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农

说起卡农,曲调优美,名闻遐迩。像我这种音乐界的门外汉,时常为能够分辨出《D大调卡农》的音律而沾沾自喜,就好像自己苍白的音乐底蕴会因为能够识别卡农而被无限抬升。实际上,无知的我依然无知,对于卡农的错误理解让那些真正懂行的人反而更加的对我嗤之以鼻。

从学术上来说,卡农其实并不指某一首特定的曲子,它所呈现的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谱曲方式。太复杂的我就不举例了,妇孺皆知的《两只老虎》多少总听过吧?它也可以被称为卡农,也是卡农的经典表现形式之一。

关于卡农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可以用八个字来描述,那就是:固定低音,声部追逐。几段相同的旋律在时间上逐次展开,继而在具体的时间上相互配合产生全新的听觉效果。虽然奏响的是完全相同的旋律,却一点都不显得单调,反而有一种盘旋回转的愉悦感,给人以一种神圣的意境。

卡农的谱曲方式实质上是一种拨弄时空的构造游戏,它是巴洛克音乐中相当常见的题材。虽然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宣告了其在卡农家族中不可撼动的领袖地位,但若论巴洛克时代最伟大的作曲家却另有其人,他就是被称作“欧洲音乐之父”的巴赫。巴赫的一生谱写了相当多的卡农,其中有一首螃蟹卡农甚至可以写在莫比乌斯环上,也就是说,虽然这首曲子的两个声部完全相同,但是其中一个声部是需要倒着演奏的。

小步舞曲

小步舞曲的历史也比较久远,它起源于法国,原先是一种优雅的三拍子民间舞曲,由于跳舞时舞步跨得很小,所以被称为小步舞曲。1650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很喜欢跳小步舞,于是在宫廷里极力推广,由于它能描绘许多礼仪上的动态,速度中庸,风格典雅,没过多久就传遍了欧洲各国。

小步舞曲既有巴洛克时期古雅的风格,又有古典时期富有活力的气质。

在众多的古典小步舞曲里,最常听到的要数意大利作曲家博凯里尼的作品了,除了优雅之外,它还呈现出一种摇曳生姿、仪态万千的气质。作为《E大调弦乐五重奏》里的一个乐章,因为实在是太好听了,所以逐渐被人改编成多种乐器演奏的版本,其中尤以管弦乐队的合奏最为常见。

奥地利音乐天才莫扎特也热衷于编奏小步舞曲,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舞曲相互之间各有千秋,有的甚至有着云泥之别,但却都非常优雅动听,真不明白他那源源不绝的乐思到底是从何而来?

贝多芬是公认的伟大作曲家,在人们的印象中,他的创作都是那些诸如九大交响曲那样的大手笔,但他其实也创作过一些短篇的音乐小品,其中就包括十几首小步舞曲,而《G大调小步舞曲》是其中最通俗、流传最广的一首,最终成为外国通俗名曲。

交响曲

交响曲一词,源于希腊文的共响。在古希腊,它指音与声的和谐;在古罗马,则指器与乐的重奏。

现代的交响曲,是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它通过各种音乐形象的对比和发展来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人们的思想心理、感情体验,是一种规模庞大、音响丰富、色彩绚丽,富于戏剧性和表现力的大型管弦乐套曲 。

交响乐的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黄金时期,分别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和浪漫主义交响曲。前者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海顿由于在交响乐领域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更是被称为“交响乐之父”,他跟宫廷和皇室的关系都相当好,莫扎特和贝多芬也都是在他的提携下逐渐成长起来的,周围的人都亲切地称他为“海顿爸爸”。

