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们都知道巴赫的拳头产品是赋格,这可以说是古往今来最能考验智商的一种音乐形式,很多人谈(弹)赋格色变。但对作曲家来说,这却是一样法宝。贝多芬之后很多作曲家写奏鸣曲苦于写不出好的末乐章,就连贝多芬自己在“热情”之后好几年都不知道如何写出更好的奏鸣曲末乐章了,直到他找到了赋格。赋格就像一个镇山之宝,前面的乐章再怎么妖魔鬼怪,最后赋格一出来都能镇得住。而像舒伯特这种临死之前都还在上对位课的人都要在末乐章里面加个拙劣的伪赋格(比如《流浪者幻想曲》D.760,《F小调幻想曲》D.940),但还就真的管用了!

此外巴赫对于和声的贡献是相对不为人知的。下图是巴赫的《371四声部众赞歌》,这本书是划时代的。在这本书里面,巴赫将371首路德教众赞歌(其中包括许多中古调式的旋律)配上了四声部的大小调和声,也就是说他将所有调式都归进了大小调体系之中,从此确立的大小调和声体系,这个体系沿用至今。

钢琴曲的和声怎么编_钢琴的和声_钢琴的和声是什么意思

我就默默地规定了你们

三、为什么说巴赫的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绝对不是诗人的天马行空,而是一句非常实诚的话,尤其在巴赫的音乐中。其原因便是他常用一种动机式的写作方法来构建音乐:将一个极小的因素加以重复与变化,最终搭建起高楼大厦。

如巴赫的G大调加沃特舞曲(见下图谱例),乐曲开头部分高声部的si,sol,re三个音构成的动机(可以概括为“短短长”)在之后不断地变化出现(见黄圈部分),特别到了第三行,也就是乐曲的第二部分,这个动机以倒影的形式出现了(整个倒过来),这使得整个曲子从头至尾呈现高度的统一性。就像我们写作文也要常常注意“首尾呼应”,而这里真可以称为每句话都互相照应,相得益彰了。

钢琴曲的和声怎么编_钢琴的和声是什么意思_钢琴的和声

G大调加沃特舞曲,选自第五《法国组曲》

到了后来,贝多芬可以说把这个手法发扬光大了,比如《第五“命运”交响曲》中贯穿第一乐章的命运动机。德国人的音乐向来讲究“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或者说形式即内容,形式美即内涵美。就像中国的古诗,既要表达内容,又要符合格律。从这点来看,巴赫是玩得相当高明的,不仅高明,他还常常举重若轻。就比如这首G大调加沃特舞曲,“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只是用单个动机搭起了一个小屋子,但这个屋子足以以小见大:不仅结构精美,而且旋律明快,可以说雅俗共赏。如此精美的构思在巴赫的作品中数不胜数,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法国组曲No.5 巴赫 G大调 Gavotte 加伏特舞曲 BWV816-4

四、巴赫的音乐离我很远吗?

在美国期间,我的朋友安排过一次特别的聚餐,安排我与一个正在学习中文的小男孩儿坐在一起,这样他可以跟我练习中文。这是我吃得最心不在焉的一顿晚餐,可惜了小男孩父母精心准备的佳肴。期间,他们问我,对于学习中文有什么建议。我想了想说,要多读古诗。无独有偶,我女儿刚两岁,外婆就开始教她读《咏鹅》,她也不懂什么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只是觉得就应该这样。虽然中国人在日常会话中并不常用古诗中的词句,但学语言绕不开学文化,学中文也绕不开古诗。

那么学西方古典音乐怎能不学巴赫呢?没错,巴赫的年代是比贝多芬,肖邦离我们更远,但是谁叫他是“西方近代音乐之父”呢?有多少音乐家是听着巴赫的众赞歌长大的?多少钢琴家是弹着巴赫的键盘曲集长大的?而又有多少作曲家是研究着巴赫的乐谱是长大的?巴赫之后的音乐中无处不渗透着他的基因,他的传统,他的家教。

到了二十世纪初,音乐家灵感枯竭创新无力的时候,斯特拉文斯基振臂高呼“回到巴赫”!于是掀起了“新古典主义”热潮。每到走投无路的时候,人们便会回到文化的源头,从那里重新获得智慧与活力。因为那是一切的根源,一棵枝叶繁茂的参天大树,哪怕的枝叶伸到再远,它与地下最深处的根也是相连的。所以,就像诸如“孔子”、“老子”这样的古代圣贤从未远离中国人一样,巴赫也从未远离我们。他的子子孙孙构成了我们的如今的音乐世界。

尽管有时候巴赫的音乐就像古诗那样,不那么顺耳,不那么上口,但是我们依然要学习它,因为它是西方音乐文化的重要源头。这也是为什么不懂巴赫的人弹贝多芬,肖邦往往徒有其表,懂巴赫的人再弹其他作曲家就有底气得多。虽然你不是总能听得到巴赫,但他从未远离。

Fazil Say演奏巴赫E大调《阿勒曼德舞曲》BWV817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