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讲述的第3440位真人故事

我是古龠演奏非遗发起人于东波,不久前我参与了《王牌对王牌》综艺的录制,现场用奶茶吸管教会了华晨宇吹响无孔古龠。

当主持人沈涛问我:“您手中这个是笛还是?它大小尺寸,形制跟我们常规认知的都不太一样。”

我回答他:“我手上这个乐器,它是目前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它被认定为是全世界音乐考古中所发现的,人类杰出的史前骨管乐器,也是中华的初音,距今有9000年的历史。”

我抓住每一次登台演出的机会,推广古龠。我要让大家知道我们中华音乐文明有九千年历史。对于文化考古特别是器乐音乐考古而言,名正了则中华文明传承脉络得以彰显,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

喜的笛子普_笛子喜相逢教学视频_笛子喜洋洋简谱

(我是于东波)

我是南京民族乐团吹管乐演奏家。1981年底出生于南通如东。

我喜欢吹笛子,源于我家庭环境的影响。我爷爷曾是家乡当地的教书先生,他喜欢拉二胡,吹笛子。受爷爷的影响,我父亲也喜欢笛子。

但真正让我对笛子感兴趣的是我大伯。那年我8岁,现在想起来当时那个场景我还觉得特别好玩。那天我大伯在拉二胡,我跟着父亲学吹笛子,大伯就逗趣我:“你吹笛子,我拉二胡,我们以后要饭去!”

我当时就记住了,吹笛子除了好玩,还能挣钱吃饭!从那一天开始,笛子就欢乐的融入了我的人生。

笛子喜洋洋简谱_喜的笛子普_笛子喜相逢教学视频

(音乐让我快乐)

其实,我的求学路还是挺艰辛的。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后来上小学时父母离婚了。

虽然成了单亲家庭的孩子,但父母对我的爱并未减少。后来也正是因为母亲再婚嫁到城里,然后她在南通市里帮我找了专业的笛子老师王承庚先生。得益于母亲的帮助,小学毕业后我开始正式学吹笛。

97年我顺利考上江苏省戏剧学校,跟着王洪波老师学吹笛。以前的我很调皮,整天只知道玩,从来不知道南京城里的学生跟农村差别那么大。

周围的一切都使我感到新奇。我想越是差距大我越要留下来,为此我每天加倍练基本功,学得格外认真、勤奋。

喜的笛子普_笛子喜相逢教学视频_笛子喜洋洋简谱

(我是南京民族乐团吹管乐演奏家)

我也是幸运的,求学期间得遇贵人。香港的著名女歌唱家杨小琳(敬善媛)女士来资助我们学校的贫困生,我就被推荐到她面前,她每个月给我寄助学金,一直资助我完成学业。

我的贵人杨女士是个传奇人物,早期在美国的顶级爵士乐队唱爵士,后来去到香港唱古诗词,现在唱儒释道。很多电影里的曲子都是她唱的,包括以前的《康熙王朝》的插曲和张纪中版的《西游记》片头曲,并曾出演观音菩萨。

16岁从省戏校毕业后,在杨女士的推荐下,我又到中国顶级竹笛大师俞逊发那里学笛子。当时杨女士把我的家庭情况一说,俞老师就表示要让我免费学。我特别激动,想着这么有名的大师要教我,怎么着我也得象征性地给点学费吧?

可还没等我把钱掏出来,俞老师就对我说:“你别掏了,你自己一个人也不容易,好好学就行了。”

笛子喜相逢教学视频_喜的笛子普_笛子喜洋洋简谱

(与时代少年团合作)

我遇到的贵人,是一辈子也不能忘记的。我非常感恩他们的付出与栽培,现在生活条件好一点之后,我也开始去做公益慈善,我要把他们这种爱心继续传递下去。

生活的种种艰难,往往是命运的另一种成全。我觉得人经历多了,也沉淀多了,现在想起以前的种种都是自己的财富。所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就像我与龠的缘分。

