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请自来。

凌晨看到这么个问题我还专门去查了查那篇课文...

首先声明根据贝多芬生平来看这篇文章一定是杜撰的。贝多芬幼年时期就罹患中耳炎、且贝多芬的一生基本都是在奔波和学习中度过的、不过既然提了这么个问题、我们就来看一下这篇文章、就当是我大半夜不睡觉扯蛋吧。

从这么几个角度分析一下:

第一、贝多芬在巡演中路过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

莱茵河是欧洲第一河、流经了列支、德国、奥地利和荷兰。在贝多芬那个年代(1770-1827)、交通十分不便、当时能承接贝多芬的演出的、或者说是能大半夜的走着到达的小镇、想必也不是什么太过于偏避的小镇。

第二、“茅屋”中穿来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1800年前后欧洲的经济发展还没有进入突飞猛进的阶段、能在那个时候拥有一个“茅屋”的人、也不算是什么太穷的人。

第三、茅屋中点着一支蜡烛

那个时候不点蜡烛的话也没有什么其他的照明工具、根据“微弱的烛光”之类的语言可以推测、那个时候这个兄妹俩貌似还没有用上1802年才出现的现代蜡烛、应该还用的是动物油脂制成的“蜜蜡”(不是现在大家手里玩的那种蜜蜡啊),那个时候在夜晚还舍得点蜡烛的人、想必也不会是穷的吃不上饭的那种。

第四、两个人想去看演出。

18世纪的时候钢琴还是标准的贵族乐器、这兄妹俩想去看演出、证明对音乐有着基本的了解、能断断续续的演奏贝多芬的音乐片段、证明这个盲妹妹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不然的话你找个啥都不懂的人让他听一天他都未必能摸出一个音来。这可以说明这两个人可能是遭遇了什么变故才变得生活走向下坡路的。曾经这两个人也是可以欣赏到音乐的人。

第五、男的正在做皮鞋。

我查了查资料、1800年左右欧洲的手工业从业人员的收入跟当时中国的手工业者的收入基本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说这个做皮鞋的年轻人不属于最低收入群体、可以达到自给自足的标准。不然应该是出去给贵族打工(夜里不回来)或者是天一擦黑就赶紧去睡觉。而当贝多芬走进屋里的时候这个年轻人的反应是询问贝多芬是不是来做鞋的、证明这个年轻人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制鞋师傅、经常有人上门来找他定做鞋子、那个年代能定做鞋子的人想必也不会是那些跟他们一样穷的人、由此看来这个小伙子的收入应该比刚才想象的还要高一些才对。

再扯个蛋吧、两兄妹沉醉于贝多芬的演奏应该是听月光的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快要睡着了....而且贝多芬应该只弹了这两个乐章...因为如果弹了第三乐章的话这两个人会一下子就吓醒了的...

现在我可以说、我不是很同意上面那位的说法、因为钢琴作为一个不值钱的家具开始普及的时期应该大致实在1900年左右、那个时候欧洲和美洲基本上所有的家具厂都在生产各种劣质钢琴、那个时候才是基本人人都能买的起钢琴。1800年左右正是钢琴乐器蓬勃发展的时期、那个年代的钢琴普遍采用象牙键,价值不菲、一般人家根本无福享受。而且整篇文章都没有提及这两兄妹生活是十分贫穷的。所以我认为、题主一开始的理解就是有问题的。

我的结论是、这两兄妹一定是不穷的、虽然没法跟贵族相提并论、但一定也不是个什么低保户。如果硬要说生活为什么不是很好的话、一定就是哥哥为了给妹妹治眼睛和让妹妹学钢琴花掉了大部分的钱。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