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感觉有些得罪我周围的教艺术技能课的同事,但不写又觉得如鲠在喉。看到中国很多幼儿师范学院还在“弹唱画跳“的培养上下功夫,幼儿园招聘还在以”弹唱画跳“为主要指标,深感不解与不平。这种现象真的在当今的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中显得另类奇葩,和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极不谐调。

弹|唱|画|跳

围绕”弹唱画跳“的学前教育是百年前从西方传承而来,其实早被西方抛弃,因其对当代学前教育的消极影响(以下会解释)。虽然中国理论界也对其诟病良多,但在中国幼教实践中依然兴旺发达,香火鼎盛,人们对其有一种无知无畏的迷恋热情。我想用”百年裹脚布“来形容这种状态,因为裹脚布是那种虽然束缚,但还能让你行动,还能穿上好看的绣花鞋的枷锁,有一种让国人着迷的魔力,就像“弹唱画跳”在幼儿园风行一样。

“裹脚布”的由来

首先想说这条裹脚布的由来,幼儿教师要求“弹唱画跳”是百年前西方传统。那么,百年前西方的幼师培养为什么会重视教师的“弹唱画跳”?这和西方学前教育史有重大关系。一百多年前的学前教育在西方社会上的普及是以“拯救弱势群体的儿童”为主旨的(中产阶段的儿童很多是请家教)。我们看一段下面1896年刊登在悉尼报纸上的关于幼儿园运动的报道,这个报道的题目就是“拯救儿童:幼儿园运动”

报道中的框栏中的文字大意是这样(意译):阻止邪恶的种子在这些小家伙们容易产生印象的脑袋中生根发芽,培养好的习惯和热爱工作的品质,唤醒他们朦胧的对大自然和艺术的美的体验和欣赏,这是幼儿园联合会成员发起“免费幼儿园”运动的初衷。

从这则报道中我们看到,西方当年的学前教育发展组织有些从“贫穷有罪论”出发,认为贫穷家庭的孩子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邪恶的种子,学前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拯救这些儿童,清除邪恶种子的影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让幼儿生活在美的事物中就很有必要,于是招募老师中的条款就出现了对“美好”的要求。我们再看下面这则1912年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的报纸上一段对幼儿教师招聘广告负责人的采访片段:

以上幼师招聘广告的负责人的谈话大义是:“对于那些来自最贫寒家庭的孩子,你一定要给他们最有教养、最精致和最好看的老师…… 你也许会惊讶于好看和精致的作用…… 来自家境好的孩子,从小生活在美好的事物中,有良好的开端,也许这并不重要。但对于那些从肮脏、邪恶家庭里来的孩子,他们需要周围有美好和精致的事物相伴。”

这段言论如果放在今天的西方社会,一定要挨批,因为贫穷和邪恶挂钩非常“政治不正确”;这种言论在中国也可能遭到受到吃瓜群众的围攻,因为“贫穷需要美丽”太挑战三观。但在一百多年前,这是先进的学前教育的代表性言论,被主流媒体所认可提倡。多不可思议啊!人类社会在百年间经历了多少变迁,学前教育的理念也穿越沧海桑田。

上述言论中没有直接谈到教师的“弹唱画跳”的问题,但那个时代是西方幼儿园教师最需要“弹唱画跳”的年代,因为这些是代表美好、精致、高雅的事物,是贫穷儿童最需要的,在家庭生活中无法接触到的奢侈品。想象一下一个没有录音机、电脑或手机的世界吧,一个贫困家庭的小朋友想听美妙的音乐,真的要靠老师弹琴唱歌;想看好的艺术作品,真的要到学校里看老师画画。没有“弹唱画跳”的幼儿园是多么不靠谱,多么无法实现“拯救贫困儿童”的目标啊!

百年前西方幼儿园的办园模式在民国时代传到中国,立刻成为划时代的先进教育的典范。比起中国传统儿童教育的死记硬背加戒尺管教,有音乐、舞蹈和艺术作品熏陶的幼儿园是多么令人神往!这种西式的幼儿教养方式立刻成为中国中上层家庭的新宠,成为中下阶层家庭的痛,在中国一驻足便是百年“不败金身“。

二战以后,科学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有显著的提高,照相机、录音机和录像机开始普及,“美好的事物”逐渐变得可以随时接触。想听美妙的钢琴曲吗?录音机放一段理查德. 克莱德曼的“秋日私语”,立刻秒杀一个钢琴八级的老师的任何拿手曲目。想看伟大的莫奈的油画吗?用相机去某个博物馆翻拍一下,就能够放在幼儿园的教室里。到21世纪以后,电脑、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更让精美事物变得随时随地,手指点击就立刻获得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国家开始不要求幼儿教师的“弹唱画跳”的技能了,因为这些技能真的变得不重要了,而老师本身的艺术修养,即怎样欣赏好的音乐和艺术作品可能比自己会干那些事儿更重要。

