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标准请看这里:

7. 黑夜问白天(53 Dawns)

作曲:林俊杰

作词:易家扬

编曲:Terence Teo

作曲:9.8

作词:10

编曲:9.5

演唱:10

制作:10

总分:9.84

“世界少了谁,其实无所谓;如果我少了我,还剩什么?”

在这首《黑夜问白天》MV的开头,林俊杰的手指在空中弹着钢琴,眼神充满着迷茫、忧郁、孤独和绝望。此时此刻的他,似乎在拷问着自我的内心:“‘我’的世界除了音乐,究竟还剩下什么呢?”

坦白讲,为了这篇乐评,我回顾了无数次它的MV。充斥着黑、白、灰三色的主色调,配合着压抑的主旋律,它无时不刻地栓释着这首歌的主题:在多年努力付诸东流、所有成果不被理解后的绝望和心酸。似乎这就是林俊杰14年(截止当时)创作生涯的总结,同时也是我们每一个听众、每一个喜欢林俊杰的人人生的真实写照。确实,当我第一次听这首歌的时候,心里也只有说不出来的难受。在人生最困难的时候,任何一个有品位的听众,都会为这首歌感同身受,甚至会很容易第一时间就爱上这首歌。

然而,如果说这首歌仅仅是为了释放自我的黑暗一面,包括我在内的听众或许不会给这首歌非常高的评价。事实上,如果结合歌曲本身和它的MV,以及这首歌所处的专辑位置来看,它更像是在教育我们如何面对黑暗,如何走过黑暗,以及如何坦然地面对黑暗,甚至在经历过黑暗之后,如何去拼命地保留下内心仅剩的一片光明。顾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诗《一代人》中写过仅有的两句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而鲁迅在《热风》中也写过极为出名的那句:“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比等候炬火”。

因此,结合这首歌本身的曲、词、唱,我愿意借用某条乐评的一句话来点评这首《黑夜问白天》:“这首歌的歌词非常棒,曲的处理也非常平稳,意境宏大,着眼点很高,是当下很少的作品,很有深度。”为了剖析这句话,我们先从这首歌极重要的编曲入手。开头合成器不多不少的配合,似乎立刻将听众带入这首歌的意境之中,让这首歌除去渲染着专辑本身“空灵”的氛围;而几声缓缓落下的钢琴暖音色,更突出了歌曲本身想要表达的、黑暗中唯一一点光明的色彩。时隐时现、贯穿整个前奏和主歌段的心跳声,在14秒时逐渐突出,让听众似乎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心跳的声音:在万籁俱寂、孤单一人,没有任何人愿意听你诉说痛苦的时候,只有自己的心跳愿意给你一个回应——我,还活着。51秒,歌曲进入副歌段,虽然合成器音效被减弱,但仍然能时不时地听见“刷”的音效,似乎时间一闪而逝;而这里编曲仅剩一轨钢琴,一方面,它足以吸引听众去聆听接下来的片段,另一方面,则为了给之后副歌段弦乐部分的加入作铺垫,达到一个递进和升华的效果。1分54秒的间奏部分,时隐时现的心跳声再次回归,但钢琴演奏的旋律明显更为复杂;本以为这代表着对黑暗的释怀,但其实是暴风雨前的宁静。2分43秒的第二次副歌,合成器和心跳声被完全取代,变成了极具宣泄效果的吉他群、具有节奏感的鼓点,以及时不时突出的和声,林俊杰的演唱也由开头的小心翼翼,变成了此时痛快的爆发,宣告了这首歌高潮片段的来临。而歌曲真正的重点片段——3分54秒,吉他群反而被全部撤下,只剩下主唱和和声的一附一和;听到这里,我心里已经认定,无声的沉默,反而是最具共鸣的高潮。甚至于,这里更是彰显出这首歌想要表达出的主题,“如何面对黑暗,如何走过黑暗,以及如何坦然地面对黑暗”,让歌曲得到了升华,不再落入“无病呻吟”的圈套。因此,作为一首抒情摇滚,这首歌的层层递进做得相当完美,最后的升华不落俗套,和歌曲本身也非常的契合,实在是一首优秀的编曲作品。

