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东省平原县代家口村鼓吹乐队调查报告rn绪论__笔者于2007年12月28号至2008年3月1号(十一月十九至正月二十__四),对平原县鼓吹乐队的概况进行了调查与采访,由于鼓吹乐队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时间、精力和经济等各方面有限,所以没能详细、全面对鼓吹乐队的概况作大范围的调查,因此只针对笔者的老家,平原县代家口村为案例做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和对该村艺人的采访。从而真实的展现了鼓吹乐队现如今的发展现状、艺术特色以及历史演变。走访附近各村的文化大院,参加当地的一些礼俗活动。如:婚礼、正月十五闹元宵。__鼓吹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乐种之一。它是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为主的一种合奏音乐。鼓吹乐兴起于汉代,西汉初期在我国的北方已有鼓吹乐。最初的鼓吹乐是在民间的游牧队伍中应用,汉代的统治者把它作为军乐;[1]除了在军队进行中和一般列队进行中应用外,也可在殿庭中应用,[2]在公元100年左右,已有专业的女性鼓吹乐人,称为“鼓吹伎女”。[3]直到南北朝时期,鼓吹乐开始进入民间生活,在各地民俗礼仪场合中也频频出现了鼓吹乐的身影。随着改革开放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鼓吹乐队发生了历史的传承与演变。鼓吹乐的兴起并不是偶然,汉王朝,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大国,其疆土的开拓、文化的交流、军队的振威,却促使西北鼓吹乐得以迅速的发展。

[4]__选择鼓吹乐队作为调查对象,更多的是因为它在以前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现在独特的演奏风格、粗犷豪放的演奏曲调、质朴热情的艺术韵味,这些都铸就鼓吹乐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山东是孔孟的故乡,向以“礼仪之邦”著称,各种民间礼俗源远流长,也是礼俗文化保存最为丰富、完整的地区之一。[5]鼓吹乐带给人们不只是精神上的愉悦,更多的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大潮下产生的经济效益,鼓吹事业对德州平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和深远意义。“正如民俗生活离不开音乐,音乐则更需要依托与民俗生活而存、发展。民俗生活是民间音乐的情感抒发,吹打乐在各种礼仪场合中运生,生活于传统乡土社会中的人们也早已熟烂于心。”[6]这也正是鼓吹乐队值得人们研究考察的主要原因之一。____一、调查步骤__第一步:文献的收集与分析__为对平原县代家口村的鼓吹乐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为实地田野采风工作作充分的准备,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史资料作为参考;搜集了该地区鼓吹乐队的历史、文化、礼俗等背景资料和文献;并对这些资料与文献进行了初步分析与取舍,为设计田野调查工作提纲做前期准备。__第二步:设计田野调查工作提纲__田野采风工作是对民间音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工作提纲的设计也是研究方法的重要环节,这才能达到调查报告的真实性与可行性。__第三步:主要的调查方法__(1)问卷法:笔者用现场问卷的方法对该村艺人作了调查,并作现场记录。(资料__见附录一)__(2)现场采访法:为了进行对本课题研究,笔者在五个月内对该村的艺人进行了三__次采访。(资料见附录二)__第一次:2008年1月3号(十一月二十五),采访代家口村红白理事会长:刘延生。__第二次:2008年2月16号(正月初十),针对鼓吹乐队在收入和分配上的一些问题,再次采访了该村红白理事会会长。__同时对鼓吹乐队的运作模式和服务范围采访了该村年轻的艺人:崔文娟。__第三次:2008年2月18号(正月十二),由于刘延生外出没能再次采访到本人,于是针对鼓吹乐队的演奏曲目采访了年轻的艺人崔文娟。__第四步:资料的归类与整理,通过问卷和采访工作,共获得如下资料:__文革时期的乐队图片一张;采访问卷记录稿两份;采访记录稿;礼俗活动的录像光盘一套。__二、背景调查__(一)平原县概况__平原县位于鲁西北黄河冲击平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总面积1047平方公里,总人口44万。它东临禹城,南接高唐,北到陵县,西抵武城。

