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田艺苗的田 田艺苗的田

笛子独奏父亲c调谱子_父亲笛谱_笛子独奏父亲d调

父亲笛谱_笛子独奏父亲c调谱子_笛子独奏父亲d调

文章 | 田艺苗 图 | 网络

编辑整理 | 田艺苗的田

音乐细胞真的会遗传哦!

笛子独奏父亲d调_父亲笛谱_笛子独奏父亲c调谱子

一.巴赫写给孩子的练习曲

翻开《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大辞典,可以找出50多位巴赫,在300年前巴赫生活的德国中部山区,如果你的姓氏是巴赫,就会被看作音乐家。音乐细胞会遗传,有些家族中出现了很多杰出的音乐家,比如像巴赫家族,施特劳斯家族。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才是我们的西方音乐之父。这位巴赫的爷爷、爸爸、叔叔、哥哥们都是音乐家。巴赫结了两次婚,在前妻去世之后,他娶了比自己年轻十五岁的安娜,两任妻子一共生了20个孩子,后来夭折了11个,剩下9个。三百年前的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设施不太好,小孩子容易生病死去。巴赫的9个孩子里面有4个成为音乐家,分别是最有音乐天赋的长子威廉·费利德曼,曾担任萨克森地区的管风琴师;比克堡宫廷乐师约翰·克里斯托夫·弗里德里希;获得最高成就的是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还有后来非常著名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后面两位小巴赫成为了古典主义音乐的奠基人,在他们生活的时代,他们比父亲更著名,这令老巴赫十分欣慰。

父亲笛谱_笛子独奏父亲d调_笛子独奏父亲c调谱子

因为孩子多,巴赫花了很多时间教他们学音乐,几乎每天晚上都要教孩子练琴、作曲,指挥、如何组织和排练乐队。巴赫曾送给安娜两本乐谱集——《安娜笔记本》,一本作于他们结婚之后的第一年(1722),里面包含《法国组曲》、《哥德堡变奏曲》的主题、清唱剧中的咏叹调和练习小曲。1725年,安娜生日的时候,巴赫又送了另一部《安娜笔记本》,包含39首曲子,其中有巴赫的曲子,也有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后来大量历史文献中提及的《安娜笔记本》主要是指后一本,并且被编了号(BWV Anh.),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巴赫抄录的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的《G大调小步舞曲》,这首乐曲一直被误传为巴赫的代表作。这部《安娜笔记本》就是我国小朋友练习的《巴赫初级钢琴曲集》的原型。

巴赫《G大调小步舞曲》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笛子独奏父亲c调谱子_父亲笛谱_笛子独奏父亲d调

《巴赫初级钢琴曲集》

这些初级键盘曲集是巴赫送给安娜和孩子们的练习曲。我们以为儿童不懂巴赫的音乐,但其实儿童恰恰需要巴赫乐曲的练习。如今儿童学钢琴普遍采用车尔尼的练习曲,主要练习手指的技术,而钢琴是一种多声部乐器,多声部思维与多声部听觉更需要训练。巴赫的乐曲就是最有效的多声部练习曲,也就是说,巴赫的乐曲可以练脑子。我们都觉得弹奏巴赫的乐曲非常费脑子,为什么费脑子?因为音符的组织方式比较复杂,不像普通的儿童练习曲,一只手弹旋律一只手弹伴奏,清清楚楚,而且一小节甚至数小节只用一个和弦,有很多同音重复和相同手法的重复,儿童可以轻松胜任。而巴赫的乐曲,虽然音不算多,却可能每一拍都会变和弦,变节奏,有弱起,有延留,有双手合作,每一拍都把你忙着,弹奏的时候需要注意力十分集中,不给大脑一点偷懒的机会,所以你弹的每一拍都在用脑子,自然越练越聪明了。会弹巴赫之后,一览众山小,其他乐曲就显得简单了。马友友大师初学大提琴的时候,父亲给他一本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当作练习曲,让他每天练习两小节,5岁的时候他竟然能够完整拉奏整部乐曲并举办了独奏会。