而《黑夜问白天》的作曲和作词部分,更是这首歌中我的心头爱。这首作曲最特别的地方有两个:其一,每一次主歌段只有三句话,或许是林俊杰所有歌曲中最短的主歌;和《独舞》叙述故事般的“主歌贯穿到底”相反,《黑夜问白天》是置身黑暗中的人直抒胸臆的呐喊。其二,歌曲全程用C大调作曲,仅仅在最后的升华片段变成了G大调;而不论是C大调还是G大调,都是典型用于描绘正面心情的调性(如《欢乐颂》)。甚至于,直到开始写这篇乐评时,在无数次听过这首歌之后,才逐渐意识到这一点,因为“正能量”的调性配上“负能量”的主题,竟然毫无违和感。我想,这里就是林俊杰作曲天赋极好的栓释,同时也是林俊杰灵感迸发的天才之作。此外,由易家扬执笔的作词部分,个人认为也是非常可圈可点、极具个人风格的顶级之作。和上一首同一作词人执笔的《剪云者》一样,全篇采用了大量的暗喻和意象,但中心思想始终很明确。比如说,“半天上的秃鹰那张脸”中的秃鹰、“冰封的眼泪,一滴就很咸”中的眼泪,以及“来自暮光的明信片”中的明信片,无一不在为歌曲压抑的主题氛围服务。而那一句“那对逆光中的黑雁,也飞过去老远,等再见不如说一次再见”更是绝对的满分,用作个人签名,绝对能突出个人独一无二的一面。顺便说一个这首歌非常大的彩蛋:主歌中不断出现的“第53天”,正好照应这首歌的英文名“53 Dawns”(53次破晓)。不知道这个“53天”有什么特殊含义,但不可否认的是,易家扬的歌词读起来像一首首诗,唯美的同时不失直白——大部分听众能一眼看出来这首词的主题和氛围,甚至沉浸其中,不可自拔。配合上林俊杰顶级的作曲,足以被称作“天人合一”。

总而言之,这是一首无时不刻彰显着“走在理性和犹豫的边缘,忘了怎么生活,最终不过是想找回自我”的作品。但同时,歌曲最后巨大的升华也给予了这首歌仅有的光明,告诉我们如何面对黑暗,如何走过黑暗,以及如何坦然地面对黑暗,甚至在经历过黑暗之后,如何去拼命地保留下内心仅剩的一片光明。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个人无数次循环过这首歌,无数次哼唱,无数次聆听。虽然歌曲的音高实在突破极限,演唱难度巨大,但我乐此不疲;无他,只是为了在无数次感悟这首歌后,终究能在某一天,寻找回真正的自我。

“世界少了谁,其实无所谓;如果我少了我,还剩什么?”

“只要你曾活过,留下过光明,你的存在,就有证据和意义。”

8. 丹宁执着(Own the Day)

作曲:林俊杰

作词:周信廷

编曲:Kenn C

作曲:8.5

作词:8

编曲:8

演唱:9

制作:7.8

总分:8.33

OK,OK,终于来到这首歌了。

整张专辑中唯一一首分数低于8.5分的歌曲,也是初听这张专辑的我,唯一一首不喜欢的歌曲。在将专辑导成歌单的时候,我曾将这首歌删去很久很久。直到今天重新回顾这首歌的时候,我仍然不明白,在一张偏冷色调且制作精良的专辑中,为什么要放下这样一首另类,而且还放在第8首的位置上,夹在《黑夜问白天》和《身为风帆》之间。明明只是一首广告歌曲,明明是针对朋克摇滚的新尝试,明明更像是一首试水歌曲,偏偏要放在正式专辑中,破坏了专辑的整体性。没错,时至今日,尽管我仍然认为,将《丹宁执着》放在这张专辑中,是一个多么愚蠢的决定。我也无数次想象过,如果将这首歌从这张专辑里删掉,这张专辑会不会获得更多的好评和赞赏,而不至于在这个点上饱受诟病。

根据我查到的资料,《丹宁执着》在专辑发布前4个月的2017年8月23日就已经以单曲形式发布。所以说,“时间赶来不及作新歌”的说法很明显不存在;而专辑总共有11首歌,也证明了林俊杰创作时间和资源相当充足。所以,我真的看不懂林俊杰作为专辑最重要制作人的这波操作。在前文我也写过,“如果真的只是为了凑11首歌,那真的让人无语......时刻保持宁缺毋滥的心态,才能打造出一首首完美之作。”也希望林俊杰在下一张专辑中不要犯相同的错误;虽然不大,却很致命。(但很遗憾、很可惜的是,那首超级大烂歌Not Tonight貌似还会重蹈覆辙......)

