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马思聪这个人,还是由于他创作的小提琴曲《思乡曲》。

第一次听到《思乡曲》是高二将结束时,那时刚刚开始学习音乐。对于这首倾诉游子衷肠之音的名作,并无太深刻的理解,只觉得旋律很美,很凄凉。从小就有一种悲秋的情怀,但从未长久离开过家,所以思乡这回事,很少体会的到,直到来四川求学之后。那时听到《思乡曲》又是别有一番滋味。每次都是在夜晚离开家,列车启动时,我喜欢坐在窗前,望着渐行渐远消失在夜幕中的故乡,心中总有一种无以明诉的惆怅,这个时候,总是会想起马思聪的《思乡曲》,它所诉述的忧伤,凄然,一次次地唤起我的乡愁。

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曲》动人的旋律,总会勾起每一个游子无尽乡思。虽然我没有像马思聪那样飘洋过海,思乡之情不至于潸然泪下,但也近乎掉下泪来。据他的女儿马瑞雪回忆,马思聪演奏时如火的热情,曾迷住了无数少女的心。每次演奏结束,他会收到二百多封情书。

《思乡曲》是1937年马思聪25岁时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有人认为,中国的小提琴乐曲《思乡曲》的历史地位和音乐价值应在《梁祝》之上,虽说《梁祝》的旋律优美浪漫,有着浓郁的中国水乡风格,但多少有一些模仿和戏剧的痕迹,流于表层,而《思乡曲》则力透纸背,更深沉,有更民族性的东西蕴含在每一个音符之中。

《思乡曲》原是一首绥远地区的民歌,曲子是《绥远组曲》中的第二首,取材于一首名叫《城墙上跑马》的民歌。整首曲子,由快到慢,然后又由慢到快。渐快、渐慢、还原速、又渐慢。这个过程中感情随着速度波动,一次一次的得到升华。其实这个曲子中很多曲调都反复多次,虽然每次都稍微有所变化,但听起来好像只是一样的重复。这种感觉不但不让人觉得烦腻,反而,越听越感觉出当中的滋味来。细听多遍,还是能发现音量力度上的变化,音色的明暗、虚实,情绪的起伏,节奏的张弛等等。所有这些都不是很明显,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思乡曲》的风格跟马思聪的其他作品一样,朴素中流露真情,风格比较恬淡、素雅,有点像南国的‘夜合花’,徐徐吐出幽香,清新芳香,比较简明,音调清丽流畅,结构乘法,笔到情到就行,没有太多的赘句。马思聪的《思乡曲》是在家乡填的词。1942年春天,马思聪携夫人王慕理历险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当时他与堂弟马思周在一起填词,而且用的是海丰话,“举目回望,四野荒凉,落日依山,雁儿飞散”。后来这首充满浓郁乡愁的歌曲,拨动了被日寇所逼而离乡别井的中国人的心弦,成了一支流传全国的抗战歌曲。文革前曾作为对台广播的前奏而牵动海外游子的心。以前听马思聪的《思乡曲》,只能听到一些旋律只是喜欢小提琴那种暧昧的声音那种柔中带刚的穿透力。当我渐渐长大,当我也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到异乡来求学,如今的我对曲子里的感触是越来越深了。有心酸,也有无奈。有回忆,也有期待。还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凄凉.不知道马思聪在1937年写作《思乡曲》时是怎样的心态,我也无从知道。

席慕蓉有一首诗: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乡愁,也许马思聪的心里也有过这样一首诗吧。或许当我再长大一些,我也会到更远的地方去。我想到了那个时候,我的心中也会有一首属于我自己的思乡曲吧。

忽又想到了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秋思》是马致远散曲,这也是一支游子的思乡之曲,也是一首秋日郊野、游子黄昏思归之曲,弥漫着秋意和乡愁,浪迹天涯归乡无期、功名无着、疲惫不堪,从画面色彩和人物情绪两个方面给人的心灵以强烈的冲击,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黄昏时刻秋天原野的萧索、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游子行程的艰辛,血红色的残照余晖泼在苍茫的秋野上,形成悲凉的意蕴。满怀愁绪身心交瘁的游子却“断肠人在天涯”,满怀愁绪身心交瘁,令人哀然、怆然。这一切的意境,和几百年后的这首凄美的小提琴曲,穿越了时空的界限,凄然应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思聪1967年弃国出走,85年平反,直至87去世,再未重返故国。历史的错误使得一位优秀的大师无奈弃国而去,“我平生有两件事深感遗憾,其中之一就是马思聪五十多岁离乡背井到国外去。我很难过。”这是周恩来总理在回顾往事时,说的话。《马思聪传》里多次提到这句话。第一次是在序言的开头。“受到欺凌而被迫出亡的人,最懂得祖国的可爱,爱国之心也是最切。”“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那些窃国篡权的人却欠他太多了。””。——叶浅予《为马思聪饶舌》。“1988年5月20日,马思聪逝世一周年。他在无可奈何中生,在无可奈何中死,生离死别,徒呼负负。呜呼哀哉,作文祭奠,其辞曰:逝者如斯,从兹离分。恨别经年,梦睹英灵。你是珍珠,晶莹蒙尘。你是国宝,横遭蹂躏。黄钟坠地,瓦釜雷鸣。美人离宫,骚客出境。梦思沸腾,莫此为甚。魂逐飞蓬,爱国有心。孀闺泪尽,永安幽冥。欢愿非贞,中和可经。幽幽琴生,一往情深。民族之音,冬夏常青。百世芬芳,千秋永恒。”——徐迟《祭马思聪文》。马先生一生爱国,最终却未能魂归故国,游子的魂魄遗失在大洋的另一边。幸闻马先生的骨灰将在第六届音乐金钟奖期间移回广州,我想如果马先生在天有灵的话,也算是对游子衷肠的一丝慰藉了。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