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妖!

鄙人是练习时长十三年的唢呐特长生,虽然没有在走唢呐的专业方向,但也用唢呐通过了高水平艺术团的考试,进入了大学,虽说不是专业的,但水平还凑合!

先说说现状吧,我参加特长生考试的时候就能发现唢呐十分冷门,全国跟我一届参加特长生考试的唢呐选手可能也不超过50个吧。

原因也是因为一个是难学,另一个是大多数家长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学一个吹红白事儿的乐器(俗)有这功夫学萨克斯不香吗?

另外这些年北京甚至全国范围都在减少或者说逐步取消特长生的政策。许多家长之前让孩子学习一项特长,有些可能仅仅是为了陶冶情操,但有些也是为了以后成为考学的敲门砖。政策的调整会使得原本以考学为目的学习特长的人更少,因此学习唢呐的人可能在越来越少吧..

百鸟朝凤》作为影视作品肯定有艺术加工的成分在里面,虽说有种种原因在限制学习唢呐的人数,但是从宏观的国家发展方向来看,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是越来越被重视的,国家想通过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来建立民族自信,而民乐,不仅仅是唢呐,是中国传统艺术中不可缺的的部分。我相信随着传统文化的普及,大家对唢呐的理解不再会仅仅停留在农村的红白喜事。

你们会听到:《丝绸之路》里古代丝路的声声驼铃,来自四面八方的朝圣之路;《印象国乐——大曲》的悠远绵长,书写国乐之厚重大气;《秦兵马俑 幻想曲》里的雄浑壮阔,关山万里雪;《西北组曲》中陕北汉子高歌着号子,挥打腰鼓;《九州同》里的风舞龙吟......这些曲子里,唢呐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可谓是点睛之笔,也是我这么多年在民乐团排练中觉得很好听的民乐合奏曲。

民乐和西洋乐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是不同的表现形式。作为中国人,我也觉得民乐是印刻在我基因里的音符,这样的音色和旋律总能引起我的共鸣。

所以,民乐不死,唢呐不灭。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