扯远了,来说一说这首歌本身。首先,说句实话,你说这首歌真的完全不好吗?其实不是。这首歌可圈可点之处也有,而且不少。比如说,这首歌背后的故事蛮有意思。“丹宁”意为“鞣皮”,寓意着在故事中,缝制出来的耐磨、耐用,不怕磨损的牛仔裤,也象征着故事主人公意志的坚韧不拔。比如说,这首歌的旋律实打实得不错。开头以钢琴弹奏的抒情hook作为开场,如同《梯田》的开头一样,给人一种温馨的初听感。全曲的主旋律采用B大调写作,给人一种积极向上、乐观阳光的感觉。而主歌段由高-低-高的旋律变化,更是在第一次听歌时就足够抓耳(前提是你的耳机够好,不会被噪音所干扰)。而副歌段和主歌段的衔接也很契合。作为一首很“白羊座”的歌,这首歌副歌段的音高自然不低,为了给听众带来最“热血沸腾”的感觉,歌曲音域的拔高自然必不可少。而林俊杰在这首歌中的演唱发挥却一如既往的稳定和强悍;在开头的音高就高于男生真假音转换位的情况下,这首歌的演唱仍然发挥得稳定,有时听完能热血沸腾。对演唱部分,我只能喊一声“不愧是你,林!”,来表达自己的钦佩之情了。

然而,一定要加一个然而。这是整张专辑中唯一一首有重大缺陷的歌曲。这个重大缺陷,之前讲过,就是“制作”和“音质”。第一次在听这张专辑入睡的时候,突如其来的“朋克摇滚”和它所带来巨大的噪声,直接将我惊醒,且久久不能入睡。我自认为不是一个排斥摇滚的人,甚至在心情欠佳的时候,听着那充斥着力量和怒吼的摇滚,我的心情会很快“阴转晴”。哪怕像《困兽之斗》这种演唱不合口味的所谓“摇滚歌曲”,我也循环过很多很多遍。但唯独对这首《丹宁执着》,我始终被歌曲中夹杂的底噪,以及突如其来音量的提升而困扰,让我一直无法循环下去这首歌。这首歌让我回想起2003年出自《叶惠美》的《懦夫》;一样是摇滚,一样音质不太好,但在同时听了很长时间这两首歌之后,我还是能明显感受到《懦夫》比《丹宁执着》的音质好一些。尤其是在听完《黑夜问白天》之后切歌,我会怀疑《丹宁执着》不是一首出自2017年,而是2007年,甚至1997年的歌。

此外,说到朋克摇滚,我最近在循环电影《你的名字。》的原声带时,特别中意位于其中的一首日式朋克——《前前前世》。我相信这首歌对大家,包括我本人,都不算陌生;但当我插上耳机,听着直捣耳膜、极具节奏感的低音时,听着欢快、活泼,且不失成熟的编曲时,听着那一应一和、跌宕起伏、层次丰富的和声时,我才会感叹:这才是朋克摇滚应该给听众带来的感染力,这才是优秀的摇滚带来的充满青春和活力的感觉。而相较而言,《丹宁执着》仅仅做到了有较为出色的旋律和演唱,却缺乏了优秀作品——不仅仅是摇滚——应具有的“极强的感染力”。我知道拿一个擅长慢歌的流行歌手,和专业做摇滚流行的乐队比摇滚作品,确实稍显不公;但这首歌的存在(尤其还放在了正式专辑里)让我坚定,林俊杰的摇滚作品和优秀或顶尖的摇滚作品比,差距仍然非常明显。

这篇乐评的字数确实较少,因为和专辑内其它歌曲比,这首歌和我的生活确实没有什么共鸣。如果你听习惯了这首《丹宁执着》,你会发现,这首作品本身不差,但它的音质和制作水平,可以说,几近毁掉了整部作品。(当然,作品本身的词曲编也就是“不差”的水平,到不了林俊杰第一梯队甚至第二梯队的作品。)而这部几乎被毁掉的作品被放入正式专辑中,也可以说,几近毁掉了整张专辑。但纵观整部专辑来看,我更愿意相信,这首《丹宁执着》的加入,更多是一个制作方面的意外和考虑不周。它的加入虽说让《伟大的渺小》专辑掉出了“顶级神专”梯队,但仍然可以称之为极为优秀的一张神专。因为,在第8首的意外后,第9首的介入,仍然能将专辑本身的精彩维系住。

“如果《丹宁执着》不在《伟大的渺小》里,专辑会变成如何?”我相信,在读完这篇文章后,你已经知道了答案。

9. 身为风帆(Destiny)