笛子独奏父亲d调_父亲笛谱_笛子独奏父亲c调谱子

笛子独奏父亲d调_父亲笛谱_笛子独奏父亲c调谱子

幼时马友友

巴赫的音乐被称作复调音乐,表现为数个曲调同时运动。不像大部分古典音乐,一个声部是旋律一个声部是伴奏,主次分明,巴赫的音乐,每个声部都有旋律,每条旋律都有强弱变化,如果声部混乱,听起来就会像煮一锅粥。有时候第一声部在前景,其余声部退后,有时候,第二、第三声部渐强,浮现在前景。在弹奏的时候,除了用脑子来鉴别哪个强哪个弱,还得竖起耳朵仔细听每个声部,是否强弱组合得当,是否每个声部都安排地流畅有序。巴赫的每首乐曲都有主题,主题反复出现,在每个声部穿插,有时候主题隐藏在某些声部,你要把它找出来、弹清楚,其他声部也能安排妥当,这时候你的耳朵已经被训练得相当有立体感了。

马友友《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其实弹巴赫也可以练习手指。普罗大众认为弹琴就是弹的快,弹得快就是技术好,这个想法是很业余的,当然弹琴也不是弹得响亮就好,其实大部分慢板才能真正体现一个音乐家的技法是否稳健,感觉是否丰富幽微。而在练习钢琴的过程中,除了弹得快还有很多比速度更难以把握的技巧,比如说,迅速变化发力点,大拇指用来换指以便让曲调进行下去,几种不同的高难度技巧串联等等,但是在巴赫的乐曲里面,我们可以练习到2指3指4指都可以拿来交换和穿插,因而让我们的手指变得更灵活更柔韧,可以胜任各种复杂的键位。

笛子独奏父亲d调_笛子独奏父亲c调谱子_父亲笛谱

巴赫的9个孩子都接受了父亲最顶级的音乐教育。在这些孩子里面,被认为最有天赋的是老大,可是老大最终没能发挥自己的才华,只做了一名普通的管风琴师,另两个儿子却获得了巨大的名利和成就,可见要成为成功的音乐家,除了有天赋,有好老师,还需要性格、运气、境遇等等各种因素的成全。

父亲笛谱_笛子独奏父亲c调谱子_笛子独奏父亲d调

二.老莫扎特如何培养小莫扎特

大家都知道,莫扎特是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音乐神童。三岁弹琴,五岁作曲,六岁开始旅欧巡演,轰动了欧洲。接下来八岁写交响曲,11岁写歌剧,十四岁指挥乐队演出自己的歌剧。这位早熟的天才就是为音乐而生,而莫扎特的名字,意思是“上帝钟爱的人”。可惜他早慧也早夭,35岁盛年去世。因此老莫扎特挨了不少骂,人们认为利奥波德·莫扎特害死了儿子,就算他不是直接的凶手,也是他带给儿子颠簸起伏的命运。

笛子独奏父亲d调_父亲笛谱_笛子独奏父亲c调谱子

莫爸爸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莫爸爸曾经是萨尔茨堡的宫廷乐师、作曲家、小提琴教师,编写过一些小提琴教材,他是非常有方法的音乐教师,也是非常成功的营销专家,是他一手造就了莫扎特这一音乐史上无人匹敌的神童神话。

如今音乐学、教育学、胎教、育儿、心理学、成功学等等各个领域都在研究神童莫扎特现象。他的智商?他有多少天才?他的神童指数?他的训练方法?著名商业记者杰夫·科尔文的调查结果是,莫扎特被高估了。他认为莫扎特4岁作的曲皆由父亲记谱并润色,8岁写的交响曲几乎都在模仿巴赫,16岁时的钢琴协奏曲并无创造性,只是将巴赫的音乐重新编排,21岁的第九钢琴协奏曲才是第一篇被世人认可的杰作,在此之前,他已经接受了18年的专业强化训练。也就是说,莫扎特的童年与后来音乐学院附小、附中的孩子并无太大的区别。

