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自编曲编曲的区别_钢琴自编曲编曲顺序_自编钢琴曲怎么编

一、中国音乐

中国古代音乐是从上古时期,也就是公元21世纪之前,古乐器有陶埙、骨哨、骨笛、陶鼓等,还有从岩画中发现的原始乐舞图。可以看出远古时代的先民已经在音乐舞蹈方面有所建树了,这算是目前发现的中国音乐的开端。说起音乐的起源,有劳动起源说,模仿自然说,异性求爱说,巫术说等等。

春秋战国俗乐之中,影响最大的是郑国和卫国的音乐,即郑卫之音。郑卫之音大多体现在世俗的生活和男女之间的爱情,是继承了商朝的音乐文化而发展起来的。它一直受到儒家礼乐思想的贬斥。

《楚辞》源于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根据楚国的民间歌词填词的诗作。屈原的原作都是入乐能唱的。从留存的楚辞作品的音乐结构来看,楚辞最重要的音乐部分,是每部楚辞作品最后都有名为“乱”的段落。“乱”在《楚辞》音乐中,属于整部作品最后的高潮段落。

清末民初是中国音乐从古代向近现代过渡的重要历史阶段。传统音乐的发展与西方音乐的渗透,使得中国音乐发展呈现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这个时期有北京单弦,源自清初满族子弟自编自唱的“子弟书”。

有海派京戏,民国初期上海的潘月樵和“夏氏兄弟”等,通过编演《潘烈士投海》《黑奴吁天录》等海外题材的时事新戏,以及在唱腔、表演、舞台布景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形成了海派京戏。

还有评剧、越剧、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推动了中国音乐教育和中国音乐史的变革,使得西方音乐的记谱和乐理得以传授,促使当时的音乐界思考如何发展中国音乐。

学堂乐歌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分水岭,使20世纪中国音乐迎来新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有瞎子阿炳,代表作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和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

还有李叔同,独自编印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作品有《春游》《送别》《西湖》等,李叔同的学堂乐歌曲调流畅,文辞优美,在西方歌曲体裁的背后,体现出中国文人的清新雅致。我们耳熟能详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就是李叔同“送别”的词。

救亡时期音乐,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作品以黄河为背景,以爱国和抗日为主题,刻画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音乐素材主要来自黄河流域民间音乐,运用西方康塔塔的创作体裁,成功创作《黄河颂》《黄河怨》《保卫黄河》等经典唱段,集民族性、交响性、史诗性于一身,是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最重要的合唱作品。

康塔塔是巴洛克时期形成形成的大型声乐体裁。一般是由宣叙调,咏叹调,二重唱,合唱组成,但是在形式、结构上比歌剧简单。

抗战时期音乐代表人物之一是桑桐,是较早运用20世纪现代作曲技法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代表作有小提琴与钢琴《夜景》,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等。

歌剧《白毛女》也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由贺敬之、丁毅编剧,马可、张鲁、瞿维、李焕之等作曲,1945年首演于延安。这部歌剧从内容上深刻反映边区农村生活现实,又为受压迫的农民群众指明了前进方向。歌剧《白毛女》的音乐成就,首先在于其成功运用音乐刻画人物形象;其次在于其运用民歌作为主要人物的主导主题(喜儿以《小白菜》为曲调基础,杨白劳以《捡麦根》为曲调基础)歌剧白毛女的成功,为中国歌剧创作的民族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西方音乐

中世纪音乐以基督教音乐的发展和扩张为突出标志。西方教会音乐影响下的吉普音乐,复调音乐技术,以及由此发展出的各类音乐体裁和形式,从根本上决定了西方音乐的基本形态和发展轨迹。

格里高利圣歌

礼拜活动中的唱诵经文被称为圣脉。用于罗马教会礼拜仪式,以教皇格里高利一世的名字命名,因表情肃穆,风格朴素而被称为素歌。歌词主要来自圣经和十篇,音乐服从于唱词。主要运用在日课和弥撒中。其中的常规弥撒,由于唱词固定不变,逐渐成为西方重要音乐体裁--弥撒曲的形式基础。弥撒中的哈利路亚,来自犹太语,意为主啊,赞美您,属于应答圣歌,是整个弥撒仪式中最有艺术性的歌唱段落。

巴洛克时期

西方音乐史大的巴洛克时期指的是歌剧诞生到巴赫去世这150年。巴洛克这个词来自葡萄牙语,意为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原为贬义词,用来批评建筑领域怪异、新奇的风格。20世纪以后才作为一个音乐史阶段分期的名称。

歌剧是用音乐表现的戏剧,标志这主调音乐风格的确立。歌剧的剧本主要来自古希腊悲剧的戏剧故事,音乐主要来自意大利牧歌的创作经验。

第一部歌剧诞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卡梅拉塔会社。第一部完整保留下来的歌剧是佩里和卡契尼作曲,利努契尼写脚本的《尤丽迪茜》。

