诶?活动题噢…

十年前我初二,从那个真·中二年纪到现在,能称得上一直坚持做的不算日常活动的事貌似只有练钢琴了。如果从刚学琴开始算,到现在也有十八年了。

我刚学琴那会儿(2004)恰逢国内一波钢琴热开始。1997年郎朗出道,2000年李云迪肖赛冠军,学钢琴的小朋友很多。后来除了走专业路线的,像我这样中学以后还在每天/每周练琴的人少了,很多大学捡起来也只能算得上“学过”“会一点”,能独立完成作品的不多,更不要说以专业的眼光去审视。我有个同学是受《四月是你的谎言》影响高中重新捡起来,票圈见她发过几次完整肖邦夜曲,这样也很不容易了。

我学琴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不想练又被要求练,经常被老师打手心。打手心是规矩,我老师在县里不说演奏吧,教学口碑是最好的,而且很务实,而我这样经常被打的学生里没几个(fine,唯独我一个);

再是小学五年级到初一,首先很多人没学了,其次我作为男生手大力气大,在同龄人交流活动里弹奏很有“张力”,也算成了老师的得意门生,于是自己弹的东西有人肯定,也逐渐会欣赏,兴趣起来了点。那段时间“摸熟”的曲子最多,但也很局限,贝多芬奏鸣曲为主,奏鸣曲No.1/2/8(悲怆)/14(月光)/17(暴风雨)/21(黎明)/23(热情)/28这几首(很喜欢巴伦博伊姆那套),其他还有李斯特超练“马捷帕”(最喜欢别列佐夫斯基那套)、“钟”(那首很有名的炫技神曲La companella,特别喜欢基辛的版本)等等那些,完成度嘛,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弹得“支离破碎”——勉强业余十级水平又没老师指导,磨这些作品是好高骛远的。这段时间去城里读书,拜了新老师,认识了很多同龄大佬,包括我师姐,开始也暗戳戳较过劲儿,然而她是能在市音乐厅开个人演奏会的,不仅涉猎广,每首我摸过的曲子都比我弹得好,杀人诛心嘛,她还都是背下来的。后来师姐去波兰正经学音乐了,我很深刻了解到自己跟专业的差距。另外就是,我练琴确实影响学习,初一开始的时候班级五十几人最差考过四十名,倒不是说花那一小时弹琴多占时间,而是觉得学琴比读书有趣,心态没跟上初中学习的节奏;

然后初二以后到高考前,两件事改变了人生轨迹,第一是外婆去世,第二是自己得了很严重的湿疹(一直到本科毕业才逐渐好起来),于是下决心学医,练琴的爱好也逐渐降温,没再跟师了。成绩逐渐上来,初三考过一次年级第一,中考前一直年级前二十。高中是市重点,跟学霸差距很大,初中底子又差,到高考才勉强年级一百多的水平(而且高考是历史最好…尽力了),我觉得高中的差距是很难追的,差不多的话很多高中老师也说过。学业勉强跟上,学琴的水平很微妙,从抓细节上看退步了,但也能把Jarrod Radnich版的He's a pirate(加勒比海盗主题曲)背到…反正不懂钢琴的都觉得很炫酷。

最后是读大学至今,A叔的Unravel、aLiez(核爆神曲),还有一些youtube上的热门苏联音乐Katyusha(喀秋莎)、Gosudarstvenny Gimn SSSR(无视这诡异的罗马转写,其实就是苏联1944版国歌)也“摸熟”过。学习上虽然中学时偶尔被叫“学霸”,但真正配得上戴这个头衔还是大学,因为学医是只要花时间就高回报的。后来见习实习升学再到现在的科研,生活确实比中学时代自由,但练琴时间和场地少了,于是买了电钢练,偶尔会试试热门或感兴趣的新曲子,本科也就参加过一次学校演出和比赛。也从这时开始不再对舞台有什么向往了,更多时候是在跟自己较劲儿——这个曲子难摁准,那就给它摁到一个不错;这个曲子写得“听不出好听”,那硬给它“听出好听”;有啥新曲子有谱了就给它弹下来录个音,满意为止。大跳跃、滑奏(glissandos,就是一排琴键刷过去那个)、三对四/二对三(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还有几十对几十,下图)等等,什么难、什么没见过就去挑战什么,这种征服胜利会让我感觉很充实,从以前挑战多乐章大曲子到争取小曲子的完整度。真要为什么演出去做准备,已经没有当年的投入能力了。

吉他弹唱谱外面的世界_外面世界吉他谱原版_外面的世界吉他谱

喀秋莎这段,左手是经典旋律,右手琶音略难(有全黑键),要跟上速度。练了一周,还是跟不上就调整首曲子的速度,最后还是啃下来了。当然对专业来说这都不算啥。

外面世界吉他谱原版_外面的世界吉他谱_吉他弹唱谱外面的世界

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贝多芬),红框这段也没数过几对几,就全凭感觉,最后一个音对上就完事…

我作为业余钢琴爱好者,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我师姐那样在市里开个人演奏会的水平。即使这样,能偶尔在街边钢琴、医院钢琴给同行人潇洒一把,也是很有趣的整活。自己练琴也是一种闲暇的快乐。

比较困惑的是学钢琴这门技术对一个小朋友来说发展到什么程度是恰当的。比如我学琴仅仅是因为我爸对音乐的热爱,曾经不想学了,对我爸说“凭什么你喜欢的事要强加给我”,他愣住了,终于松口说“不想学就不学了吧”,虽然不知怎地我最后还是硬头皮坚持下去了。走音乐那条路似乎是一种很“颠覆”的选择,多数人会保守地选择参加普通高考,从事与音乐无关的工作。而对一个没什么笃定理想的中学生,平衡好学琴和学习又实在是很难,除非走特招路线(现在政策我也不了解)。

我认识一些大学开始想学一门乐器的同学,还有步入社会的朋友,包括我爸,会想试试学钢琴。好像许多人会把学琴看作很高雅或很炫酷的事,希望舞台上耀眼的那个人也能是自己。我不认为成年人学琴是“手指硬了”难学,按理说学习能力本该是强于小孩子的,更大的阻碍是成年人的心境变了——没有老师会用打手心那么“传统”的教育去督促,往往也没有一个考级等着去过,又有工作有应酬,还有家庭,这些事让乐器这种耗时间又几乎零回报的学问变得没什么吸引力,理想总是会给现实让路,这种怀着冲动去学琴最终被耗尽热情的事总是在发生。如果一个人真在18岁或更大的年纪痴狂地开始学琴,反而会引起身边人的担忧,因为步入社会以后有太多的琐事,让人们觉得你本不该如此激情。这些困境在我中学时代也隐约出现过。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