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个楼,可能我这篇回答不够理性,没有在分析原因吧

与其说是粤语衰落了,不如说是华语崛起了吧,内地的许多人原来都会听港乐,现在可能华语市场的不断发展,语言隔阂可能也就成了内地市场的一个门槛了,其实港乐的培养体系与制作班底都是十分完整而精良的,但是少了我们说的“巨星”:如今年纪不算大的港乐排面可能就是陈奕迅,张敬轩,谢安琪,杨千嬅不啦不啦的人吧,依依数数也不多,可能现在的宣传不够到位吧,也有好多港星过气了,出现了许多“晚节不保”的艺人,也让大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前几天校长的演唱会,票价低的可怜,可能老一辈艺人,好多已经成为一种情怀了吧。其实在香港地区还是有许多人听粤语的啊,所以粤语的式微可能只是我们内地的猜测吧。

以下是原答案:

我发觉在我的身边关于歌曲总是有一层类似于语言的结界:我身边的朋友执着于华语或者欧美流行,嘻哈,民谣……或者每天看着QQ和网易云的热搜音乐,听一听某些“原创歌手”的爆红单曲。我的身边总有着一种跟风的气氛,人怎么能和气氛去作对呢,因而这样的抉择一直让我很苦恼——什么样的音乐真正值得去一个人静静细听呢,是的,我遇见了港乐。

香港音乐的巅峰时期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现在总说香港歌手进军大陆发展,唱国语歌吸引粉丝,当年的时候都是当红的大陆歌手去香港发展,王菲一个北京姑娘,粤语歌竟然也有几十首,那个时候的港乐真的是无比辉煌:从许冠杰、林子祥到谭咏麟、李克勤,从陈慧娴、梅艳芳到王菲,关之琳;张国荣,刘德华,张学友,黄家驹……那个时候真的是群星璀璨,香港就是亚洲流行音乐的中心。回想那些歌,你一定听过:《男儿当自强》、《千千阙歌》、《光辉岁月》、《遥远的她》、《暗涌》、《Monica》……即使不明白歌词,它们每一首的旋律都能让我们随口哼唱,万千青年曾为港乐狂热,这便是那个时代港乐无上的影响力。

如今到了一个港乐日渐式微的时代,港乐人才青黄不接,许多歌手并未在大陆发展,再加上本来固有的语言障碍(我们一会再讨论这个问题),让粤语变成了一个小众的艺术品,甚至于化成了一种单纯的情结,这或许也是当今港乐变得难于走出粤港澳的原因之一,它越来越走向“濒危的状态”,“五十年后会否有人唱港乐”或许真的越来越值得发问,这也让我觉得:好的东西不应因语言的问题而被阻隔。

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因为有太多人听着英文歌与日文歌,英文与日文实际上与我们是有真正的语言阻隔的,是彻彻底底不同的语种,但是无数歌迷成为它们的拥趸,我也不例外——当听到《Mockingbird》的时候,虽然Eminem的说唱快到听不清,但我愿意看着翻译一句一句搞懂歌中对孩子的安慰,当听到中岛美嘉的《僕が死のうと思ったのは(我曾经也想过一了百了)》的时候,我也是看着翻译哭着听了一遍又一遍。所以当许多人说听不懂粤语歌的时候,我总是觉得很难过:爱好不同,不能强求。

但是请试着听听粤语歌吧——它有着歌一样的九韵,是世界上最适合音乐的语种之一;它有着动人的旋律,有着江志仁、王双骏、陈辉阳、泽日生这些音乐诗人;我爱着那些歌手们,陈奕迅,王菲,张国荣,李克勤……他们都是天赐的使者;我最爱它的一句句歌词,林夕的出世,YY的入世,潘源良小克周耀辉陈咏谦,唱爱情讲人生谈前路……无数的歌词汇成了人生百态,正如林夕写道:感谢永远有歌把心境道破,哪论动或静谁也有情,情绪有它抚摸。

我感谢港乐,感谢它带给我的一切,用《明年今日》里的一句歌词来结尾吧:

在有生的时间能遇到你,竟花光所有运气。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