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新闻网讯(本报记者 谢 岩)从我国远古到近现代时期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在无数音乐作品中沉淀下了61首著名曲目,如西东周时期的《高山流水》,隋唐时期的《霓裳羽衣舞》,明清时期的《十面埋伏》,近现代的《二泉映月》等,它们是中国音乐的经典、精华,家喻户晓,脍炙人口,这其中就有冯子存改编演奏的《五梆子》和《喜相逢》;

在我国笛子演奏发展史上,历代均有竹笛名家辈出,而让笛子演奏历史性的首次以独奏的形式登上舞台的,也是冯子存。这位出生于张家口的著名竹笛演奏家以独特的气息、音色和演奏技术,改变了竹笛的历史,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一位杰出的竹笛艺术家。

1904年,冯子存出生在我市阳原县东井集镇西堰头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父母和兄妹7人,生活十分困苦。当家里的生活再也无法维持时,只上了三个月小学的冯子存最终辍学,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北方的冬天冬闲的时间长,人们打发时光的办法就是“闹红火”, 吹笛子、拉胡琴,自娱自乐。大哥会拉板胡、四胡,当过吹鼓手,二哥会吹笛子,冯子存跟在他们后面看着、听着。在跟哥哥们到尚义、商都、康保、张北演出的过程中,冯子存还学会了二人台、咳咳腔、山西梆子、大秧歌等,演出挣口饭吃。农忙后,冯子存到处脱坯、盖房、打墙,夏天割麦子、打场等,饱尝了人生百味。

然而,虽命途多舛,虽识字不多,却掩盖不住冯子存极高的艺术天分。流浪的经历和艰苦的生活为冯子存成为艺术大师奠定了基础。

在旧中国,同行是冤家,艺人的技艺一般不愿教给别人,谁都不想丢掉自己的饭碗。冯子存不识字,又不识谱,就靠脑子记,反复地琢磨。晚上,躺在床上,脑子里像开了锅,把白天零星记住的曲子片断连起来哼唱。白天偷学来的吹笛子技巧,也趁别人不在时反复模仿。

1921年,冯子存跟着大哥到包头当了皮子工。劳动之余,他听到了内蒙古笛子演奏的不同风格和浓烈的地方特色,这让年轻的冯子存非常兴奋,恨不得把这些技巧一下子全部学会。他一连几天反复琢磨,不厌其烦地一遍、十几遍、几十遍地练习。包头气候不好,风硬。冯子存经常顶着狂吼的寒风,冒着瓢泼大雨,为别人演奏。长期的恶劣自然环境,磨炼了冯子存坚毅的性格,同时也练就了被别人称为一绝的“三级顶风笛”。村里村外的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吹破天”。在包头四年的时间里,他学会了《走西口》、《卖碗》、《撇白菜》、《绣荷包》等二三十首笛子曲牌。笛子,带给冯子存对生活的新希望。

“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清苦的生活也许是对冯子存的“眷顾”。对吹笛子的热爱并没有让冯子存生活有保障。冯子存组了个五六人的小乐班,经常在尚义、张北、康保等县卖艺。他身背着小锅,穿着破烂衣服,随着演奏班风餐露宿,饱尝生活的艰辛。

眼看着生存都成了问题,冯子存无奈在尚义县做起了小买卖。人们经常围在他的小货摊前,里三层外三层的,不都是买他的货,而是爱听他吹笛子。《八板》、《喜相逢》、《放风筝》…………悦耳动听的笛声在察哈尔、张家口一带很受群众欢迎,有老百姓把他誉作“神梅”。

1949年,在旧社会被称做“下九流”的人,成为新中国的文艺工作者,冯子存可以痛痛快快地笛子了。他买了新笛子,高兴地吹着。

1950年的夏天,已年近半百的冯子存被推荐到察北文艺宣传队担任演奏员,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境遇,更焕发了他的艺术青春,也为中国的笛子艺术发展史,奏出了一段高潮。