__东汉时的平原古城,在今平原县城西南三十里,北齐天宝二年,迁来今地,初为土城,土质多碱,随修随圮。明万历元年开始,改建为砖城,于万历十一年五月竣工,同时建成了水门和文昌阁。__平原县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三国时刘备曾任平原县令,至今仍保留有龙门石刻、文昌阁、森罗殿遗址、千佛塔等一批文物古迹,平原县是清代诗__人董元度、当代数学家张鸿基、哲学家任继愈、作家邓友梅等著名人物的故乡。__平原县辖2个街道、8个镇、3个乡:龙门街道、桃园街道、王风楼镇、前曹镇、恩城镇、王庙镇、王杲铺镇、张华镇、腰站镇、坊子乡、三唐乡、王打卦乡。__(二)代家口村概况__代家口村位于平原县的东北角,该村经马颊河流域,丰富的水资源哺育了勤劳善良的村民。现在该村的村民不但是生活上的好手,更是艺术文化上的强手,艺人们把鼓吹事业搞的红红火。鼓吹乐艺人的到重视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后。__在经济发展上该村也是力争上游。乡民们现在不仅把农业搞的热火朝天,在第三产业上搞的也是红红火火,像:“早玉杏”、“温室鸡棚”等等。这些都带动了该地区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__三、鼓吹乐队的现况__一乐队的背景__俗话说“十里不同俗,百里该规矩”,鼓吹乐队也不例外。

代家口村真正成立鼓吹乐队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后,起初也没有什么“老师教,学生学”的理念,艺人们大都是自己爱好,自己琢磨,好一点的艺人是世家传授出身。在当时艺人们只是为了丰富村民们的文化生活,每逢过节大家都会聚在一起乐合乐合,虽然现在也是,但更多的还是为了谋生,从演出中获取利益。以前艺人们自制一支唢呐就可以撑起一个小乐队,现在乐队的乐器样样齐全,而大部分的乐器还都是买的现成的,民乐和西洋乐就这样让艺人们很轻松的揉捏在了一起。__该村则非常重视民间礼俗,在丧葬婚嫁都会雇佣民间的乐队来演出,活跃喜庆的气氛或增加哀悼的伤感,尤其是丧葬仪式中更是格外看重。比如在雇佣鼓吹乐队这方面:红事可以不雇,但是白事必须要有鼓吹乐队(除家境很穷的人家),该地区自古至今都传承了这套不变的风俗。就德州地区的鼓吹乐队在礼俗仪式中的地位有多重要尚且不论,但鼓吹乐队在丧葬中的运用,在民间风俗中的功能,并非人们所能否定的。__在鼓吹乐队调查中发现:现在从事这门行业的人最小的十五、六岁,最大的五、六十岁,并且许多乐队中越来越多的有女孩子和妇女们参加,这都为乐队增添了不少出场率。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人活着就是要有个奔头,要有好日子过,现在干什么生意都难,没有经商的头脑和资金对我们没文化__的人来说也是白想,干这行吧长久,活到老干到老,还可以愉悦一下心情„„不错”!这就是老农民们朴朴实实的回答。