《尤丽迪茜》源自一个希腊神话故事,大致是说奥菲欧与尤丽迪茜是一对十分相爱的恋人,他们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但突然有一天,女主角尤丽迪茜惨遭不幸,被毒蛇咬死了。奥菲欧下定决心,去幽冥地府将自己心爱的恋人带回人间,于是在精灵的指引下,他踏上了冥府旅程。

在冥府,他用动情的歌声和纯粹的爱感动了冥王和冥王的妻子,冥王夫妇感慨奥菲欧对尤丽迪茜纯净的爱恋,最终破例应允了奥菲欧带走尤丽迪茜的请求,但他们要求奥菲欧在走出冥府之前不可以回头看尤丽迪茜,担心爱人的奥菲欧最终没有抵制住好奇心,终于还是回头看向了尤丽迪茜,结果违反约定,使尤丽迪茜又一次坠入幽冥。这时阿波罗出现了,承诺将给予奥菲欧以永恒的生命。最后奥菲欧随着阿波罗升天了。

古典主义时期

古典主义时期,喜歌剧兴起。喜歌剧,来源于正歌剧的幕间剧。1733年意大利音乐家佩尔格莱西创作的第一部喜歌剧《女仆做夫人》,便来源于自己的正歌剧《高傲的囚徒》中的幕间剧。莫扎特、贝多芬是属于这个时期。

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重要的奥地利作曲家,也是西方音乐史上最有才华的音乐家之一。莫扎特在声乐和器乐领域均有突出建树。莫扎特的声乐创作以歌剧和弥撒为代表。其中,歌剧是莫扎特最重要的创作体裁,代表作是《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魔笛》等,其中《魔笛》是莫扎特最后一部也是最有创造性的歌剧。

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重要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分为三个主要时期,早期是探索个人风格,代表作有钢琴奏鸣曲《月光》《暴风雨》,中期是确立个人风格,有《第三英雄交响曲》,小提琴奏鸣曲《春天》,歌剧《费德里奥》等。晚期创作、思想升华,音乐更强调内在自我,预示更多浪漫主义因素,代表作有《第九合唱交响曲》《庄严弥撒》等。这个过程就像一个人在自我探索中的成长历程,从向外探索到确认,到回归内在本心,每一段历程都是生命的必经之旅,没有捷径。

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强调主观情感,尤其是爱情这个最强烈的个性化情感表达。

舒伯特是浪漫主义早期的奥地利作曲家,西方音乐史上的《歌曲之王》。舒伯特是西方音乐史上第一位“自由艺术家”。舒伯特的钢琴创作以音乐瞬间和即兴曲为代表。这类钢琴特性小曲,强调突然而至又转瞬即逝的灵感,体现出不拘一格的创造性。代表作有《冬之旅》、《美丽的磨坊姑娘》。

肖邦是中期的作曲家,钢琴家,被誉为“钢琴诗人”。钢琴叙事曲是肖邦首创的最大钢琴体裁。肖邦的钢琴音乐创作,有丰富的和声,富有表现力的踏板等特点,深入挖掘和提高了钢琴音乐的艺术表现力。

柏辽兹也是中期的法国作曲家。1830年柏辽兹创作《幻想交响曲》,标志着标题交响曲的确立,标题交响曲的两个特点:每个乐章都有标题和文字说明,第二是乐章内部提供一个固定乐思。《浮士德》《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柏辽兹创作的标题交响曲。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以自己的审美感和经验的同化结果。艺术家掌握什么材料以及掌握到什么程度,不仅取决于客观对象本身的意义是否重大,而且还取决于艺术家本人的情感体验是否深刻、独特。艺术创作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印象,它体现着作家对它的态度和评价。黑格尔认为创作活动就是作家“把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作为对象,提升到心灵的意识面前”来进行思考。

三、《浮士德》赏析

柏辽兹的《浮士德的责罚》是根据歌德小说《浮士德》写成的标题交响乐,包括独唱、合唱和管弦乐。柏辽兹在创作时没有使用浮士德最后被一个天使救上了天堂这样的结局,而是选择让他被梅菲斯特带进了地狱。他个人的思想在这里得到了清晰的体现,当时知识分子被怀疑主义的化身--恶魔梅菲斯托费里斯诱惑折磨着,最终堕入毁灭的深渊。

柏辽兹试图按自己的理解来诠释这部伟大的史诗,《浮士德的沉沦》用蒙太奇式的手法剪切了歌德原作中最富于戏剧性的几个场景,尽力挖掘其中矛盾冲突的元素,通过音乐表现主要人物的个性和内心活动,揭示出某种神秘的宿命感和不可知力。

柏辽兹用作品展现了非凡的音乐想象力,赋予那些动人心弦的场景饱满的感情色彩,创造了绝佳的视听冲击,它带来的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甚至比歌剧还要好。

就整体立意而言,《浮士德的沉沦》体现出浓厚的宿命色彩,这和歌德原著中自强不息的乐观精神是不同的,从音乐作品改动浮士德的结局,将之罚入地狱,并极力渲染阴间的神秘恐怖。而就局部而言,音乐家又忠实于诗句中的具体场景和语言,并将文学语言中暗含的视觉和听觉感染力加以具象,这使得音乐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歌德原著绝佳的插画和解说。

