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900和莫顿决斗这段,是经典片段,网上有许多评论,我觉得有很多人理解有一点点偏差。有人认为,1900从始至终境界都高于莫顿,也有人认为,1900在第二场就赢了,只是外行人不懂而已。所以我很久前就有过写这篇文章的想法。有人质疑,为什么炫技也算钢琴家?由此对电影的高分也产生了质疑。

一切,从《海上钢琴师》的前情说起。

在动荡的、浮躁的时代,人们一面向往物欲横流、金碧辉煌的美国,一面在舞蹈和音乐中为疲劳的身体和精神寻找一丝丝慰藉。

1900年,有一个贫穷的女人乘着弗吉尼亚号轮船前往美国。下船之前,她把自己刚出生的、无力抚养的儿子留在了头等舱的篮子里。

丹尼捡到了这个北鼻。他是船上的工人,长得高大魁梧,却有一颗天生柔软善良的心。他相信这个北鼻是上帝赐予他的,因为那个篮子上写着“T.D”,意味着Thanks Danny——谢谢丹尼。

丹尼教1900认字,都是马的名字,听到那稚嫩的声音念出那好玩的名字,丹尼开心得像个孩子。点击右下角可全屏观看

那一年是1900年,丹尼给男孩取名“1900”。他不顾法律规则,在烧煤的底仓将他抚养长大。虽然条件很差,但幼年的1900生活在爱里。丹尼告诉幼小的1900,孤儿院是专门收那些没有孩子的大人的。

8年以来,1900在美洲和欧洲之间穿梭50多次。海上就是他的家,他的双脚从未踏上过一寸陆地。

底仓聚集了一群黑人打工者,也许他们大字不识几个,但他们身上带着祖辈流传下来的文化基因——黑人音乐,他们常常用歌声来表达所见所闻、喜怒哀乐。他们认为,跳舞能够让他们鄙视死亡,感知上帝。因此,他们好像天性幽默,苦中作乐。

丹尼死于一场意外。1900过着无人知晓他的存在的生活,直到他成长为一个音乐天才,一个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训练的钢琴师。我想,天才从萌发到展露给世人的过程总是充满魔幻,没有什么语言足以形容。总之,他一出现,船上的所有人都认为他就是女娲造出的奇迹。

风暴之夜,晕船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反应。而1900,在狂风卷浪的时候,在颠簸的船舱内如履平地,他驾驭着四处游走的钢琴,随心所欲地驱使钢琴,弹奏乐曲,仿佛那不是风浪,而是在公园里信步闲游,确切地说,是和海洋一起跳舞。在一首明媚的华尔兹舞曲中,晕船被美妙的音乐治愈,去它的风暴,去它的晕船。

搭乘弗吉尼亚号的客人们,很懂得在有限的生命中尽情享受。除了睡觉,他们都聚集在舞厅里。1900的手指在琴键上滑动的时候,就像在亲抚蓝调音乐的弧线,和上帝一起在地图上神游,尽管,除了海上,他事实上哪里都没有去过。

乐队的指挥在每场表演前都不忘交代1900,正常一点,弹奏正常的曲子就行了。那些正常的曲子一般是指上等阶层的、缠绵、优(端)雅(着)的双人舞曲。1900每次都不反驳,但是弹着弹着,曲风突然一变,绚烂欢快的曲子在他的指尖蹦出来。女客人们纷纷离开舞伴,尽情释放身体,没有优雅,也没有讨好,只有欢乐。曲子完全是原创。

一个不专业、没有人生阅历的人,如何获得创作的灵感?天才可以从人类的表皮看到背后,以及人生百态的韵律。1900一次和2000多人共处一室,他善于从客人们的脸上找到故事和情感,严肃、背叛、欺骗、忧伤……他用琴键表达他的所知所感所想,就像天才作家用笔抒写无数好故事一样。他可以躺在煤堆上,对新奥尔良晨间美景进行身临其境的想象和描述。

1900只在意感受,感受似乎是唯一的真实。不管看到什么,他都能随即创作出一曲新鲜、动人的音乐。他不仅是钢琴师,还是思想者。

1900说,钢琴只有88个键,是无限的,但它可以演奏无限的音乐。

偷渡者、移民者、旅行者、访客无一不眼含热泪奔向陆地上一个个美丽富饶的国度。对此,1900无动于衷。他热爱音乐,从未想过要融入别人的世界,尽管有人劝他,如果他到城市去,人们会为他疯狂,他可以赚很多的财富。

1900也曾试过下船,不过看到那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他毅然回到船上。他认为城市有无数的房子,道路,选择,美女……人们一生都在盲目地追逐。他不需要到城市去,一早就从奔波的人们脸上看到了芸芸众生的命运。

海上的钢琴师1900成了传奇。

插一段历史,十九世纪的新奥尔良分为两大城区。运河为东是繁华的“法国区”,住在里面的白人生活富足,喜欢听一些来自欧洲的歌剧、室内乐、交响乐这等优雅的古典音乐。运河以西,是城外的黑人区,他们只能听到劳动歌曲、黑人灵歌和布鲁斯。