贾湖骨龠是1986—2013年之间由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科技大学张居中教授带领的考古团队,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分三批一共出土40余支用仙鹤、秃鹫、金雕等大型飞禽的尺骨制作的“骨管乐器”。从两孔到八孔都有,还有无孔的空管。经过碳14和树轮校正数据测定,这一批骨乐管的历史跨度达到9000年。

喜的笛子普_笛子喜相逢教学视频_笛子喜洋洋简谱

(参加)

这是中国音乐文明考古的重大发现,2001年《NATURE》杂志以封面形式进行了报道,欧美等各大音乐学院史教材也作了更新,判定它是世界上考古出土中,乐器形制最完备、出土数量最多、且至今仍可以演奏的人类史前的杰出吹管乐器。

2014年9月在南京名城会上的一次演出中,我们南京民族乐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乐团合作演出。当时我看到一个阿拉伯演奏家演奏一种他们当地的笛子,无孔吹,他当时采用的是斜吹方式。那笛子跟我们贾湖出土的文物很像。

我就找到他问他能不能教我吹?在他的帮助下我学会了斜吹的演奏方式。我问他这个乐器叫什么名字?他告诉我叫NEY(奈依),就跟我们南京话籁同音。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籁,三孔龠也”。

笛子喜相逢教学视频_喜的笛子普_笛子喜洋洋简谱

(教福利学校的孤儿孩童骨龠的吹奏法)

因为我们古乐器都是以单字命名,比如笛、箫、埙、琴、筝、篪、鼓、瑟、磬等等,我当时心里就在想:嗯!这里面一定有故事。有了这份好奇我对这个乐器就更感兴趣了。

明代大律吕学家朱载堉在《律吕精义》记载:“龠者,五音之主宰,八音之领袖,十二律吕之本源,度量权衡之所由出者也”。

朱载堉是朱元璋的第九世孙,他在音乐上的造诣非常大。他说汉代以后就没人能吹响龠“虽执龠而乐师不吹”,非常可惜,希望后世有志者能吹龠佾舞。

南京夫子庙每年都有祭统大典。我太太就是夫子庙的国学顾问。她一看到这个龠字,就说:“哎,我们夫子庙祭孔龠舞里面就有这个龠啊。不过它不用来吹了,作为一个舞具,当道具在用。”我们《论语》里面有:“八佾舞于庭,士可忍孰不可忍。”

笛子喜洋洋简谱_笛子喜相逢教学视频_喜的笛子普

(在南京夫子庙吹响龠意义非凡)

八佾舞是古代宫廷规格最高的,属于天子级别,代表了儒家的礼乐文化。由此可见,龠这个乐器在古代地位非常高。

失传的具体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我知道龠的材料在现代确实非常难寻了。因为我们不可能去杀生,不可能去破坏生态,那样反而会成为罪人。

2016年我仿制了第一支骨龠,恰巧我的一个藏族朋友给我寄来一支珍贵的尺骨,他告诉我那是正常死亡的一个秃鹫的翅膀骨头。我拿到的第一想法就是先打几个孔,把它做成龠,斜吹出来。

当声音吹响的那一刻,我真的被震撼了,鸡皮疙瘩直竖。我们搞音乐的,对声音特别敏感,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鹤唳九皋。我觉得我找到了9000年前的声音,我现在听到的声音是9000年前的人类,我们先祖所听到的声音。

笛子喜洋洋简谱_喜的笛子普_笛子喜相逢教学视频

(教关晓彤斜吹法)

我就在想,到底他们那时发生了什么故事,在干什么?

