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121音乐表演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 11浅析歌剧《魔笛》中“夜后”的人物形象张雪婧摘 要:《魔笛》是莫扎特于1791年创作而成的多元化歌剧,通过神话故事体现莫扎特对“博爱”理念的追求,充满了魔幻色彩。自问世至今,《魔笛》都保持着较高的知名度并得到专家和学者们的广泛研究。其中,“夜后”作为本剧的灵魂人物,以其独特的唱腔、矛盾的人物形象倍受关注。本文从《魔笛》的创作背景、著名咏叹调中“夜后”的人物形象分析和经典演唱版本三个板块简要论述这部歌剧以及这部歌剧中的核心人物——夜后。关键词:莫扎特;歌剧《魔笛》;夜后;花腔女高音中图分类号:J617.2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张雪婧(1996-),女,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引 言“夜后”以其独特的人物形象和高难度花腔演唱技巧在《魔笛》乃至整个声乐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介绍莫扎特和《魔笛》的创作背景,着重介绍“夜后”音乐人物形象塑造,从夜后母爱以及邪恶两个方面辩证的分析。以“夜后”在歌剧中两首著名的咏叹调《噢!不要颤抖,我亲爱的孩子》和《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为例重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演唱风格之间的关系。

一、创作背景《魔笛》是一部德国民族叙事神话歌剧,它虽然是用德语演唱,但不属于 opera seria(严肃歌剧,一般面向贵族阶级)和 opera buffa(喜歌剧,更多面向中产阶级,而是综合两者的歌剧体裁:Singspiel(德国轻歌剧)。旋律中富有德国民歌元素颇具民族特点,主题经常同魔法和超自然有关。《魔笛》是莫扎特生前创作的最后一个作品,具有高深的哲理意味,取材于维兰德的神话故事《露露》,通过主人公为了追求理想而艰苦斗争,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传达光明必将战胜黑暗的理想,得到世人广泛追捧,被誉为德国近代最伟大的歌剧。《魔笛》是莫扎特追求启蒙主义和对“共济会”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的体现。剧中主要角色隐喻当时现实的人物,例如大祭司萨拉斯特罗隐喻了不久之前去世的共济会的首脑、莫扎特的朋友伯恩。他的音乐庄严而又崇高;而夜后可能影射的是在位期间镇压共济会的玛利亚·特雷西亚,这个角色表演难度较大,而又生性冷酷,需要技巧成熟的花腔女高音来扮演。这部歌剧是莫扎特在德国歌剧和神话剧的基础上,德国民族童话歌剧的代表,它标志着十八世纪德国小歌剧的发展告一段落,并为后来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产生打下基础。

二、夜后的音乐形象塑造整部歌剧中最具戏剧化的角色无疑是夜后。歌剧以童话故事为背景,分为有善良和邪恶两方势力:一方是太阳神庙的祭祀萨拉斯特罗和他的手下,另一方是星光灿烂的夜后和她的三个侍女。夜后因萨拉斯特罗拐走自己深爱的女儿,而对其产生了憎恨,形成形象上的反差感。她丈夫死后仍然能从萨拉斯特罗那里知道人类的情况,而这也使得“夜后”因失去统治权力而产生嫉妒和愤怒的情绪。下面从两方面来论述夜后的音乐形象:(一)夜后母爱的一面基于故事背景看歌剧表演中夜后角色发现变化的开始:场景电闪雷鸣,山崩地裂。舞台变成了华丽的宫殿,星空之下端坐着华丽的夜后。此时的夜后呈现出一种焦虑的状态,因为他刚刚失去了自己的女儿帕米娜。即使她的权力再大,力量再强,她也无法找回自己的女儿,她对眼前发生的一切都无能为力,她焦虑、痛苦、愤怒。而这时出现了一位王子,即塔米诺王子,她把眼前的这位王子视为了她的希望,她寄希望于他,希望他能从自己的死敌萨拉斯特罗的手里救出自己的女儿,夜后向他讲述了失去女儿的痛苦,并承诺只要王子能够救出自己可怜的女儿,将美丽的女儿嫁给他。她演唱了著名的咏叹调《噢!不要颤抖,我亲爱的孩子》(O zittre nicht,mein lieber sohn)。