作曲:林俊杰

作词:姚若龙

编曲:吴庆隆

作曲:9.8

作词:10

编曲:10

演唱:9.5

制作:9.5

总分:9.75

“身为风帆,终要浏览,乘风破浪之余的孤单,不解释,是改变别人太困难。”

排在《黑夜问白天》之后又一首、毫无疑问、值得大肆赞赏的神作。这首歌不仅仅神在和前面的《黑夜问白天》主题上的承上启下,更重要的是这首歌的和弦、律动,和切分皆极为复杂。同时,姚若龙这篇顶级作词所带来的孤寂和凄凉感,也为这首歌增色不少;而交响乐的编排,让这首歌的归类更应该属于古典音乐或基督教咏叹调,而并非普通的流行乐。

有人说,这首歌应该是整张《伟大的渺小》中,最悲痛、最凄凉的一首。但在我第一次听这首歌的时候,我提出了反对意见。因为,和前作《黑夜问白天》所要表达的压抑和焦虑不同,我从这首《身为风帆》中听到的,更多是在经历无数磨难和痛苦后的坦然和释然。面对困难,我不再孤单;面对不堪,我心中还有爱。这让我想起了出自李白《早发白帝城》那句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脚下的这艘船之所以轻,是因为李白在经历过无数艰险和重旅康庄后,就像心中放下一块巨石一样,怀抱着一种畅快且舒畅的心境。至于之前的种种磨练,则都随风而去吧。

还是按照老规矩,先说这首歌的作曲。有一篇乐评对它的评价很高:“这首歌不仅从音乐性的角度讲非常棒,同时也是林俊杰最自然最直接的感情抒发”。确实,这是一首看似是C大调占主体,其实是以A大调为主、c小调为辅的旋律;而在前奏无时不刻点缀着的E大调和弦,也让这首歌哀而不伤。此外,这首歌最强的部分——律动,可以说,十分复杂。比如说,歌曲第二句“偶尔/必须/抢滩”的切分,不仅和伴奏所主要强调的节奏点完全错开,而且在一首抒情歌中以两字为一组切开,违反了普通人律动的常规习惯。比如说,副歌段的第一句,“身为风/帆终要浏/览乘风破浪之余/的/孤/单”,和我们平常唱抒情歌时习惯性的断句“身为风帆/终要浏览”完全不同。将每一句的第三个字延长,和第四个字自然而然地连接起来,甚至还要在第四个字之后停半拍,给人一种“这首歌似乎并没有切分”的错觉。再比如说,不久之后的“别人/太困难/暗/涌蠢动”,是让我感到最惊喜的一句。不仅仅是一如往常的两字断句,更因为“暗涌蠢动”这个衔接句,将两遍副歌段舒畅地连接在了一起。这种灵性而并无刻意的切分,还同时保留了足够的听感,没有毁掉旋律的完整性,林俊杰的作曲天赋可见一斑。这里让我想起了周杰伦那首火到天际的《告白气球》:尽管里面加入的大量切分足够复杂,极具学习难度,却不影响歌曲本身的朗朗上口。我想,这种又耐听、又好听的流行歌曲,才是大众(无论TA是否有品位)最喜爱的流行歌曲的模板吧。

作词就更不用说了,放在整个华语乐坛中,绝对是最美、最孤寂、最能引起共鸣的那一批歌词之一。姚若龙对自己最擅长的写作手法——“借物喻人”的运用,已经到了一种炉火纯青,且大多数作词人很难接近的地步。首先,姚若龙将“风帆”拟人化,让它不仅能够“转弯”、“抢滩”,还能“微笑看海洋多宽”的同时,最终“沦为瓶中船”。而主歌段运用到“偶尔”的四次排比,更是达到了一种递进的作用,引导听众对歌曲所表达的“生活不易”感同身受。副歌段的歌词,在点题之后,更多的是直抒胸臆,很直接地表达出对生活无忧无虑的态度——在放下一切沉重的包袱后,以前不好的、阻碍自己发展的事物,现在反而成为了生活的增色剂。因此,这首歌的歌词可谓金句频出——既有表达“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的那句“不解释,是改变别人太困难”,也有表达乐观看待余生的那句“去拥抱,才是真实的勇敢,去流浪,才更确定谁让我有岸”。现在回想起来,当我在写上一张专辑中《Lier and Accuser》和《独舞》两首歌的乐评时,我应该将《身为风帆》想表达的一切,同时带入到这两首歌身上。因为,当我将这首歌的歌词,结合前面8首专辑中的歌曲一起看,我发现,这首歌将一个听众带入一个暗无天日世界的同时,也给予了听众那一点点,却弥足珍贵、足以将一个人带回原有的、美好世界的光明。因此,综合来看,《身为风帆》这首美如诗歌的歌词,不论从文笔、高度,还是立意来看,都配得上那几篇乐评对它毫无保留的赞赏和认可。