我想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的开始,我要用我的音乐来表达我想象中的画面:远古的呼唤,远古的祭祀,先祖们在祈求一场甘霖赶快降临。脑海中的画面似乎越来越清晰,灵感泉涌出来的时候,我抓住了它,当即写下曲子《诸神的踪迹》。

既是对历史长河的感慨,也表达我自己的一些感受。我们的中国神跟西方神是不同的,我们中国人的历史看似说神,实际说人,把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奉若神明,讲述世代传承的华夏精神。

之后西藏朋友又给我寄过来一些老的标本,好多都是解放前的。西藏地区把大鹰的翅骨做成了烟斗,里面很多油,清理的时候特别脏,需要浸泡好几天。然后把孔再捣鼓捣鼓,把烟嘴一赌就可以仿制了,唯一的缺点就是烟味太大。

笛子喜洋洋简谱_笛子喜相逢教学视频_喜的笛子普

(现场教学)

像这样的老烟斗,现在也只有古玩城能收到一些,所以材料依然是个大难题。要想推广这个乐器,必须不断实验,测音。我突然想到现代科技3D打印技术,我想这应该是个突破口。

当时满脑子就是想尽快做出来龠,就去买来3D打印机、切割机和钻孔机等工具,一心想着复制龠,却走了不少弯路。

不仅成果不理想,还拖慢了进度。我觉得还是应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于是我找到了金陵科技学院3D打印实验室的王佳春老师,一起合作。现在3D打印出来的复制龠,在树脂材料中填充一些骨粉,音质不比骨头吹出来的差,甚至更好。

笛子喜相逢教学视频_笛子喜洋洋简谱_喜的笛子普

(复制修复兴隆洼文化骨龠破损部分)

2019年,我拜入著名笛龠演奏家,音乐史学家刘正国教授门下。我一直知道他在做龠的研究,30年前他就是从理论上考定了“贾湖骨笛”应为“贾湖骨龠”的第一人,我师父致力于为龠正本清源,但是也遇到重重阻力。

现今流传塔吉克,阿拉伯的“NEY”(奈依),就是古代的三孔龠,还有一个就是罗马尼亚的排箫,当地人也把它叫“NAI”(奈)。有人提出来了疑问,我师父又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他用庄子《齐物论》的“天籁、地籁、人籁”更清晰更具像地给解释清了。

地籁“众窍”是也,实际上就是在一个笛子上打了很多的孔,就是龠,我们后世传的奈依。人籁“比竹”是也,实际上就是排箫,就是罗马尼亚的奈。

以前解释不清楚,以为地籁是风吹大地、洞穴的声音,就搞得玄乎了。通过这样的解释庄子的“天籁、地籁、人籁”之迷就解开了。

笛子喜相逢教学视频_笛子喜洋洋简谱_喜的笛子普

(师父与我一同演奏)

在当代西藏地区流传有直吹和竖吹的“藏族鹰笛”也是用这类飞禽的尺骨所制作。

藏族“鹰骨笛”皆是在“骨龠”的基础上于吹口处做了加工处理,更方便于现代笛箫的演奏习惯。但由于吹口和吹奏方法不一样,直吹、竖吹和斜吹所演奏出来的音色大相径庭。

可惜当代有诸多演奏者用类似于藏族的两种“鹰笛”代替骨龠复声。我认为这种取而代之是不严谨的。要知道笛的历史只有不到3千年,而龠的历史能追溯到9千年前。

这是中国吹管乐器的起源问题,龠的出土与研究将古代世界音乐文明贯通,是9000年华夏文明的佐证。

喜的笛子普_笛子喜相逢教学视频_笛子喜洋洋简谱

(和师父考察距今9000年的贾湖骨龠实物)

我曾收到阿拉伯演奏家朋友发来的截图,他看到有人在龠的吹口加上“豁口”,像箫一样竖吹,很气愤地质问我“为什么你们要那样演奏?你们不会真正的吹奏方法,我们会!”