这样说当然是有失公允的。

父亲笛谱_笛子独奏父亲d调_笛子独奏父亲c调谱子

首先,莫爸爸为孩子营造了独一无二的音乐环境,家里音乐声不断,总有学生在演奏。沃尔夫冈自出生那天起就一直生活在音乐中,每天不是看父亲教学生,就是看姐姐练琴,在开始学音乐之前,他已经知道音乐是怎么回事了。老莫扎特非常善于为孩子挑选最有效的教材,并亲自为孩子们编写教材。他为莫扎特设计的音乐功课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刻意练习”,是根据学生的才华、接受力、强项与弱势分别设计的练习,因此音乐技能就像打桌球一般以直线路径轻松敲入洞内。

老莫扎特为我们的专业音乐教育提供了现成的范本。他是个严格而巧妙的教师,而且这个教师与学生生活在一起,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吸收音乐,消化练习的成果。因此其他孩子练习三年的成果,莫扎特可能三个月就达到了。那些看起来遥不可及的神童传说,也是有一些训练方法的,如今音乐学院的附小和附中一直在研究这些方法,延续了这种作坊式培养模式,让孩子们在老师家中学习和生活,老师成为一位重要的家长,让老师尽可能地了解每一个孩子,多多磨合,让孩子的所有练习都是最有效的,他们一开始就是以职业音乐家的标准来要求和参照的。在这种培养和研究中发现,孩子们的音乐潜力非常惊人。

笛子独奏父亲d调_笛子独奏父亲c调谱子_父亲笛谱

除此之外莫扎特的音乐学习不同之处在于:非常强调听觉训练。我们现在的孩子学音乐,总是在练习弹琴技巧,手的形状,学识谱,但莫扎特练习的是听觉,他的听觉非常神奇,据说有一次去听西斯廷教堂的合唱团演出,合唱团有一首堪称有史以来最美妙的《祷告曲》,从不公开乐谱,可是莫扎特来听就糟了,他听一遍之后,就把所有乐谱都印在了脑海中,回去一音不漏地记谱下来。后来《祷告曲》成为全球流传最广的宗教音乐之一。在莫扎特的生平里面有不少类似的神奇事件。比如在他7岁的时候,看到父亲和朋友们在家排练四重奏,他从没拉过小提琴,但非常感兴趣,跃跃欲试,结果就把第二小提琴声部全都拉奏了下来,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专业乐师。这就是听觉训练的成果,他是以听觉指导技巧的。

父亲笛谱_笛子独奏父亲c调谱子_笛子独奏父亲d调

每次出门巡演之前,莫扎特都被集中强化训练,练习表演的节目,有演奏、伴奏、背谱、即兴作曲、主题变奏,甚至被蒙上眼睛弹琴。上台表演更是一种高强度的练习,昨日练新曲,今晚即登台,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全身心地开动个人的急智与魅力去迎战。这样密集的边学边演非常锻炼人,但也非常消耗体能。神童的超能让他迎面挑战,越困难越来劲。但现在看起来,密集的巡演和训练其实深深伤害了莫扎特的身体,他一直长得矮小苍白,后来的早逝也与过劳不无关系。为什么莫扎特喜欢挑战艰深的音乐技巧?很可能是因为他一直把音乐当成游戏,据说他喜欢一边作曲一边玩桌球或跟人聊天,这些都不会打断他的乐思,而且他还自创作曲游戏,先写下适合小步舞曲的192个乐句,一一编号,然后用掷骰子的方式,选出乐句来搭配,为此专门制作了一张数字表格,这份表格在他死后被公布,一度非常轰动,这就是现在的电脑作曲的雏形。

笛子独奏父亲d调_父亲笛谱_笛子独奏父亲c调谱子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除了技能训练,莫爸爸对天才的成长也不是没有一点功绩的。在莫扎特求知欲最旺盛的青春期,带他聆听、感受各地演出与风土人情,开阔眼界,培养鉴赏力。在意大利巡演的时候,莫扎特花了不少时间听歌剧,他天生热衷华丽精妙的物什,立刻就迷上了歌剧。后来人们听到《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不由想起当年在那不勒斯阳光下激动得满脸通红的快乐少年。