当我将这首歌循环多次之后,我逐渐意识到,我喜欢这首歌的真正原因。这首歌,低沉、郁积、有力,但悲而不伤。当你遭遇困难和暗无天日的时光时,怨天尤人并不能解决你的困难,反而让这种困难更加刻骨铭心,最后演变成永恒且不可逆的痛楚。而,当你作为一个“风帆”,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风帆”,行使它应当做到的义务之时——乘风破浪、追求远方——你就会变得更加勇敢。在这个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负面情绪,以及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抑郁症案例的时代,我们可以做的,除了用自己的余力去安慰那些悲伤的人,就是用那些老掉牙的鸡汤去假惺惺地安慰自己。但,这首“哀而不伤”的歌的出现,我相信,代表了一种更为有效、更为震撼的帮助。《身为风帆》告诉了我们,只要希望尚存,就要尽力去争取,拼尽全力,无怨无悔。

最后,送各位读者一首来自莱蒙托夫的诗《一只孤独的船》。愿诸位共勉。

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

它既不寻求幸福,

也不逃避幸福,

它只是向前航行,

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

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

将要直面的,

与已成过往的,

较之深埋于它内心的,

皆为微沫。

10. 小瓶子(Message in a Bottle)

作曲:林俊杰

作词:林俊杰、林怡凤

编曲:蔡正勋、田雅欣

作曲:8.6

作词:8.6

编曲:9.5

演唱:9.5

制作:9.5

总分:9.05

许下的愿望,在天边海角铺成了银河,等着流浪的你来牵住我的手。

作为这张《伟大的渺小》中最后一首单独出现的歌曲,它为《伟大的渺小》这张专辑起到了一个收尾的作用。总的来说,这是一首比较不错的抒情歌曲;尽管在作曲和歌词方面都不尽如人意,但丰富的编曲也大概洗清了这首歌“口水歌”的身份。有人说这首《小瓶子》拖了整张专辑的后腿,但我还是坚信认为,它相较于前面的那首《丹宁执着》,还是要好上不少。再加上这首歌主题和风格和专辑本身比较契合,当我作为听众听完这首歌后,意外还觉得有一些感动。

这首歌的歌名,“小瓶子”,其实非常值得一说。林俊杰一直认为,人们可以将一个个小事情,平常、琐碎,却又充满温暖的事情放在一个小瓶子里。这个小瓶子将会顺着河流,顺着大海,漂向任何一个未知的方向;直到一个个陌生人将它捡起来,发现了其中那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就能被温暖内心,照耀心灵。这个创作的理念,或者说灵感,在歌词中也有无时不刻的暗示——比如这个小瓶子的目的,“倒影中看彼此,各种喜怒哀乐”,又或者是它真正想带给听众的,“许下的愿望,在天边海角铺成了银河,等着流浪的你来牵住我的手”。而这首歌的英文名,“Message in a Bottle”(瓶中信),不仅对照了这首歌的意象,甚至也和这张专辑的英文名“Message in a Bottle”前后呼应。讲真,这首歌的创作背景确实很感动人心。在这个纷纷扰扰、疲于奔命的世界里,每个人无论是欲望、还是情感,都被无数的事物给压抑住。人们若是在任何一个公共场所抒发自己的内心,要么就会被批判“矫情”,要么就会落得一个“幼稚”的评价;释放自己温暖的那一面,在这一刻反而成为了罪过。也因此,任何一点看似微不足道的温暖,亦或是一点点有趣可爱的小事,对于每一个已经习惯刻板生活、如同机器人和流水线一般的人来讲,都足以成为释放自己真实内心的催化剂。我真的很喜欢这首歌的创作初衷,也因此,我在私心上比较偏爱整首歌曲的一切。