你们不知道我当时心里多么难受,我多希望我们中国人在一夜之间全都能用正确的吹奏法吹响骨龠!但是我知道那是天方夜谭。不说龠的斜吹法,单说这个乐器很多人都没见过,甚至名字都不会读。

我与我的师父刘正国先生经过多次分享,最终觉得要想宣传龠,还是必须要从演奏的角度,让大家慢慢接受,知道了之后,龠才会逐渐慢慢地正本清源。所以我在往后的每一次演出都极力推广龠的吹奏方法,并在条件允许下现场教学。

《诸神的踪迹》在网上意外爆火后,被朝阳市德辅博物馆的馆长王冬力看到,他邀请我们去做鉴定,想要验证馆内收藏的8000年前的骨龠是否还能够吹响。

喜的笛子普_笛子喜相逢教学视频_笛子喜洋洋简谱

(疫情后赴斯里兰卡交流,抓住一切机会推广龠文化)

2020年11月由于师父身体抱恙,我先一步到达。当亲眼看见德辅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时,直觉告诉我,眼前这件远古的骨质乐管,“有故事”。

这支骨龠长28.2厘米,材料是由秃鹫的尺骨锯掉两端制作而成。

由于我从南京带来的秃鹫尺骨标本和3D打印件为完整的尺骨骨管,从而对该乐管的复制过程中便自然而然的修复了实物破损的部分。经过实物比对,定孔位,切割,打孔,几支仿制的兴隆洼“骨龠”便顺利制作完成了。

兴隆洼骨龠和贾湖骨龠都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乐器,同一历史时期南北都发现了骨龠,但是各有差异,基础音阶也各有特点。

笛子喜洋洋简谱_笛子喜相逢教学视频_喜的笛子普

(和德国作曲家:Rainer Granzin即兴演奏)

虽然都是骨质的多音孔乐管,但兴隆洼骨龠的形制有别于贾湖骨龠。贾湖骨龠的孔制多为均孔,而兴隆洼骨龠并不是均孔,好像有意而为之。其管身五孔,还不在一条直线上,仿佛当时的演奏者为了更加有利于在使用斜吹法演奏时手指的舒适度。

受到这样的启发,我采用了相反的大头吹奏,加上气息控制和组合指法,居然找到了用细头吹奏不出的音阶。

当时内心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我迅速用手机录制演奏视频和师父分享。师父挺淡定地说:“任何结论结果需要经过反复推敲,不能草率。这支骨龠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其实我知道师父也是激动的,因为他次日就带病赶往朝阳市与我汇合。

笛子喜相逢教学视频_笛子喜洋洋简谱_喜的笛子普

(河南考古研究院考察出土实物,与师父一起测音)

接下来我和师父二人在博物馆进行了长达一周的考察研究工作,师父对该乐管考察后是用管端的细头来吹奏的,并即兴演奏出了蒙古长调韵味的乐曲,让人难以忘怀!后经师父从文化学术上的考量,正式将德辅博物馆这件“镇馆之宝”定名为“兴隆洼文化骨龠”。

自从认识了龠,我的生活的重心就扑在这上面,没有演出的时候,我就做实验,这些都是让我很快乐的事。就像周国平说的那样:“人这一辈子,能安顿好自己的心,就是一种圆满。”我和师父就是这样的。

不久前我参与了浙江卫视《王牌对王牌》综艺节目的录制,与时代少年团的几位成员合作了国风歌曲《精卫》,还用奶茶吸管现场教大家正确的斜吹方法。

我很珍惜每一次能够推广龠文化的机会。目前我已带着古龠去过20多个国家演奏,主办方都是用“9000年前的声音首次在××奏响”这样的话题做为亮点来吸睛。

笛子喜相逢教学视频_笛子喜洋洋简谱_喜的笛子普

(各国使节用不同语言朗诵推介9000年的龠)

骨龠这个乐器出土就是一个骨头,但它是中华文明之骨,是中华文明的第一缕阳光,我们现代人把他吹响了,文明之骨,文明之根犹如枯木又逢春,再次发芽。

我想不能仅仅凭借我一个人的能力,我只是音乐海洋里的一滴水,我们的艺术我们的文化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推广,演奏、制作、教学、写文章,要做的事情太多。

我希望更多有情怀的人和我一起来共同把这个事情做大, 这样我们9000年的文明从当代的传承来讲,才有好的希望。

【口述:于东波】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