爰丽丝钢琴曲_爱丽丝钢琴曲_钢琴爱丽丝演奏

白银时代:向浪漫主义与民族色彩迈进

大家好,我是郎朗。这是我在知乎筹备一年多上线的一门「教你学钢琴」的视频盐选专栏。(文中涉及到钢琴弹奏部分详见下方视频盐选专栏)。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学习钢琴的行列里来。所以我系统地梳理了一些学琴方法,包括对于乐理、乐器、乐曲的理解,以及一些练琴心得、练琴建议。

今天要通过《致爱丽丝》来认识「乐音」和「键盘」。

(弹奏《致爱丽丝》 到第一次反复结束)

这首曲子都非常熟悉,应该是我们中国人古典音乐启蒙之作了,据说有不少学校的下课铃声就是用的它。今天我们就借着贝多芬的这首《致爱丽丝》和大家一起揭开音乐世界的神秘面纱吧。

首先,我们聊聊它的创作者贝多芬先生和它背后的故事。

我之前提到过一点贝多芬,他可以说是西方音乐至高无上的标志性人物,贝多芬称自己为「tondichter」,大概就是音乐诗人的意思。但这位满腹才华的音乐诗人,却中年失聪,早早地被命运卡住了喉咙。就是在这样的身体条件下,他依然为我们留下了近 400 首传世佳作。

那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位爱丽丝到底是谁呢?对于她的身份,众说纷纭,其中有两种较为普遍的观点。第一种认为爱丽丝是一位女高音歌唱家,贝多芬和她保持着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第二种说法是,爱丽丝是一位他很喜欢的女学生,贝多芬写了这首作品作为礼物送给她,这份乐谱也一直保留在这位女学生那里。

但无论是哪个版本大概都是充满着淡淡的爱意的,像一片轻轻的羽毛,从内心深处慢慢地飘出来,展现给想表达的人看。

那我们回到乐理的学习上来。

首先,我们来看看「音乐」这个词。

那么,什么是音?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玩的音叉么?我们会用一根细细的钢管槌敲击「音叉」,通过振动产生「音波」,再由空气传到人的耳朵里,引起耳膜的共振,继而通过人脑的听觉神经接收处理。听起来好像很复杂,其实我想说的就是「音」其实是一种物理现象。

当然,在自然界中我们能听到的声音千千万万,但大部分人耳能感知到 11 hz ~ 20000 hz 的震动,在音乐中我们一般使用的音局限于 27 hz ~ 4000 hz,这基本就是钢琴的音域范围了。(弹奏钢琴的最低音与最高音)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