四、《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有五幕戏剧,在主导线索蒙泰欧与凯普莱特的家族矛盾贯穿下,通过波澜起伏的戏剧冲突,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抒情的人物语言,描绘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他实际上代表了一种新的人文主义思想,是对封建思想和传统的一次勇敢而富有创造性的反抗。虽然是悲剧的结果,但它带来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胜利和繁荣。与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比,柏辽兹的同名交响曲采用了四个乐章及尾声的结构布局,在蒙泰欧与凯普莱特的家族矛盾主体动机引导下,在事件叙述、情节布局、高潮营造、形象塑造与感情刻画等各个方面都与文学作品中戏剧结构与发展手法上相一致。

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表达了柏辽兹对爱情的理想化幻想,是戏剧交响曲,附有合唱、独唱和宣叙调(合唱)的序诗。它用不同的音乐形式表达情绪,比如序诗部分,由女中音独唱和少数人的三声部合唱,叙述两家人在街上争斗的情形,几乎没有伴奏,用宣叙调表现。接着用独唱或合唱述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慕之情,以及他们相亲相爱的场面。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一次见面的最初一瞬间,舞会的音乐简直不再存在了,因为与她那叫“火炬烧的更旺”的美貌相比,任何东西都会黯然失色。

柴可夫斯基《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柴可夫斯基采用着重刻画悲剧中的中心人物手法,使用奏鸣曲式的结构,使得乐曲成功地体现出戏剧的主题思想。引子的主要主题是一个严峻而阴郁的圣咏旋律,表现沉思的劳伦斯神父的形象,与其对比的部分则表现深切的哀恸,概括地揭示出故事的悲剧性。

副部主题由带弱音器的中提琴和单簧管用二重唱的形式演奏,表现出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纯洁、柔美、缠绵、忧郁的爱情。

五、关于音乐与文学

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对后世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道家和墨家。

儒家音乐,孔子认为应是人所必备的文化修养“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强调礼乐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之一。“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返人道之正。”

老子、庄子对道家音乐思想的确立产生了深远影响--自然乐论。老子的核心思想在道德经关于“道”的论述之中。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具有一定的辩证性,其思想核心是“大音希声”,就是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庄子认为音乐之美在于其自然。庄子的音乐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齐物论》中关于“天籁”的论述,即自然的印象是最美的音乐。

墨子对于音乐的论述主要集中于“非乐”篇。墨子站在社会小生产者的立场上,把音乐视为一种奢侈的生活享受。

思想无所谓对错,我们认同哪种思想,就会做出相应的反馈,从而拥有不同的体验,拥有不同的人生。

同源

文学与音乐的同源性。尚书有:“诗启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说法,韩邦奇对这句话的理解延申为诗乐舞三位一体,融合共生。

关于生命的音乐性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说:在灵魂中没有音乐的人,绝不能成为诗人。

郭沫若认为“诗之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工”,而“内在的韵律便是情绪的自然消长”“内在韵律诉诸心而不诉诸耳”

米兰昆德拉说:一部小说的形式,它是数学结构,并非某种计算出来的东西,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必然要求,是一种挥之不去的东西。

鲁迅则说:不要看了就写,观察了又观察,研究了又研究,精益求精,哪怕是平凡的事物也能创造出它的生命力来。挥之不去的东西,生命力,是否是一种内在机制的自觉调整力量呢?

灵感

创作,离不开灵感。灵感,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形式。

贝多芬曾说:您问我的乐思是从哪里来的吗?这我不能确切地告诉您,他们不请自来,像间接地,又像直接地出现,我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在林中漫步里,在夜的寂静中捕捉它们,清早起来,心里振奋,这种心情诗人用文字表达,而在我这里就转化为声音,发生响声,喧闹着,狂吼着,直到以乐谱的形式出现在我的面前。

莫扎特也曾经在一封信中谈及:当我感觉良好,心情愉快时,或是饱餐后漫步时,或是夜里不能入睡时,乐思就异常灵巧,成群地向我走来。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我一点也不知道。

需要关注的是:灵感是在长期劳动过程中闪现出来的,不是我要写,坐在钢琴上灵感就来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脑子里每天要去思考,乐思不要停在一点上,不停地流动就会有好的东西出来。

流淌Flow

当作家把握到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之后,他就能够预见这个人物在某种个环境下将会怎样思考,怎样行动,就会绵绵不断地构想出一系列的情节来,就像从一颗种子里萌发出来的藤曼,一切都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与其是作家在写他,倒不如说是人物自己在生活,在生长。例如,普希金写叶甫盖尼奥涅金时,最初就没有想到达吉雅娜会出嫁,这都是在一定环境中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发展所产生的一种必然结果,而不是作家任意安排的。

费希特说:从你周围的一切调转目光,朝向你的内心王国吧,这是哲学向它的信徒们道出的第一个要求。你身外之物没什么重要的,你本身是唯一的问题。当我们能从外在目光中为自己解绑,明白“我”才是一切的本源,我们就拥有了真正的创作自由。愿大家在音乐的殿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