这首咏叹调中第 19 小节至 29 小节,歌词大意为:“我被选择遭受苦难,因为女儿已离我而去”。夜后再见到塔米诺王子后,这一个乐段令人印象深刻。歌词大意是:我被选择遭受苦难,因为我的女儿已离我而去。舒缓的速度,以及充满无助的下行音阶,表现了脆弱的母亲形象。这里以轻柔的力度、舒缓的节奏、苍凉的语气、连贯的声音呈现歌词:“我被选择遭受苦难。”其中 -koren 这个歌词里的两个四分音符需要用强弱分明的力度去处理,接着下句,又回到了轻柔的力度,继续连贯缠绵的声音,痛苦的呈现歌词:“因为女儿已离我而去。”(二)夜后邪恶复仇的一面如果说前者夜后为大家展示的是一个只希望和自己女儿在一起的可怜的母亲,但当萨拉斯特罗把她的女儿从他身边夺走时,当自己的丈夫去世并且还把大权交给了别人的时候,她彻底的愤怒了,她的心中充满了仇恨,她不甘心自己变成现在的样子,她把自己的一切遭遇都怪罪到了萨拉斯特罗的身上,她想要复仇。而此时,女儿是夜后的希望和工具,她想要通过女儿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虽然她的目的并没有交代十分清楚,可能是复仇,也可能是权力,也可能两种成分都有,但不可否认,它是邪恶的。当女儿遭到萨拉斯特罗的仆人的纠缠时,她跟女儿说: “你一定要为我复仇,让他感受到死亡的痛苦,否则你就不再是我的女儿,我们断绝母女关系。

”当最后夜后的所有目的都失败的时候,她还是不甘心接受失败的结果,还要做最后的挣扎。《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中的第 1 至第 9 小节,歌词大意为:“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死亡和绝望的火焰萦绕着我。”首先就是陈述复仇的主题,两小节极富张力的前奏音乐过后,用愤怒的语气,充满弹性的声音,在剧烈的上下跳跃旋律中陈述:“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下一句带着宣叙性的语气,用两个极具强调色彩的旋律片段表述:“死亡和绝望……”继续前面的情绪,完整完成下句歌词表述:“死亡和绝望的火焰萦绕着我”一个大线条的旋律音阶,不但力度要渐强渐弱,戏剧张力也要渐强渐弱。这个地方十分考验了表演者的演唱技巧和对作品深入其中的体会,情绪表现要求颇高。三、夜后的歌剧唱段与不同版本的演唱分析这首咏叹调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宣叙调部分,音乐描绘出了一个脆弱无助的母亲形象。第二部分是小广板速度下的咏叹调,主人公描述了女儿被夺走而自己又无力相救的痛苦。第三部分是中速快板下的咏叹调,无论从戏剧还是从音乐的层面来看,这都是一首极难掌控的声乐作品。当然,如果能胜任这首咏叹调,也会为演唱者的演唱事业带来令人钦佩的辉煌。下面摘取其中的经典乐句来分析。

(一)以《噢!不要颤抖,我亲爱的孩子》为例分析《噢!不要颤抖,我亲爱的孩子》中的第 36 小节至41 小节,歌词大意为:“我依然看到她在发抖,她因胆怯而挣扎。”这里描述了女儿被恶魔夺走时的惨状,含有两个旋律乐句。首先从 36 小节开始这一句充满了无奈凄惨的色彩,轻柔连贯的声音,通过大线条缠绵走动的旋律呈现歌词:“我依然看到她在发抖。”接着下句降低旋律音域,继续上句旋律,增强凄惨色彩,呈现歌词:“带着恐惧的颤抖。”第二个乐句,语气更加辛酸,声音更显无助。下句继续上句的旋律,进一步降低旋律的音域,加强脆弱的母亲形象,呈现歌词: “她因胆怯而挣扎。”她不断的自我折磨,幻想自己女儿在承受着无边的苦难,她的情绪也全部体现在了歌词和旋律上。不断下降的音域表示了她的脆弱。这对演唱者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尤其是对于女高音来说,较低的音域可能会使自己的气息支持不稳,但情绪的脆弱不代表气息弱,如何让自己的声音不受换声区的影响,用声音来展示一个无力地母亲形象,对于演唱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二)以《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为例分析《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中的第10到第21小节,歌词大意为:“假如你不能让萨拉斯特罗感受到死亡的痛苦,你将不再是我的女儿。

”第 11 小节开始是含有逻辑关系的上下句,由上句提出假设状态,下句说明对这种状态的处置。上句在连续的上行跳音旋律音阶中,带着警告的语气,用充满愤怒的弹性声音提出假设状态:假如你不让他感到…。接着继续完成假设状态的陈述:假如你不能让萨拉斯特罗感受到死亡的痛苦;最后又提高音域加强语气,重申假设条件。下句宣布对假设状态的处置。节奏鲜明,铿锵有力的宣布:你将不再是我的女儿。要注意伴奏音乐突弱力度的处理,让自己的声音和伴奏协调一致的向前进行。当然还要注意附点节奏的推动力表现,其中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要比实际时值演唱得更加短促。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句的后半段中连绵不绝的花腔,而那个时常令人生畏的高音 F 已不是第一次出现,这里构成了歌剧史上最著名的一段华彩旋律。如果要探DOI:10.19340/j.cnki.hhzs.2021.11.038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