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腔主要是在歌曲演绎中的一种表现形式,顾名思义在唱歌时有哭泣的感觉,能带有浓重的悲情色彩,让歌曲赋予悲伤的基调更容易感动听者。

哭腔的发声原理并不在于咧嘴大哭大闹,而在于声音的压缩,一种小声哭泣的感觉,声音是集中在鼻咽腔的,出现的音色明亮有穿透力。其实原理很像发声练习中常见的哼鸣练习,只不过哭腔把这种状态夸张化,让声音更具感染力。

在某些角度上哭腔可以拉宽你的音域,正如第三个问题而言。哭腔的发声原理基于鼻咽腔共鸣,而鼻咽腔共鸣正属于“高位置”发声,压缩我们的声带让声音可以进入到更高的共鸣区间绕过喉咙,这也是好多同学唱不上去的歌曲,尝试用哭的感觉就可以唱上去了,很神奇也很现实。

另外哭腔可以很好地给歌曲润色,增加歌曲层次性,内容的表达更有深度更容易打动人。

哭腔不太需要训练,而是一种感觉。在唱歌时模拟哭泣的感觉即可,当然要选择合适的歌曲,大部分在悲情的情歌中体现,不适合节奏欢快或慷慨激昂的歌曲类型。基础的话先把哼鸣练习好,找到气流冲击鼻梁后方的感觉,体会声音在鼻梁后的共鸣点,这是要找的鼻咽腔位置,然后配合“皱眉”“皱鼻子”,让声音共鸣有更大的空间,这样就可以把哭腔的音色唱出来了。

技巧用的太频繁就会显得油腻,适当的加点缀会让你歌唱更具个性化。通常哭腔用于最后一段副歌的高潮部分,例如杨宗纬的《流浪记》中最后一段“别让我的真心散的像沙,如果有一天我变得更复杂~~”此时的哭腔特别明显,也表达出歌曲内容的失落和绝望。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