总第515期!2017第315期。管乐飞扬,您的音乐世界有我更精彩!

匀孔笛的制作与演奏

上海艺术研究所陈正生

我国民间的传统管乐器,基本都是匀孔,箫笛当然不会例外。匀孔笛的应用应该自汉代起。西晋泰始十年,荀勖设计符合十二律吕的泰始笛,唐初吕才设计十二支符合十二律吕的尺八,就是意图以符合十二律吕的泰始笛或尺八,替代原先的匀孔竖笛。结果是,泰始笛并未制作,也就谈不上替代和流行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律笛替代匀孔笛,结果如今匀孔笛不仅式微,甚至有消亡之可能。究其原因,本人原先以为是当时乐坛不用三分损益律,而如今通用十二平均律之缘故。如今分析起来才清楚,荀勖和吕才的设计不合时宜,如今律笛的制作虽然存在着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但人们不仅接受了,更是得到了普及。分析一下匀孔笛同律笛之间的差别及各自存在的问题,对律笛制作的改进,对匀孔笛的保存,应该还是有相当意义的。

从《宋书》和《晋书》关于“荀勖笛律”的记载可知,当时的汉魏长笛一均可奏三宫,也就是一支笛(同均)可奏三宫(即三个调):正调、下徵调和清角调。如今的琴曲《梅花三弄》,据说就是根据晋代桓伊用蔡邕的柯亭笛为王徽之所奏之笛曲改编的。但是《世说新语》明明写的是“三调”,就应该是以上所述三调。这三个调的正调,相当于今日D调曲笛的D调(小工调,筒音作5),下徵调就是曲笛的A调(乙字调,筒音作1),清角调就是G调(正宫调,筒音作2)。如今的箫笛改制后,仍然以原先的调门演奏,故无甚影响。荀勖所设计的泰始笛,其正调是当时所用的清商调,六孔笛的第五孔为宫音,下徵调以第二孔作宫音,相当于清羽调,以第二孔作宫音,清角调则缺宫音!如此的设计,怎么能迎合符合演奏家们的实际?

至迟到明代,盛行“九宫”,即以“合四乙上尺工凡六五”轮番作宫。这九宫译作现代简谱就是“567123456”,实际上也就是七调——即匀孔笛上所翻的七调!匀孔笛计有六个音孔,连同筒音共七音,舍弃“合四”(即56),遗下“乙上尺工凡六五”配上连同底孔的七孔,便是七调。其关系如下:

孔序

第六孔

第五孔

第四孔

第三孔

第二孔

第一孔

底孔

调名

(五字)

正宫调

六字调

凡字调

(工字)小工调

尺字调

上字调

乙字调

西调名

↓E、↑bE

↓B、↑bB

从以上所列之表可以看出,当我们把匀孔笛的筒音校准以后,七个调中有五个是可以与西调协调的,其中只有第一孔为宫的上字调和第四孔为宫的凡字调无法协同。因为底孔同第一孔,以及第三、四孔之间是大二度,无论是将上方音孔压低,或将下方音孔音高提升成小二度,在演奏过程中都是难以做到的,因此第一孔的宫音便比bB高、比B低,第四孔的凡字调亦然。

此处还有个问题需要说明,以上所列之表,笛子的筒音是A,调名“乙字调”,是否笛子的A调就是“乙字调”?不是!只有筒音是A的笛子,其乙字调才是A调,其余都不是。传统的笛子有雌雄之分,雌笛比雄笛高半音。而bE调与D调是雌雄一对,可D与#C则又是雌雄一对。

匀孔笛之逐渐退出演艺圈,是因为音不准。音准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尤其是笛子。它既涉及到数理的音律计算问题,也涉及到材料无法标准化该如何应变的问题,还涉及到制作的技术问题和教学方法问题,更牵涉到审美情趣的问题。就数的问题来说,无论是三分损益律还是十二平均律,音律的计算都是极简单的,但是笛子的气柱长不等同于笛管的长度,这二者之差无法求得,如何计算?这该是竹笛制作计算公式无法归结出来的原因。笛子一旦制作成以后,吹奏者的音控能力更直接影响音准。再就审美情趣来说,各地、各人的审美观不同,要求也大不一样,这就是各地音乐对音准要求不同的原因。

