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陈伟华

戏里戏外皆人生,台上台下皆看客。多年来,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陈爱菊倾情台州戏剧大舞台,演绎精彩人生。

陈爱菊,祖籍临海,出生于椒江。她与戏曲结缘,跟家庭环境分不开。其外公李仙梅痴迷戏曲,经常教女儿唱戏,其母李玉英会唱许多民间小戏,因此,陈爱菊很小就在心里播种下戏曲的种子。

父亲看她喜欢戏曲,便从上海买回一台收音机。陈爱菊如获至宝,经常用收音机收听越剧节目。彼时,电台的越剧播放时间大多在晚上10点左右。夜深人静,她就偷偷地将收音机放在被窝里,边听边学。同样是父亲买给陈爱菊的两本越剧戏考,也被她翻得面目全非。

就这样,陈爱菊逐渐学会范瑞娟、尹桂芳、徐玉兰、陆锦花等越剧艺术大师的众多经典唱段。台词、各行当人物的唱腔,她都熟记于心。

而真正改变她命运的,是在1986年的暑假,她无意中看到报纸上刊登着省艺校越剧班的招生广告。顿时,她眼前一亮。在家人的支持下,这位满怀憧憬的女孩,毅然踏上去杭城的学艺之路,开启全新的人生旅程。

陈爱菊报考省艺校,也有个小插曲。错过初试时间的她,没有被省艺校老师直接拒绝,她还遇上了当时在这所学校执教的周冠均老师。周老师拉着二胡伴奏,助她通过初试,并最终被录取。

自进戏校起,陈爱菊每天刻苦训练戏曲基本功,从不叫苦叫累。在众多专业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尤其是在声乐唱腔老师胡素银的培养下,她很快脱颖而出,经常在各类演出和比赛中挑大梁。经老师推荐,她还与浙江小百花越剧团颜恝同录《梁祝》全集磁带,面向全国发行。

从省艺校毕业后,陈爱菊应招进入浙江越剧团工作,并一跃成为当家小生,曾参加浙江省第二届戏剧小百花会演,荣获“小百花奖”。紧接着,她又主演了《鸳鸯渡》和大型童话越剧《马兰花》两本大戏。

之后,她因化妆过敏严重,多次治疗未果,被医生建议改行。万般无奈之下,她黯然返乡。

回椒江后,她曾换过多个与戏曲无关的工作单位。新工作足以让她过上稳定的生活,但她内心对越剧的热爱,一刻也没有停过。于是,她一方面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演出活动,策划组织各种戏曲公益培训、讲座,另一方面坚持练功,不断学习提高表演水平。

在长期的学习和探索中,陈爱菊吸收昆曲表演艺术的细腻风格,加上自己的独特理解,使传统越剧曲目呈现不一样的精彩。

2016年夏,经人引荐,陈爱菊拜入昆曲表演艺术家岳美缇门下学习。

《牡丹亭》是昆剧艺术的代表性剧目,也是越剧艺术的经典之作。《牡丹亭·拾画》,则是岳美缇教陈爱菊的第一个昆曲节目。刚开始学昆曲唱腔时,因找不到门道,陈爱菊几近崩溃,因为她原先学的越剧,演唱时以真声为主,而新学的昆曲则主要用假声演唱。

“当越剧遇上昆曲,如何碰撞出火花?近年来,我一直在寻找答案。”陈爱菊说。

在继承传统表演的基础上,陈爱菊还尝试跨剧种的借鉴融合,努力创新,突出个人艺术风格。比如,她在岳美缇的帮助下,重新编排的越剧《梁祝·回十八》,运用了昆曲元素,翻扇、转扇、抖扇、摇扇、滚扇、抛扇等动作,使扇子在舞台上如蝶翼飞舞。陈爱菊还将这段戏传授给学生黄静安,后者在2017年荣获中国第二十一届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

岳美缇这样评价陈爱菊:“她是一个非常热爱艺术的好演员,尤其是热爱越剧和昆曲。”

“美丽的杭州栖霞岭下,爱菊有缘进了我的课堂。以后,我们经常在一起,切磋越剧流派唱腔的特点,以及不同的发声方法。后来虽然回故乡,但她仍然初心不改、砥砺前行。”声乐教育家胡素银说。

著名戏剧评论家、原浙江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周冠均在看完陈爱菊的越剧专场后,对于她在越剧领域的执着追求,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肯定了台州百姓对越剧的热爱,对越剧事业的支持和投入。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