笛子独奏父亲d调_笛子独奏父亲c调谱子_父亲笛谱

三.门德尔松家族如何富养孩子

门德尔松(1809——1847)是被所有音乐家羡慕的幸福人,著名的富二代、文三代音乐家。

门德尔松 《威尼斯船歌》

门德尔松被看作是他那个时代的莫扎特,他像莫扎特一样少年成名,但不像莫扎特和舒伯特那样穷困潦倒,颠沛流离,只是和他们一样早逝,38岁就生病去世了。

笛子独奏父亲c调谱子_父亲笛谱_笛子独奏父亲d调

如今流传最广的门德尔松的作品,《仲夏夜之梦》序曲,是在他16岁时创作的,16岁就写出了代表作,而且采用莎士比亚的题材,而我们如今买到的门德尔松的唱片,封面上常常采用他自己创作的水彩画,可见门德尔松接受的教育比其他音乐家更丰富、全面、广博。通过门德尔松的成长,可以看到西方的犹太贵族如何富养孩子。

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

门德尔松的祖父是一位犹太哲学家,他写了一部《斐多——论灵魂不死》,一时成了畅销书,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他因此成了康德、莱辛等人的朋友。当时门德尔松家有一个读书沙龙,文人思想家们都会来交流探讨。

笛子独奏父亲c调谱子_笛子独奏父亲d调_父亲笛谱

父亲笛谱_笛子独奏父亲c调谱子_笛子独奏父亲d调

门德尔松 故居

到了门德尔松的父亲那一代,兄弟们都成了成功的商人,门德尔松的父亲是著名银行家,购置别墅,资助武装反拿破仑的军队,后来解放战争之后,他被选为柏林市的议员。值得一提的是,门德尔松的父亲娶了一位非常有学问和艺术造诣的妻子。一般贵族选太太,不但选美貌,还要看学识,知书达理对于养育下一代至关重要。门德尔松的母亲是一位商人的女儿,她擅长弹钢琴、唱歌和绘画,可以阅读法语、英语和意大利语的作品,据说还能阅读原文的荷马史诗。可见当时的商人和贵族都很重视教育。她一共生了四个孩子,姐姐范妮,费利克斯·门德尔松,还有丽贝卡和弟弟保罗。正是母亲发现了孩子们的音乐天赋,她是孩子们的音乐启蒙老师,后来又选择了一位知名的贝多芬钢琴家路德维希·贝格尔来教范妮和门德尔松。

门德尔松 《乘着歌声的翅膀》

我们现在的孩子学钢琴,主要练手指技巧,学习钢琴曲。可是童年时代的门德尔松和范妮竟可以把梅耶贝尔的歌剧用四手联弹的形式弹下来,把梅耶贝尔的母亲都给惊呆了,他们可以把歌剧总谱直接翻译成钢琴谱,立刻把声部分出来并弹奏出来。这是很难的,因为总谱大多有十七八行,而且很多乐器的定调还不一样,单簧管降B调、圆号F号,须迅速切换,可见门德尔松和姐姐常常一起弹奏交响曲玩,培养了读总谱的能力,也可见他们的音乐教育是非常全面的,这对于门德尔松后来成为那个年代最出色的指挥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门德尔松《D小调第一号钢琴三重奏》

少年门德尔松总是被和莫扎特相提并论,但是长辈们的培养目标其实全然不同,莫扎特被塑造成神童主要是为了商业利益,但门德尔松的银行家父亲希望孩子们接受全面的古典人文主义修养。除了给他们聘请最好的音乐老师,父亲更邀请了一位著名诗人的父亲担任家庭教师,把音乐课和全面的学术修养和谐结合在一起。十岁的时候,门德尔松已经对艺术有了明确的看法和判断,小小年纪钻研歌德的诗作,学习经典的古希腊文学,并且学会了作诗,用六音步的扬抑抑格写讽刺性英雄诗歌,从小就树立了高度的艺术标准,追求具有史诗气魄的艺术。后来有一位富有经验的教育家策尔特也曾教过门德尔松,策尔特是一位写歌曲的音乐家,但他没有让门德尔松只停留在写歌曲的层面,而是不断督促他学习对位法,这让门德尔松后来能够理解和推广巴赫的音乐。也是策尔特把12岁的门德尔松介绍给了大师歌德,让两人成为忘年交,少年门德尔松常常在歌德家中弹琴,一弹就是一整天,他的即兴演奏赢得了大师的喝彩。在他的成长经历里面,我们发现好品位和有方法的老师是多么重要。