现在人们的生活都好了,最大的奔头也就好上加好,如今以凭借鼓吹乐发家的人也不少,这些曾被人们视为下流人干的活儿,到现在却成了人见人爱的绝活。__常见的鼓吹乐队类型:__第一种:独奏与乐队,就是以唢呐或者大管为独奏的主要演奏形式;笙、笛子等打击乐器为伴奏形式。演奏的主要唢呐传统曲目有:《小开门》、《抬花轿》等;流行的曲目有:《大花轿》、《山路十八弯》等;管子曲目有:《奉献》《为了谁》等等。__第二种:对奏与乐队,就是两支唢呐对奏,笙、笛子等打击乐器作为伴奏,两支唢呐比拼。演奏的主要唢呐传统曲目有:《百鸟朝凤》、《庆丰收》等;流行曲目有:《滚滚长江东逝水》等;另外就是笙和笛子对奏的演奏曲目:《扬州》、《大救驾》等,这种形式的组合多出现在丧葬礼俗中。__第三种:咔戏乐队,就是指它的伸缩性很大,乐器可多可少,一般吹、拉、弹、唱都能派上用场,这种形式的组合多适用于婚嫁、丧葬礼俗中,艺人们演奏的多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地方戏和名角们的唱腔。如:《大灯殿》、《琴书》、《山东梆子》、《墙头记》等等。__(二)乐队的类别与运作模式__在对代家口村鼓吹乐队的调查中不难发现,该村和以往的乐队不管在类别上,还是在运作模式上都存在许多不同的地方。

该村的乐队在类别上主要以临时的组合较多,艺人之间是相互通气的,而先前的乐队都是以家族形式较固定的组合,他们从不与其他乐队有联系。比如德州长庄路家鼓吹乐队,它主要是以家族为主的形式,即使中途有流动情况也跑不出自己家的直系子血亲,在整个乐队中没有一个外来人员,一般这种固定的模式都有他们明确的分工,固定的运作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每个人的技术都很娴熟;缺点则远远大于优点,如果他们家族哪一代没有继承这门手艺、再不吸纳外来艺人,结果会导致鼓吹乐队的发展空间,他们所面临的就是解体,甚至是在历史的潮流中被湮没。当地各乡村至今还保留着具有深厚封建色彩的礼俗习惯,鼓吹乐队作为一种礼俗性的民间音乐艺术,总是和这些民俗联系在一起,农村每逢赶一场丧葬、婚嫁几乎都有鼓吹乐队的参加,这也成了当地一条不变的规矩,也许破坏了规矩就是违背了祖训,违背了传统。因此,鼓吹乐艺术也成了德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民间礼俗活动中占有了一定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民间的习俗,更是一种民间的文化,鼓吹乐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运生和发展的。__通过采访,该地区的鼓吹乐队无非就两种类别:临时性和固定性。而这__种临时自由的组合是现代艺人比较喜欢的类型,现在乐队多的不计其数,在众多的组合中对于风格流派的系统分析尚且难下结论,但是鼓吹乐队之间的关系却是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

该村主要是以临时性组合的形式演出,通常三、五个人一组同台,或者是六、七个人一组同台。而在田耀农先生在对陕北鼓吹乐队的调查中指出:陕北的鼓吹乐班的情况分为:大、中、小班,班又下设了许多组合,那时是在七年前的调查中,几年后的今天鼓吹乐队不论在运作模式上,还是在艺术特征上都发生了历史的演变,这也正是值得人们再考究的问题。__(三)乐队收入与分配的分析__据受调查者回忆,20世纪40年代以前,鼓吹乐手们的生活是相当贫苦寒酸,被认为是“讨吃的生活”,吹打手每次出去办事都要带一大个口袋,事后雇主就会给一堆吃的,好的坏的统统都装进这个口袋。从采访中可以得知:那时候的鼓吹艺人参加一次活动,收入确实很少,有的雇主甚至以实物抵押现钱。随着经济发展的带动,现在鼓吹乐队与以往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变化,鼓吹艺人们地位不但提高了,收入也比以前丰厚的多。鼓吹乐队在礼俗活动中的地位不但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消失,而是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也越来越受人们青睐。__收入情况对比表:__注:该图只针对代家口村的乐队。__注:空白处表示分配不固定。__四、乐队的艺术特征__(一)乐队演出形式__鼓吹乐队的演出形式不论是白事还是红事,大部分都是在雇主家搭棚坐场演出,这主要是为了活跃和调节现场气氛,也是一种对亲朋好友以及乡里乡亲的答谢,更是显示社会关系的一种反映。

