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探索》2 0 1 4年第一

从《送别》看钢琴伴奏之起承转合结构原则汪在东(韶关学院音乐学院广东韶关摘

5 1 2 0 0 5 )

要:起承转合是文学艺术的结构方式,也是钢琴伴奏编配的重要结构原则。通过研究《送别》认识并掌握这种

原则,给予歌曲伴奏者以理论支持,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关键词:起承转合;钢琴伴奏;送别;结构原则

中圈分类号: J 6 2 4 .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4 - 2 1 7 2 ( 2 0 1 4 ) 0 1 - 0 1 2 0 - 0 5

在中国,自古以来诗词和歌曲总是被放在一起总称为“诗歌”。在大多数情况下,一首完整的歌曲和一部完整的诗词作品一样,都在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可以这么说,歌曲是唱出来的诗词,而诗词则是朗诵出来的歌曲。 两者都具备同样的要素:起因、发展、高潮、尾声。这四种要素被概括为:起承转合。起承转合结构原则是中国古

代诗歌文学的基本理论之一,萌芽于唐代试律和律赋,宋代的十段文出现具体化的起承转合结构,在明清时期广泛应用于律诗与八股文。到了现代,起承转合结构已经是文艺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法。在文学诗词方面, “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也是事件发展到最关键之处,多为事件矛

盾的高潮及转折点;“合”是对该事件的总结,是结尾。在这个原则中,起中有合,合中有起,形成首尾呼应,而承与转皆兼顾起合,这是上下结合,一脉相承。所以四者之间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很强的辩证关系。在音乐作品创作方面,“起”是起部 (即呈示部 ),呈示主题最初的乐思;“承”是承部 (即巩固部 ),通过重复或

变化重复来巩固主题;“转”是转部(即发展部 ),发展主题,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也是作品的高潮部分;“合”是合部(即结束部),结束全段音乐。位于全曲四分之三位置的转部,作为全曲的高潮点,这个位置也恰好符合了“黄金分割点”规律,因此,在创作音乐作品时,只要按照起承转合结构原则来创作,那么创作出来的作品都能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观。

作为音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歌曲是最接近我们实际生活的,无论哪种唱法或体裁的歌曲,都有

个共同 点:即由人声演唱出来。在人声演唱的同时,常常使用钢琴对人声进行伴奏。声乐钢琴伴奏包含原谱伴奏与即兴伴奏两种。原谱伴奏是根据歌词内容的意境和旋律调性,通过作曲家深思熟虑、反复体验音乐感受而写成的,它

与歌曲的调式调性、歌词描写的音乐情绪及作曲家的音乐风格通常都非常一致。即兴伴奏是指钢琴伴奏者即时即兴地为歌曲编配伴奏,这是一种演奏能力,要求伴奏者灵活运用变化的和声效果与形式多样的伴奏音型,根据

歌词的整体感觉,合理布局和声及织体,加上前奏、问奏、尾奏对旋律和演唱者声音做出适当的提示和补充,从而创造一种非统一模式的审美享受。

以李叔同填词,美国作曲家约翰 奥德维作曲的歌曲《送别》为例,来分析如何通过使用起承转合的原则编配钢琴伴奏,使其更好地与歌词、旋律相吻合,烘托出这首作品的氛围来。考虑到编配伴奏过程中,准备时问有长有

短,且伴奏者的水平有高有低,歌唱者的乐感也有所差异,所以笔者用三种不同难度编配这首歌曲,以适用不同对象及场合:一是简单难度。对应伴奏者钢琴水平比较低、歌唱者的配合能力也不是很强,或者没有时问准备即必

伴奏的情况;二是中等难度。对应伴奏者钢琴水平有一定基础但不算很高、歌唱者的配合能力还算町以,或者能够进行编配和合作的时间及次数不多的情况;三是复杂难度。对应伴奏者钢琴水平高、和声理论水平强、伴奏经验丰富,歌唱者的音高和节奏感很强并对歌曲的情绪理解很深刻,或者拥有充足的时问进行编配与合作的情况。 歌曲《送别》旋律简单优美,曲调源自约翰 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歌词则是由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先驱, 2 0世纪初中国最出色的艺术家李叔同在留学日本期间所作。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收稿日期: 2 0 1 3 . 0 5— 2 6

作者简介:汪在东( 1 9 7 4一

),男,硕士,韶关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1 2 0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