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把握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

摘要:文章对钢琴作品在创作、演奏上的过于“西方化”提出异议,首先对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历史进行回顾梳理,进而分析了中国钢琴作品特有的意蕴,最后从旋律的歌唱性、气韵的独特性、调性和声的民族性三个方面提出如何把握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意蕴;民族特色

钢琴是西方的“舶来品”,1709年,意大利人巴尔托洛梅奥•克里斯托弗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以弦槌击弦发音的钢琴。钢琴传入中国大约在19世纪中叶,它经历了百年来的变化、发展和壮大的“中国之旅”。1927年上海建立了我国第一所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上海国立音乐院,培养了大批的钢琴人才,如丁善德、易开基、吴乐懿等人;20世纪50年代周广仁、傅聪和刘诗昆等人频频在各大国际赛事获奖;即使进入“十年”时期,殷承宗等人冲破阻力,创作了钢琴协奏曲《黄河》等影响深远的作品;当代的钢琴音乐,无论是创作还是演奏,都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逐渐成熟的阶段。多年来,中国的钢琴教育一直把西方奉为经典,无论是钢琴创作还是钢琴演奏,都存在着“唯西方是从”的倾向,无论是钢琴教学还是钢琴表演,选择西方作品曲目远远多于中国的钢琴音乐。很多演奏者对中国钢琴作品缺乏足够的认识,特别是具有典型、浓郁民族风格的作品,在演奏时完全不顾作品内在特点,完全按照西方触键和处理方法,从而导致中国作品缺乏特有的气韵和民族特色,以下笔者结合几首具体的中国钢琴作品,从多个角度分析中国钢琴作品的内在气韵,进而谈谈如何把握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

一、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历史回顾

1934年,贺绿汀创作的《牧童短笛》是我国第一首完全成熟的中国钢琴曲;40年代丁善德创作了钢琴组曲《春之旅》、《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50年代桑桐创作了《内蒙古民歌钢琴小曲七首》、《春风竹笛》等;70年代“”时期,储望华改编了《甘洒热血写春秋》(根据《智取威虎山》音乐),王建中改编了《浏阳河》(同名民歌)、《百鸟朝凤》(唢呐曲),《梅花三弄》(古琴曲);8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大批钢琴创作人才,如赵晓生创作了《太极》(在1987年“上海国际音乐比赛――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创作”中获小型作品一等奖),崔世光创作的《山泉》、杜小苏创作的《山居秋瞑》、罗忠熔的《五首五声音阶前奏曲与赋格》、石夫的《即兴曲》、汪立三的《二人转的回忆》等等,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调式调性的特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当代的钢琴作品已体现出多元化特征,既有传统和声、功能的作品也有采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无调性的现代作品。纵观这些钢琴作品,无论是沿袭传统创作技法还是突破传统调性的钢琴作品,在创作上、演奏的艺术处理上都有别与西方钢琴作品。

二、中国钢琴作品特有的意蕴

中国的钢琴创作之路从最初的模仿到整合、创新,已经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之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审美取向对钢琴创作、演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几代钢琴家经过长期的不断努力,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虚实相生、刚柔相济的民族风格。虚实相生,即指形神兼备、以形传神,这种风格主要来源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学的“写意”审美观,追求作品的神似,强调形神兼备。贺绿汀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殷承宗弹奏的《春江花月夜》等乐曲传达的正是这种音画一体、情景交融的“写意”审美观。刚柔相济体现了儒道两家强调用辩证统一的方法看待事物。“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学的许多范畴都是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出现的,如‘刚柔’、‘虚实’、‘动静’、‘形神’、‘文质’、‘情理’、‘情景’、‘意象’、‘意境’等等,其中,偏于精神性的一面,更多地在矛盾统一中处于主导地位,如‘形神’中的‘神’,‘情景’中的‘情’,‘意象’中的‘意’等。”【1】殷承宗创作的钢琴曲协奏曲《黄河》作品中既有沉静内敛的一面又有波澜壮阔的一面,充分地体现了刚柔、动静和形神的特点,充分地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三、如何弹奏出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