比如在雇佣鼓吹乐队这方面也很有讲究:红事可以不雇,但是白事必须要有鼓吹乐参加,有的乐队只服务于白事,有的只服务于红事,很少有红、白两事都参加的。__鼓吹乐队的演出形式不管在哪种场合都是以敲锣打鼓来开场,时间大约为10-15分钟不等,这种形式被称为“开锣”又称“闹场”。在乐队到雇主家来参加活动的时间上也是有差异的。牛玉新先生在调查鲁西南地区鼓吹乐队与民间丧事一文中提到,该地区谁家请鼓吹乐队,总是会请多个乐队来参加,而且还是头一天的下午就来,一直到第二天出殡结束。而在德州地区就有所不同,鼓吹乐队是在出殡的当天来,坐场演奏多在事主家门口的街道上搭棚子,棚子中间放一张桌子,这些所有的设备都是乐队自己带来的,不会用主家的东西,准备就绪后,乐手们就围桌而坐,乐手的位置排列也是有规定的,(如图)出丧这天上午主要是迎接各路亲朋好友的吊孝,每来一路人,在吊孝的同时都会用笙、二胡来演奏一番,大部分时间他们演奏的都是一些地方戏和一些腔调;中午可谓是丧事中的“高潮”阶段,吃完饭,两点左右就到了出丧的时间,先是孝子女婿行大礼,这时候鼓吹乐手们都要站在两侧不停的演奏乐曲《上天祥》、《梆台》等。走架、抬棺、上坟,这时大杆号齐鸣,奏《悲调》,一路上鼓吹乐手不停的演奏,一直到整个丧事结束。

____北__(二)曲目及来源的分类__通过采访和调查,笔者总结了近几年来当地演出频率较多的传统曲目和现代曲目以及曲目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__第一:历史传承下来的传统曲__1传统曲牌代表作品:《开门红》、《二句半》、《小开门》、《三句半》等。__2古老乐曲的代表作品:《滚绣球》、《哭皇天》、《山坡羊》、《一枝花》等。这些作品都是由宋元时期的一些南北曲、元杂曲以及地方戏传承__过来的曲目。__第二:具有德州地区特色的吹打曲目[7]__1平原高文新吹打班的演奏曲目:《大起阪》、《小开门》、《将军令》、__《逗蛐蛐》等。__2宁津志吹打班的演奏曲目:《淘金令》、《小二番》、《大金草》、《小开__门》等。__3乐陵刘金友吹打班的演奏曲目:《丰收乐》、《荷花令》、《开门红》、__《打枣》等。__4临邑吹打班的演奏曲目:《八仙庆寿》、《一串鱼》、《蹦蹦》等。__5齐河刘文法吹打班的演奏曲目:《备马令》、《正月十五闹花灯》、《红__旗渠上红旗扬》等。__第三:艺人们根据民间音调素材革新加工创造、并且世代相传授的演奏曲目:《小开门》、《抬花轿》、《百鸟朝凤》、《叫句子》、《二句半》等,这类曲调富有民间艺术特色。