当然,还是回到这首歌本身。客观来讲,这首歌的作曲和作词确实没有如此亮眼,也确实存在某些不足。比如说,这首本应该有一定跌宕起伏的歌曲,整首旋律都比较平淡,平淡到缺乏了不少记忆点,让很多听众始终无法记住旋律。比如说,主副歌从C大调到D大调的转向有些生硬,似乎不太像一首完整的歌曲,而转调的水平更是和上一首《身为风帆》相差甚远。而整首旋律真正惊艳的部分,基本只有副歌段的倒数第二句:“许下的愿望,在天边海角铺成了银河”。而歌词方面,当某些有一定欣赏水准的听众看到《小瓶子》的歌词时,都会下意识地给这首歌下“这是一首高度商业化的口水歌”的结论。诸如“最初的掩饰,漂向远方的影子”和“眼里的诚实,倒映彼此的影子”两句主歌的收尾句,从逻辑上看有一些不知所云;甚至像“生活的大小事,熟悉的过客”这样的歌词,都没能做到基本的押韵,确实有一些不太应该。但话说回来,整首歌听下来还是比较舒畅和耐听的;虽说它的旋律和同专的其它几首神曲比不了,但也和市面上很多所谓的“情歌”比流畅不少。整首作曲和歌词也很好地扣住和阐释了歌曲本身想要表达的内容,也算是没有白费歌曲主题的良苦用心。

而这首歌的编曲和演唱部分,是我真正想要说明,且花费更多的篇幅来赞赏的。弦乐组(大提琴和小提琴)和钢琴从歌曲的开头贯穿全曲;提琴的悠远而深沉的音效,配上钢琴略显轻松、愉悦的点缀,让歌曲显得非常优美。而12秒时,当合成器加入其中,高音部的弦乐编曲被更加突出,编曲显得更加抓耳。到了23秒时进入主歌段,基本所有的弦乐部和合成器全部被撤下,只剩下了从头贯穿到尾的钢琴作为伴奏,配合着此时加入的、林俊杰的演唱,让整个主歌段展现出一种温柔、暖心的气质。这段钢琴独奏一直持续到50秒、主歌段演唱完毕后,高音部的弦乐才重新加入,不仅为副歌段的转入做好铺垫,而且为副歌段的旋律高潮也埋好了伏笔。进入副歌段,前奏用到的一切乐器——钢琴、提琴组、合成器,在这一刻全部归来;而在其中穿插的笛子,令副歌段不仅仅是枯燥的抒情,更多的变成了充满灵性的诉说。就像歌词所说的,“说着不完美的音色,穿过一朵朵绚烂的漩涡”,歌曲的主人公就像穿插在漩涡中,寻找着最真实且最幼稚的那个自己。值得注意的是副歌段结束时和间奏结束时,编曲出现了两次停顿。对于这种不同寻常的编曲手法,我更偏向于将其解释为“一段段看似毫无关联的故事,最后却穿插在一起,表达着一个相同的主题”。这种解释,和我在之前所说的这首歌的主题——“人们可以将一个个小事情,平常、琐碎,却又充满温暖的事情放在一个小瓶子里”,也同样前后呼应。此外,配合着这首歌优美的编曲,林俊杰的演唱也不甘示弱。在这首歌极高的演唱难度下,他仍然能在录音室中,发挥出自己极为高超的演唱水平:高音一如既往的稳,轻重有度,错落有致。甚至,他在心有余力的情况下,还能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温柔、纯净,且温暖的音色优势。不得不说,无论是这首歌高水准的编曲,还是水准极佳的演唱,确确实实也没有白费歌曲主题的良苦用心。

也许,这就是《小瓶子》,这就是林俊杰通过长达14年的写歌,一直以来想要做到的心愿——就像瓶中信一样,让一个又一个琐碎却有趣的故事,传递到一个个陌生人的手里,温暖着一个个陌生人的心里。随着这样一首有着缺点、却瑕不掩瑜的歌曲的结束,这张专辑迎来了最后的终点。纵观上面10首歌的种种,这是一张无愧于林俊杰“心血之作”称号的专辑,更是一张无愧于将林俊杰本人从“歌手”升华为“艺术家”的专辑。对我们这些听众来讲,它更是一张当之无愧的高质量专辑,甚至称呼一声“神专”也不过分。所以说,遇到这张《伟大的渺小》,是我们的幸运,而遇到林俊杰这位“艺术家”,更是我们的幸运。希望2021年5月8日即将发布的新专,《幸存者·如你》,能够不冤枉粉丝和大众的期待,将这份幸运保留下去,一脉相传,直至永远。

(林俊杰专辑《伟大的渺小》专辑乐评已完结)

上集:里斯特:林俊杰《伟大的渺小》简评(上):总评,《圣所》,《伟大的渺小》/《Until the Day》

中集:里斯特:林俊杰《伟大的渺小》简评(中):《穿越》、《四点四十四》、《我继续》、《剪云者》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