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的钢琴曲1_钢琴曲夜空中最亮的星钢琴版_钢琴曲夜曲

夜曲(nocturne)是首见于18世纪的器乐体裁,顾名思义通常用于晚上演奏,它和小夜曲(serenade)的区别在于小夜曲一般用于晚上9.00,夜曲用于晚上11.00(维基百科,此处存疑)。19世纪时以为钢琴独奏而写的单乐章作品最为突出,这一时期爱尔兰作曲家菲尔德(John Field)因其钢琴作品的首创被称为夜曲之父,而肖邦的21首夜曲则将这一题材推向了巅峰。相比于菲尔德,肖邦的夜曲不止步于“花前月下”的静谧浪漫,更有激荡不安的情绪波折和深藏心底的幽怨哀伤,其材料、织体、和声、调性变化的多样性与旋律的抒情歌唱性使肖邦的名字与浪漫划上了等号。Op9no1是肖邦的第一首夜曲,其旋律和织体形态可以看出继承了菲尔德的衣钵,但是却有更加丰富的内容。Arthur Rubinstein - Nocturne No. 1 in B Flat Minor, Op. 9, No. 1音乐:秋日 - 音乐专辑

钢琴曲夜曲_钢琴曲夜空中最亮的星钢琴版_夜的钢琴曲1

本曲为AA’(BBCCDD)A结构的复三部曲式,首部A为4小节a+4小节b的方整结构,A’为4+6小节的a与c句。乐曲开始旋律围绕降b小调主音和属音展开,伴奏使用相同的织体,旋律上偶有大量经过音的不规则对位极富肖邦写作特色;和声上除了主属交替还有tsVI、TSVI、s和拿波里上的离调模进,使其进行并不单调。c句结尾时大跨度音程旋律的上下起伏犹如音乐形象的内心波澜,最终解决到主音并通过伴奏的逐渐下行承接到B段。

钢琴曲夜曲_夜的钢琴曲1_钢琴曲夜空中最亮的星钢琴版

庞大的对比中段在材料上有明显的变化,旋律以右手八度营造出空灵感,左手波浪形的织体在和声色彩的不断变化中为乐曲的前进提供动力。B、C段均为两句重复的4+4方整结构,D段则是在属、主上的持续音作旋律变化。在B段,通过b3DVII34/D和弦实现了bD大调向上方小二度调D大调的转换,实现了旋律与和声上明显的色彩变化,同时转回bD大调后的属七和弦使用了降六级音作为半音辅助音,起到了和声大调的效果。

钢琴曲夜曲_夜的钢琴曲1_钢琴曲夜空中最亮的星钢琴版

C段的和声应用则更为精妙,除了在SII上的离调模进外,使用了D7/D→DVII7/TSVI→#5D→T这一不常见的和声进行,也彰显了浪漫主义时期半音化的进行的特点。(本该解决到D或D7的D7/D解决到了DVII7/TSVI,而DVII7/TSVI与D7只相差一个半音;DVII7/TSVI到#D也有两个半音化的进行,#5D解决到T也比D到T多了个半音进行)

钢琴曲夜曲_钢琴曲夜空中最亮的星钢琴版_夜的钢琴曲1

D段则用双音旋律和低音持续音营造出了朦胧而静谧的情景,随后再次转回平行调降b小调回到A段,旋律再现。

夜的钢琴曲1_钢琴曲夜空中最亮的星钢琴版_钢琴曲夜曲

再现部A段进行了减缩,最后在降3导七和弦与主和弦的交替中结束,由ff记号开始的双音减弱下行缓慢消失在夜色,以意味深长的大调交替主和弦结束,回味无穷。

钢琴曲夜曲_夜的钢琴曲1_钢琴曲夜空中最亮的星钢琴版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