__第四:鼓吹艺人自己注入现代元素的曲目__1合奏曲目代表作:__《敖包相会》、《九妹》、《好人一生平安》、《热情的沙漠》、《山不转水转》、《篱笆女人和狗》等,这些都是鼓吹艺人们用自己的音乐知识和对作品的理解来革新的,民间艺人对流行音乐的演奏并非是照搬不改,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再加上乐器的特点来点缀修改过。__2唢呐曲目代表作:《好汉歌》、《山路十八弯》、《青藏高原》、《流浪的人》等。__3管子曲目代表作:《为了谁》、《小白杨》、《当兵的人》、《悠悠岁月》、《高山上流云》等。__以上曲目在民间是比较受欢迎的。“民间乐师的观念和胆量从来比循规蹈矩的城市音乐家来得大胆、痛快。”[8]同时他们的选择也是最具有实用性,只要乡民们认可、喜欢的音乐、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交响音乐,流行歌曲,__民间艺人们都毫不犹豫的拿来充实自己的节目单;有的甚至将西洋乐器如:小号、电子琴、架子鼓等都毫无负担的引入到土生土长的吹打乐班中”。艺人们硬把这两种不能相融的音色,在特定的场合里非常自然亲切的揉捏在一起,展示给人们观赏。[9]__五、鼓吹乐队历史的传承与演变__在对鼓吹乐队历史传承与演变的调查与整理中,笔者通过前面的采访以及查阅历史资料,主要从四个方面对鼓吹乐队的古今历史的传承与演变进行对比,从而得出结论:__(一)鼓吹艺人思想意识的传承与演变__早在公元前100年左右,当时鼓吹乐队里已有专业的女性鼓吹乐人,称为“鼓吹伎女”,女性艺人在当时也占有了一定的演出地位。

__旧社会时期,鼓吹艺人被称为“戏子”属九流以下的低级人物,也就从这时候开始,女性艺人逐渐脱离了鼓吹乐队,虽然在那时,鼓吹并不吃香,但是有些鼓吹世家却依旧世代相传、教授,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手艺而转行干别的。__文化大革命以后,许多下九流中的平民子弟也开始不断的加入到了这一行业中来,使得鼓吹乐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和演变。这时候村子里也开始有人开始组建乐队,成立了文化大队。__现在,随着民间鼓吹乐艺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和改善,艺人们现在更注重的是社会实践性与实用性,以前乐队是为了丰富乡民的生活,现在更多的是以演出来获取报酬。现在许多的乐队在从业人员上有越来越多的女孩子和妇女参加,小的十五、六岁,大的也到了四、五十岁。__(二)民间演奏曲目的传承与演变__20世纪以前的鼓吹乐队演奏的都是一些比较古老的传统曲目,主要来源于历史传承下来的,如:《开门红》、《二句半》、《滚绣球》等等。这些曲目主要应用在丧葬礼俗中。另外就是该地区比较有特色的吹打曲目,如:平原高文新吹打乐班的演奏曲目:《大起阪》、《小开门》、《将军令》等,代家口村的吹打乐班演奏曲目:《墙头记》、《大灯殿》、《二句半》等等。__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鼓吹艺人思想的转变,现在艺人演奏最多的那流行的现代曲目,可是他们并非是照搬不改,如:《山路十八弯》、《青藏高原》等这些曲目都是艺人根据乐器的特色和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加以技巧上的改正和添加。

他们现在更注重的是吹打的技巧和演奏风格。并不是说不演奏老的曲目就代表它们被失传了。民间艺人们主要的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他们__学习的那些民间曲目总是依靠自己的记忆来传授的,他们总是记得那些最熟悉的、最深刻的曲目,那些比较流行的曲目,也是演出频率最多的曲目,而总是会忘记那些不经常演奏的、不受大家欢迎的曲目。__(三)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演变__项阳先生在《论制度与传统音乐文化的关系》一文中提到:“音乐文化自其始就是制度下的产物,制度在音乐文化中无处不在”。[10]民间音乐自从西周形成礼乐制度,到春秋时期的清以来“礼崩乐坏”,经过了两千年的传承与演变,虽然,礼乐制度的内容不断增减,但其本质却无太大的改变,这种原本只针对上层社会的礼乐制度以民俗的形式流传在民间,并逐渐植入到了广大乡民的思想深处,各地的风俗史料记载中也有着惊人的一致性。[11]__德州地区鼓吹乐队之所以经久不衰,最重要的原因是与当地民间的习俗有着密切联系。孔子总是把“礼、仁”和“乐”联系在一起,而“乐”的内容和本质却也离不开“礼”,以“乐”服务于“礼、仁”。[12]该地区也受到了孔孟思想的根深蒂固,也是封建礼仪制度保留时间最长久的地区之一,各乡村至今都保留着具有深厚封建色彩的礼俗习惯。