笛子独奏父亲d调_笛子独奏父亲c调谱子_父亲笛谱

门德尔松的父母喜欢带孩子们进行真正的小型荒野旅行,让孩子们在阿尔卑斯山里感受古朴淳厚的风土人情,对于小音乐家来说,这也是采风旅行,他把瑞士听来的约德尔用到了自己早期的交响曲中。

天才的培养更离不开家庭艺术氛围。在柏林的家中,门德尔松爸爸定期举办星期天音乐会,让音乐家朋友、孩子们和客人一起演奏,交流,而且父亲邀请宫廷乐队的音乐家们来演奏作品,小门德尔松以如火般的激情投身音乐创作中。

父亲笛谱_笛子独奏父亲c调谱子_笛子独奏父亲d调

四.家中不受欢迎的天才

但并不是所有音乐家都是从小被家里精心培养和呵护的。

像贝多芬,像小约翰·施特劳斯。

父亲笛谱_笛子独奏父亲d调_笛子独奏父亲c调谱子

贝多芬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宫廷乐师,父亲长期酗酒,却对孩子非常严格,指望他成为莫扎特那样的神童,可是小时候的贝多芬非常不听话。他的天赋很快显露出来了,自上小学开始,在宫廷乐队里面任职,小小年纪成了养家糊口的宫廷乐师,担任中提琴手,后来又当助理指挥,负责作曲,每天放学了还要教同龄的贵族孩子们弹钢琴,有时候演出结束了,还要去酒馆把喝醉的父亲带回家。有这样一个不靠谱的父亲,倒让贝多芬从小就学会了应对生活和职场的各种问题。后来去到维也纳的发展,就可以看出他的情商比莫扎特高多了。莫扎特因为小时候太出众了,成年后来到维也纳,那里所有意大利音乐家都联合起来打压他,而贝多芬呢,在维也纳举办大型演出,出入贵族沙龙,说话掷地有声,腰杆挺直,贵族们都以成为他的朋友为荣。可见,对于音乐家来说,最后的胜利属于全面培养的情商智商都很高的孩子。

笛子独奏父亲c调谱子_父亲笛谱_笛子独奏父亲d调

笛子独奏父亲d调_父亲笛谱_笛子独奏父亲c调谱子

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家族充满了矛盾,名利带来的荣华富贵摧毁了亲情和爱情。老约翰·施特劳斯离婚之后,千方百计阻挠孩子学音乐,不想让他成为音乐家,他觉得音乐家的生活太不稳定,希望小约翰可以成为银行家。而且老约翰太忙了,为了工作、音乐和自己在圈中的权势非常焦虑,根本没有心思培养孩子。他不但不教孩子,后来甚至动用所有力量阻挠小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道路,这里面几乎有一种病态的嫉妒,因为小约翰的才华太耀眼了,即使是父亲,也产生了一种同行之间的排挤,小约翰后来完全超越了父亲,并且实现了父亲的音乐理想——让华尔兹像小步舞曲一样,脱离了舞曲伴奏的形式,成为一种音乐会体裁,如此让家族的圆舞曲流传至今。如果当初老约翰支持儿子,以全部资源鼎力相助,难说孩子就没有了吃苦耐劳和终生奋斗的精神。

笛子独奏父亲c调谱子_笛子独奏父亲d调_父亲笛谱

五.为女儿作曲的德彪西

很多音乐家都亲自教心爱的孩子们学音乐,并亲自为他们创作音乐。除了巴赫,另一位好爸爸就是德彪西。德彪西是一位20世纪初的作曲家,他写的音乐后来被称为“印象派”,印象派音乐擅长描绘水波、微风、浮云、香气,精美而迷离,也非常治愈。后来德彪西为他的女儿秋秋写了一组儿童钢琴曲,叫做《儿童园地》,这部“儿童园地”作于大师音乐创作的晚期,在最成熟的时期(1906到1908年之间)来写一部小作品,体现了他的童心和对女儿的爱。这部作品与他早期那些朦胧的音乐不太一样,写的非常直率简洁,虽说这是为了配合儿童的接受能力,但也体现了大师晚期的风格变化,他多少受到了线条简练的现代艺术的影响。