白人不允许黑人奴隶交流,但允许他们唱歌。一是因为会唱歌的黑人可以卖更高的价格,二为取乐。

爵士乐出身卑微,最初发源于斯托利维尔(SE情商业只限于该地区)的“红灯区”,后来,在酒吧、夜总会得到发展。乐师们从中换取利益。特别的消费者根本无心欣赏音乐,只图有个快乐的背景就可以。那时期,那里演奏的钢琴音乐大多数是拉格泰姆Ragtime(爵士乐的雏形),既有欧洲古典音乐的严格标准,也有黑人音乐的节奏特征和即兴理念。

“切分”节奏是拉格泰姆的一大特点,弹奏者常常打破传统的节奏模式,将原来的重音后移,使其产生“切分”的感觉。

《海上钢琴师》中另一个男主角是吹小号的。小号是铜管乐中最便宜的乐器,爵士乐中总是有小号演奏家。

爵士乐大师里面有一个叫莫顿的黑人。在电影《海上钢琴师》中,自称是爵士乐之祖。当然,他赚了很多的钱。

1900的传奇传到了莫顿的耳朵里。别人是这么告诉他的,在一艘船上,有一个可以随心所欲弹奏钢琴的人,他愿意,就弹弹爵士乐,他不愿意了,可以弹出一种好像十支爵士混在一起的东西。

莫顿当然对此不屑,不敢走下船的人能有多大本事?还有人挑衅说,万一1900下船了,莫顿就只能回到JI院重CAO旧业了。

莫顿的气焰正盛,他决定找1900来一场决斗,终结1900的传奇。他登上了弗吉尼亚号,带着炫耀和一堆记者。

而1900,甚至没有听说过“决斗”这个词。但他相信,自己能从这个爵士乐大师那里学到点什么。

莫顿称1900,是只有屁股坐在海上才能演奏的家伙。

决斗开始。

第一场 莫顿

莫顿点燃了一支烟,斜放在钢琴边沿上,坐下来开始演奏。第一首是蓝调爵士乐,人们形容他不是在弹,而是在滑,就好像一条丝质内衣从女人的身体滑下来一样,那音乐让丝绸在跳舞。莫顿在结尾点缀了一些了不起的小音符,仿佛把珍珠洒落在大理石地板上。那支烟燃烧了一半,烟灰还留在烟头。莫顿在炫耀他的技巧,行云流水、举重若轻、稳操胜券。

全场响起赞叹的掌声。

莫顿像一只高傲的公鸡立在一旁。

第一场 1900

1900笑了笑,弹了一首儿歌《老爸快回来》,从小他就很喜欢,很感动的一首曲子。当中加了一点低音技巧,加重了什么,又加了几个他自己的修饰音。

众人都懵了。儿歌算什么?这哪里像决斗。

第二场 莫顿

他的钢琴涌出一首蓝调音乐,仿佛全世界黑人的辛酸经历都在其中,在场的人无不落泪。连1900自己也哭了。雷鸣般的掌声。说莫顿昂首挺胸,莫如说他是绷直了神经,他势在必赢。

第二场 1900

全场都望着1900,指望他拿出最高超的技巧来证明自己的能耐。

此时的1900眼泪还未擦干。他才不在乎其他人呢,他脑子里全是莫顿刚刚弹奏的曲子。所以,他模仿莫顿,把莫顿的曲子弹了一遍。但并不是一模一样,他慢悠悠地,一个和弦接着一个和弦排列在一起,似乎根本没有韵律可言,还很单调。没有人去管为什么1900听一遍就能记住甚至把莫顿的曲子改编成自己的。确实觉得这糟透了,他们冲着1900喝倒彩。

第三场 莫顿

莫顿失去了耐性。他开始耍魔术,88个琴键发挥到了极致,一个错误音符都没有。人们尖叫,再一次送上掌声。

第三场 1900

他的表情很失望,他说是莫顿逼他的。

1900也拿了一支烟,搁在钢琴的边缘上。

一首有力的狂想曲,仿佛是四只手弹出来的一样,以一阵激烈的和弦齐奏结束。

还没完,1900起身拿起那支烟,把它伸向琴弦。琴弦发出嘶嘶的低鸣,烟被琴弦点着了。

这就是高超的技巧。不能说美妙动听方面胜过贝多芬强过钢琴王子吧,但确实相当魔性了。

这就是他为什么说自己是被逼的。1900认为音乐是从心出发的,也没有高低之分,而莫顿则求胜心切,一直在炫技,试图通过技巧来压倒别人。现场的听众也只能从技巧上论输赢。

人们只觉得,这段超级和弦是有几百只手在演奏,他们个个目瞪口呆,现场好一阵肃静,直到1900把点燃的烟递给莫顿,才如梦方醒。呐喊、追捧声像海浪一样席卷着1900。

对于莫顿来说,这简直是天打雷劈般的打击。要说音乐的理论、规则,1900不可能知道的比莫顿多,然而就是这样,一心要炫技的大师,输了。

关于1900和莫顿决斗这段,网上有许多评论,我觉得有很多人理解有一点点偏差。有人认为,1900的境界比莫顿高,也有人认为,1900在第二场就赢了,只是行外人不懂而已。所以我终于还是写了这篇文章。有人质疑,为什么炫技也算钢琴家?由此对电影的高分也产生了质疑。对《海上钢琴师》,你怎么看?

音乐理论是为了找到一些规则,让我们明白,为什么音乐家能够创造出那样的音乐。而学习的终极理论是为了:超越理论。只有不再思考理论,才能进入音乐的魔法世界。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