加入到察北文艺宣传队的冯子存,学习文化,学习乐理知识。1953年,冯子存的笛子独奏由尚义县被选拔到了省里,由省里再选到华北区,最后推选到了全国,代表河北省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观摩会演大会。他演奏的《放风筝》、《喜相逢》两首笛子独奏曲,以嘹亮的音色、动听的旋律、丰富而纯熟的演奏技巧塑造了鲜明、朴实的音乐形象,轰动了大会,轰动了北京。

会演结束后,冯子存即被留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成为第一个笛子独奏演员。他的艺术才华得到了肯定。

“观众喜欢听什么,我就学什么,观众不愿听什么,我就改什么,使曲子不断更新。”是冯子存给自己定下的座右铭。世上所有的事物总是不断向前变化的,笛子艺术的发展也是如此。只有不断改革、创新,笛子艺术才能更上一层楼。

为了提高演奏水平,冯子存加强了气功和唇功的技巧练习。他还把河北民歌《上坟》、《石番》、《人人乐》的旋律加以融合首创了新曲子《农民翻身》,用强烈的对比形式演奏,表达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和翻身后愉快幸福的心情。他还把原来的二人台曲牌《绣荷包》改成一曲优美抒情的笛子小品。

《五梆子》原为华北地区流行的一首曲牌,戏曲中常用作过门音乐。经过冯子存的改编,原曲脱胎换骨,成为一曲优美、精典的笛子曲。此曲的改革是冯子存创编笛子曲进入新阶段的象征,表现出了北方笛子特有的高亢、激昂、铿锵的强烈感情特点,创造了飞指技巧,全曲结构凝练,手法朴实,地方色彩浓烈。冯子存赋予乐曲以粗犷豪爽、热情奔放的个性,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充分显示了他的创造力和炉火纯青的演奏技艺。

“谁家玉笛安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下的动人诗篇,生动地描述了笛声的艺术魅力。《喜相逢》是由冯子存改编演奏、载入音乐史的笛子独奏曲,原为张家口北部一带流传的地方戏曲的过场音乐,经冯子存改编为笛子独奏曲。作品表现了亲人依依惜别和别后重逢时的欢乐。音乐生动活泼,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乐曲充分运用笛子的力度、速度、节奏等各种技巧,发展和丰富了音乐主题形象,让人们感受到了笛子这一古老乐器的魅力。

冯子存的艺术才华得到了音乐界和观众的肯定。1954年,冯子存带着改编的节目参加了十大城市演出,有的节目还灌成唱片,在电台经常播放。1955年,冯子存随战士歌舞团到澳门、香港、越南和北欧等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1964年,冯子存调入中国音乐学院,担任教研室主任,不久又被提升为副院长。1979年,冯子存出席了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并担任音协常务理事。冯子存一生创作了许多笛子独奏曲,中国音乐出版社于1959年和1984年先后出版了《冯子存笛子曲选》和《冯子存笛子曲集》。代表作品《喜相逢》还被改编成木琴、小提琴、钢琴独奏曲,并被选人亚洲音乐教材,成为世界和中国名曲。

冯子存在艺术上成就非凡,还保持着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知识的不断丰富,也使他的创作和演奏如虎添翼,日臻完善。他还把求学精神贯彻于教学之中,常教育学生:“艺无止境,天外有天。”

冯子存还常与其他笛子演奏家切磋技艺,与南派竹笛演奏家陆春龄关系融洽,也是北派笛子演奏家王铁锤的良师益友,打破了“同行是冤家”的陋习。

冯子存以急促、跳跃的吐音,强有力的剁音,各种滑音以及丰富多彩的花舌音、华丽奔放的花舌飞指颤音等独具特色的演奏技巧,体现了我国北方人民淳朴、浓郁、热烈、欢快的性格和语言特征,形成了以刚劲、明快、粗犷为标志的北方笛派和典型风格特色。他演奏的大量有浓郁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的笛子独奏曲《喜相逢》、《放风筝》、《五梆子》、《黄莺亮翅》、《挂红灯》、《万年红》…………至今仍为名曲在群众中传播,为中国的音乐事业留下了可贵的遗产。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