来自“裹脚布”的束缚

与此同时,随着教育学理论的完善,心理学和儿童发展理论的丰富,学前教育的幼师培养逐渐向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以及“玩中学”课程(play-based program)建设的方向倾斜。即幼儿老师不需要弹唱画跳的技能,但要懂孩子成长和学习的规律,懂因材施教的课程的计划和实施,这才是学前教育的核心任务。现在我国的学前教育其实也在往这个方向发展,但对于“弹唱画跳”却放不下来,甚至还在高举,这对无疑成了阻止学前教育大步前进的步伐,成为老旧裹脚布,这条裹脚布的消极作用最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阻止了一大批像我这样成熟而又对育儿有责任感、有热情的教师的进入学前领域。

我在澳大利亚有教师证书(Diploma in Children’s Service), 有10年的带班和管理幼儿园的经验。但如果我想回国到幼儿园一线工作,想用心培养祖国的花朵,这将是无法实现的痴人说梦,因为我不会“弹唱画跳”,招聘老师第一关就会把我给刷掉,不管我多懂孩子,多会带班,这些都在“弹唱画跳”的硬指标面前不值一提!

但国外的幼儿园教师队伍中很多像我这样的人,年轻时没有学学前教育,但生了孩子养了孩子以后会对这个行业产生兴趣,于是去学一个学前教育的课程,了解儿童心理学和发展规律,以及幼儿课程的制定实施环节,这些学习内容对中年人来说,都是比较得心应手的,但“弹唱画跳”要中年人去学就比较困难了。事实上在教育实践中,懂孩子、懂课程的中年人可能比没有育儿经验但“弹唱画跳”出色的老师更能抚育好幼儿,应对各种紧急事件,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等。但奇葩的“弹唱画跳一票否决制“将一个强大的幼儿教师的后备生力军就这样硬生生地掐断了。

第二, 占据了幼师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中国幼师学院的教务处一般是忙得不可开交的,课太多了,还要学生入园实践,怎么排都容易出现冲突的,周末算上都不够啊。各个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学院)的学生要学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政治、体育、英语、通识、教育学理论、儿童发展理论(心理学)、课程论、科研方法、入园实践(每周一天),在此基础上还有硬核的弹唱画跳!光弹钢琴、识五线谱就足以让一个没有音乐基础的本科生消耗所有周末去通过考试!但问题是无数个周末的琴房苦练可能换来的是一个钢琴五级、六级的水平,能到带班中发挥什么作用呢?

学前教育系的学生可能是中国最忙碌的文科生,弹唱画跳这四样功夫都不是一个学期能搞定、或者靠考试前突击准备能过关的科目,这全部是要勤学苦练,日久见功夫的活儿。这是压在幼师学生肩上的四座大山,他们忙于应对,忙于眼前,还要挤时间去思考教育中的核心问题:如何懂孩子,如何用自己的言行和教育计划去支持孩子,这对于18-22岁的年轻人来说是不是有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如果花时间学会的技能日后能派大用场,再辛苦也值得,问题是除了面试中用上这些技能,一进班,年轻老师就发现应对孩子的吃喝拉撒,解决孩子的争抢打闹、组织好一日常规流程…… 这些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的必备功夫。多少幼师毕业时能歌善舞的学生最后在工作岗位中都是技能荒废了,不是这些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不上进,是工作根本就不需要这些技能!我们的幼师培养体系和幼儿园招聘标准合谋地是挥霍着幼师学生的青春!

第三,扭曲了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流失了中国花朵的成长本可以更好的机会

如果说“弹唱画跳”的消极作用仅仅在幼儿教师这边也就算了,我还不至于用“裹脚布”这样头衔去描述这个腐朽的教育培训体制。问题是它影响了整个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和期待,剥夺了中华民族的后代本可以更好的机会。比如,在教育资源有限的国情下,幼儿园的每个教室需要钢琴配置,这是一笔重大的不必要的投资。每个班一架钢琴的购买费和每年的维护费用可以买多少孩子真正能够用得上的玩教具啊,可以给优秀的老师发些奖金也是好的,这些才是教育质量提高的真正支点。此外,幼儿园的弹唱画跳之风也吹到幼儿的培养上,每年幼儿园文艺汇演要给家长看孩子才艺表演,老师的才艺展示,好像才艺高就是幼儿园教育质量高的体现,这真的背离了学前教育本来使命。

那么学前教育的使命是什么?用澳大利亚学前教育大纲(Early Years Learning Framework)的话来说就是:第一,为幼儿提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潜力的机会,并为未来的学习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为所有儿童都能获得最好的人生开端,从而为他们自己,为国家开创更好的未来。

“弹唱画跳”能够在这个使命中充当多大角色???

最后想说,我并不主张将“弹唱画跳”在中国幼师培训体制中全部彻底根除,教师适当的艺术修养审美之类的课还是有价值的。但弹钢琴真的就算了,这种消耗青春的无用功培训该停止了,尽管我非常享受我们杭幼师艺术楼里时常传来的“叮咚”琴声。

期待我的有生之年看到中国学前教育除掉“百年裹脚布”,有一天我走进杭幼师,那里再没有悦耳或杂乱的琴声……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