父亲笛谱_笛子独奏父亲d调_笛子独奏父亲c调谱子

德彪西和女儿

《儿童园地》里面包含了6首小乐曲,分别叫做《博士练习曲》《小象催眠曲》《洋娃娃的小夜曲》《雪花飞舞》《牧童》和《木偶的步态舞》。在这里我首先要给小朋友们推荐《木偶的步态舞》,这部《儿童园地》里面最著名的一首。特别需要强调,这首《木偶的步态舞》对于培养孩子们的节奏感非常有效,强烈推荐给儿童学习,适宜反复弹奏与背诵。这个曲调具有典型的黑人节奏,包含附点,切分音,弱起,而且不太复杂,适宜儿童掌握。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这样的音乐中,跳舞的木偶是一个小黑人,里面的切分节奏和断音来自黑人糕饼舞,糕饼舞听起来很有趣,它是怎样一种舞蹈?在古代,穷苦的黑人们喜欢跳舞,他们在收工之后举办舞蹈比赛,获胜者可以得到填饱肚子的糕饼做奖品。德彪西在里面引用了一段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里面的主题,瓦格纳和德彪西是当时齐名的两大音乐家,音乐风格呈鲜明对立,德彪西以木偶舞的形式讽刺这位强大的对手。

《儿童园地》的第一首,叫“博士练习曲”,在儿童心目中树立一位高大渊博的博士形象。德彪西形容它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健身操,每天早晨必须空腹练习,以中速开始,渐渐走向活泼”,这首可以看作锻炼手指合作能力的练习曲,难度不小,作曲家以各种有趣的意象鼓励孩子加油练琴,掌握高难度的技巧。《小象催眠曲》的标题来自德彪西的女儿秋秋的一只玩具小象,这首催眠曲以单音旋律开始,之后逐渐出现二度音程,听起来像孩子们零零碎碎的梦境,可爱而慵懒,之后用八度跳音描绘小象憨憨笨笨的动作。这首催眠曲适合作为孩子们的入睡乐曲。

笛子独奏父亲d调_父亲笛谱_笛子独奏父亲c调谱子

德彪西在《洋娃娃的小夜曲》的乐谱上写:今天晚上艾玛的洋娃娃露西好像感冒了,为了让露西高兴,艾玛整夜整夜地对着露西唱快乐的歌,渐渐地露西睡着了。这首乐曲描绘小女孩抱着洋娃娃对她唱小夜曲的画面,一开始非常欢快,到了中间段落,歌声变得低沉温柔,渐渐地情绪又高涨起来。乐曲把儿童的情绪变化描绘地非常细致,可见德彪西非常珍爱孩子关心他人的品质。

《雪花飞舞》这一首就到了下雪的季节,小孩子不能出门玩耍,在窗前看着晶莹的雪花纷纷扬扬降落,作曲家用两手八度模仿形容雪花飘落,之后音符变得密集,好像雪越下越大,低音的旋律表现了孩童的忧伤心情,她与雪花对话,与雪花一起跳舞。

《牧童》的形象来自孩子的一张画片,牧童在吹笛和歌唱,我们听见一个悠闲的曲调,采用东方的风格,第二遍重复的时候,牧童唱得更熟练流畅,歌声也清晰起来。之后伴奏变得生动而质朴,表现牧童憨憨地在田地里忙忙碌碌地干活,最后一遍出现牧童的歌唱,歌声变得高亢悠远,在原野上悠悠回荡。

这样6首一组的《儿童园地》,和普通的儿童乐曲不太一样,它里面除了有儿童的歌谣,还有憨态可拘的儿童形象和生活场景,情景交融。在其中可以听见德彪西对孩子无限温存的爱,在音乐中我们发现他尝试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他告诉我们,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才能给他们最好最适宜的爱与照顾。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