经济效益不但带动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带动了人们的精神生活。__(四)鼓吹乐队应用范围的传承与演变__西汉初期在我国的北方已有了鼓吹乐。最初的鼓吹乐是在民间的游牧队伍中应用,汉代的统治者把它作为军乐;除了在军队进行中和一般列队进行中应用外,也可在殿庭中应用,在公元100年左右,已有专业的女性鼓吹乐人,称为“鼓吹伎女”。直到南北朝时期,鼓吹乐开始进入民间音乐生活,在各地民俗礼仪的场合中也频频出现了鼓吹乐的身影。随着改革开放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鼓吹乐队也发生了历史的传承与演变。__现代艺人已经完完全全的将鼓吹乐融入到了民间的风俗中,如:丧事、婚嫁、元宵节,庙会、各种庆典等等,这些活动都离不开鼓吹乐队的参加。如在应用范围:红事可以不雇,但是白事必须要有鼓吹乐参加,有的乐队只服务于白事,有的只服务于红事,很少有红、白两事都参加的。__从以上的对比中可以得出:对鼓吹乐历史的传承与演变的对比虽然超出了音乐学研究的范畴,但随着这些礼俗仪式再度出现的音乐却是不能不引起音乐学研究者的注意和观察。鼓吹乐冲破封建统治者的束缚和压迫,正随着时代的发展步步走向光明、走向兴盛,正是因为那些民间鼓吹艺人的世代传授才得以这样的结果,鼓吹乐带给我们不仅仅是一种民间礼俗上的产物,更多的是一种民间文化上的产物。

这是历史给我们保留和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最__有时机的一次机遇。__结论____1、本文通过大量的阅读县志和文史资料并以代家口村为案例,做了大量的问卷和采访,从而真实的展现了鼓吹乐队现如今的发展现状、艺术特色以及历史传承与演变。对鼓吹乐的深入调查也少不了田野采风,这才能达到调查报告的真实性与可行性。__2、本文在对鼓吹乐队的运作模式的调查中发现:该村的鼓吹乐队已脱离了以往的家庭式组合,转向自由的临时组合;该村的鼓吹乐队与礼俗密不可分,而鲁西南地区每逢一场活动都会请多个乐队参加,该村只请一支乐队。__3、笔者在田野工作中发现,当地在分配酬金方面不是已固定的分配模式为主,而是按劳动时间、劳动技术和组织地位来分配。__4、本文在调查中发现,该地区的乐队组合主要是自由组合形式,并没有像田耀农在调查陕北鼓吹乐队组合时分的那样详细。__总之,鼓吹乐队作为民间礼俗中的一部分,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民间礼俗上的艺术,更是一种民间文化上的艺术,显然,它是民间文化组成中的一个主体,体现了自身艺术价值的过程;也实施了它在社会功能中的过程。鼓吹乐与礼俗音乐密不可分,丧葬音乐的传承与演变是丧葬仪式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吹打是仪式得以表现的“外壳”,仪式是吹打赖以生存的“依托”。

[13]人们对于丧葬礼俗音乐的研究有赖于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发展,随着民族音乐学在中国不断的成熟、壮大,类似的研究成果也相应地更加深入化。这也充分的说明了礼俗与音乐之间的关系,而丧葬礼俗更是以一种独特的文化事项将其融入到其中,研究音乐重要的是关注它的文化背景与历史背景,为此由于历史的文献资料使人倍感困惑,加上文献资料少之又少,有的只是简单针对鼓吹乐的某种现象作重复的罗列与记录。因为采风的时间即临近春节,美中不足的是没能针对丧葬中的鼓吹乐队进行实地的记录,也许春节的__缘故喜事连连,笔者对婚嫁中了鼓吹乐作了详细的记录。(附:婚礼影像资料)____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