匀孔笛能不能奏十二平均律?当然不能!如今人们所用的笛子是十二平均律?是,但任何笛子制作高手也无法制作出标准的十二平均律笛子,任何演奏家也无法演奏出标准的十二平均律乐曲。从严格意义上说,如今的笛子制作是存在着缺陷的:除D调外,G调只有#4而缺4,A调的7介于7与b7之间。为保证曲笛能奏全这三个调,第六孔用“提位缩孔法”,第二孔则降低音孔位置。近见有人著文,因循本人的“提位缩孔法”,实际上还是未得箇中三昧。过去匀孔箫笛的制作,第六孔都是偏高的;如今制作匀孔笛,第六孔占有效管长42.5%,仍然可以保证全放的本孔音同叉口音都准确。就转调这一点来说,按十二平均律校音的笛子,是远不及匀孔笛的。如今本人制作律笛,第六孔的音准是可以绝对保证的,制作匀孔笛,可以保证能转全七调!

关于匀孔箫笛的律制,可以肯定地说,绝对不是“七平均律”,它应该同样属于十二音体系。关于匀孔笛的制作和演奏,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制作好能转七调的匀孔笛,就能方便地转全七调,只有能转全七调的人,才能校准匀孔笛的“音准”。本人制作匀孔笛已60余年,如今通过制作时管端和尾端校正量的配合,吹奏时叉口和气口的配合,基本解决掌握了匀孔笛转全七调的方法。其中尤其是“上字调”(筒音做“7”),经过半年的练习,从不太顺耳进入到可以听听的地步,是否会进一步使音准得到改善呢?我想有这个可能。

匀孔笛在二人台音乐中称作“梅”,常将上字调和六字调作基本调(犹如南方的小工调和正宫调)。但是“梅”的演奏时常用垛音、抹音,同广东音乐中的南音洞箫有相似之处,演奏过程中音高具有选择性,而江南丝竹的演奏和昆曲的伴奏——尤其是昆曲,需要转七调,笛子只能用导音、增音和波音(装饰性小颤音),音高要求具有稳定性,因此对控制音准的“气口”控制能力要求很高。

要达到比较完美地转全七调,笛子的制作是关键,它需要具备转全七调的可能,演奏者则需要具备转全七调之能力。过去匀孔笛的制作,看起来很简单——依样画葫芦,按照规定的尺寸开孔,殊不知吹孔同各个音孔之间需要微调。怎么调?各孔之间没有可行性的音程认定。怎么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制作者能掌握匀孔笛的特性,能熟练地转全七调!本人制作匀孔笛同按十二平均律校音的笛子之间的同,只有两点:一是筒音的音高相同(a1),二是第六孔的音孔位置和音高要求相同。这后一同是绝大多数制作师所不采用的,它占有效管长的42.5%;这是保证六孔全放为#4,而叉口音为还原4的音孔位置之保证。至于如何将匀孔笛的制作(重点是调音)付诸笔端,这是件很难的事,或许该属于口传心授之事吧。

《六板》与《八板》是同一首曲子:一般来说,《八板》流行于北方,板眼不固定;《六板》流行于南方,板式基本稳定,原版60板,中板120板,慢板240板。《中花六板》是江南丝竹音乐中演奏频率最高,人们最为熟悉的曲调。江南丝竹的曲调虽然不少,但调门用得很少,一般曲调为D调(小工调),少有用G调((正宫调)的(如《鹧鸪飞》)。至于《阳八曲》用G调,由于用的是洞箫,故而仍然是基本调。此处用六字调(筒音作mi)、尺字调(筒音做la)和上字调(筒音作si)演奏《中花六板》,其意不在江南丝竹演奏中是否有此三调,其旨在于说明匀孔笛能奏此三调,并以此说明匀孔笛能方便地转全七调。其音调仍然可听。因为六孔笛转七调时,这三个调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如今昆曲伴奏所用之笛改为律笛,这是退步——七调必不周全,是否应该唤回匀孔笛!?

发此短文和音频,意在说明匀孔笛不是“七平均律”,它仍然应该属于十二律;匀孔笛有着律笛所无法表现的能力,它不应被偏废,应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

资料由陈正生老师授权提供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