1.旋律的歌唱性

与西方钢琴创作强调复调与多声不同,中国的钢琴作品强调旋律,突出主调,旋律富于韵律感和节奏感,中国钢琴曲在创作中体现出了主调音乐的线条感,具有歌唱性特点。如何弹奏出中国钢琴作品旋律的歌唱性,以钢琴曲《二泉映月》为例,此曲是我国作曲家储望华先生于1972年根据民间音乐家华彦均的同名二胡曲改编而成。众所周知,二胡是拉弦器乐,善于演奏主调音乐,旋律富于歌唱性,原曲的风格是深沉含蓄、如泣如诉,把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内心的愤懑、控诉表达的淋漓尽致,反映了主人公不愿妥协、自强不息的性格。钢琴是键盘乐器,在表现歌唱性方面明显不如二胡,但是弹奏者可以通过了解乐曲的背景,分析曲式结构,熟悉二胡演奏特色等手段来改善钢琴的触键要求。钢琴的触键方法是获得旋律歌唱性重要的手段之一,不同力度、速度和方向的触键会产生不同的音色,其演奏方法可分为手指发力、手腕发力、手臂发力等方式。在弹奏钢琴曲《二泉映月》时,演奏者可充分体会二胡的音色特点,在触键时不要过分发力,应以自然重力慢触键,同时配合踏板,可以获得歌唱性旋律,即使在表现主人公极度愤怒时也要做到张弛有度、松紧结合。

2.气韵的独特性

气韵是中国古典艺术和文学鉴赏与创造的审美准则之一。“气韵是指艺术家的品格、个性和艺术作品的风格,艺术作品所表现的美感力量,又指超越艺术形象的主观审美体验。”【2】“韵”是音乐风格的外部特征,包括:音高、节奏、速度、力度等等,“气”是音乐的内部特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演奏中国钢琴作品时,既要做到“韵”,更要达到“韵”。以赵晓生的钢琴曲《琴韵》为例:《琴韵》是用钢琴模拟中国民族乐器古琴的音色,古琴的音色浑厚古朴,受道家审美的影响,古琴的审美倾向于一种“清、微、淡、远”趋向。《琴韵》“纯粹运用黑键,将钢琴真正变为一架大古琴:空弦的散音洪亮雄浑,滑动的走音回味无穷,清灵的泛音晶莹透明,营造了空、远、高、洁的意境。作者独创的‘掌心刮键’尤具古琴行云流水神韵”。【3】此外,像储望华创作的《筝箫吟》、黎英海改编的《夕阳箫鼓》、王建中改编的《梅花三弄》等钢琴曲在模仿民族的音色和神韵上颇具特色,音乐注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很好地营造了中国民族的神韵。

3.调性和声的民族性

中国民族音乐在调性与和声等方面明显区别于西方的大小调特点,音乐的线条感与旋律的歌唱性使得中国的民族钢琴作品具有横向的韵律感,明显区别于西方音乐追求一种对位的纵向感。只有民族的音乐才有可能成为世界的音乐,从钢琴创作的先驱贺绿汀开始,中国钢琴创作音乐逐渐从模仿西方的创作技法、整合,直至今天的创新突破,在调性与和声、织体方面形成了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在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中,作者把西方的对比复调技法与我国的民间支声复调的因素结合起来,五声化的旋律使得作品具有明显的中国民族风格。此外,朱践耳创作的《云南民歌五首》之《山歌》,旋律在和声、节奏、织体上面富于变化,采用多声配置,由五度和音的各种线性平行进行构成”【4】;储望华在钢琴曲《翻身的日子》中的一段管子独奏中加入了小二度、小三度装饰音,模仿管子风格;根据唢呐改编的钢琴曲《百鸟朝凤》运用了非三度的叠置音和大量的装饰音。在弹奏这些作品时,演奏者不仅要熟练掌握谱面上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深入作品的内部结构,探究它们在调性、和声、织体等方面的特色,进而才能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民族性。

参考文献

[1]王在畅.中国钢琴演奏艺术论略[J].《四川戏剧》.2005(3).

[2]邱明正.美学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3]唐平.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特有声韵[J].《人民音乐》.2007(5).

[4]唐平.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性风格分析[J].《音乐研究》.2006(4).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