在他创作的100多首交响曲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第94号交响曲——《惊愕交响曲》。当时许多贵妇人附庸风雅地去听海顿的交响曲,由于缺乏鉴赏能力,免不了在台下窃窃私语或浅浅入睡,感觉受到侮辱的海顿决心用手中的音乐来唤醒这群无知的贵妇,于是联合整个乐队出其不意地奏出了一个巨大的轰鸣声,吓得她们以为战争爆发或者地震来袭,当场四散,这也成就了惊愕交响曲的威名至今。除交响曲外,海顿对弦乐四重奏也有突出的贡献,因此也被冠以“弦乐四重奏之父”的头衔。

贝多芬,作为海顿的弟子,他的交响曲中浸渗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和战斗热情,怀有憎恨专治压迫、渴望自由平等的进步思想,这使他成为交响曲的革新者。为了在交响音乐中表现英雄气概和戏剧性,他还扩充乐器编制,使交响乐队变得更加充实完善。由于贝多芬的大胆革新,交响音乐在他手里,不仅达到高度成熟的境界,同时也为浪漫主义音乐奠定了基础。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九部交响乐。其中不乏一些家喻户晓的作品,如《英雄》、《命运》、《田园》、《欢乐颂》、《爱格蒙特》、《皇帝》、《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等等。他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音乐财富,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席勒的《欢乐颂》,因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而为人所知,这首创作于1819到1824年间的作品,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回首贝多芬的这部作品,不仅其创作过程耗时冗长,甚至连首演之路都是充满了坎坷。1824年5月7日,那是拨云见日的一天,一场盛况空前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首演音乐会在维也纳凯伦特纳托尔剧院内成功举行。

奏鸣曲

奏鸣曲(Sonata),是由一件独奏乐器演奏或由一件独奏乐器和钢琴合奏的器乐套曲。奏鸣曲的概念是在16世纪作为器乐演奏的作品而确立起来的,以与声乐演唱作品的康塔塔相区别。大约在18世纪中叶,奏鸣曲开始发生变化,随着古钢琴,特别是新式键盘乐器——钢琴的出现,键盘乐器在奏鸣曲种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最终原来处于主导地位的弦乐让位于键盘乐器,钢琴成为奏鸣曲的主角。

与交响曲一样,奏鸣曲同样分为两个重要阶段,古典主义时期的领军人物依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以著名的《土耳其进行曲》为例,它是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中的第三乐章,这首乐曲之所以成为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代表作,是由于其三个乐章都很成功,完成这首创作时,莫扎特才只有22岁。如果你熟悉土耳其音乐,你会感到这支曲子土耳其民族风味并不浓,那是因为在18世纪下半叶,一些欧洲作曲家对异国风味的音乐忽然发生了兴趣,莫扎特也跟风似地在他的这部钢琴奏鸣曲里纳入了这一段异国风味的曲调,并在曲子前面标上“土耳其风”这几个字,于是《土耳其进行曲》横空出世。

浪漫主义时期的核心人物则为舒伯特、肖邦、舒曼和李斯特。其中,舒伯特出生于奥地利,被称为“歌曲之王”,病逝时年仅31岁,可谓天妒英才。作为西洋乐曲体裁之一的《小夜曲》,是他一生中最后完成的独唱艺术歌曲之一,也是舒伯特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小夜曲一般都以爱情为题材,用于向心爱的人表达缠绵的情意。

还有一首雅俗共赏的作品,名叫《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它将匈牙利人民热情奔放,喜欢即兴发挥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作者出生的年代虽然属于浪漫主义时期,但其实也可以算是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他的作品被称作“掺杂着浪漫主义新酒的古典主义陈酒”。在德国音乐史中,人们常把他与巴赫和贝多芬相提并论,由于姓名的第一个字母都是B,因此三人被称为“3B”,此人的名字叫做勃拉姆斯。

圆舞曲

圆舞曲,也叫华尔兹,起源于奥地利和德国,18世纪后半叶用于社交舞会,19世纪开始流行于西欧各国,由于跳舞时需由两人成对旋转,因而被称为圆舞曲。每年新年伊始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最初实际上是叫做“施氏家族的圆舞曲音乐会”。

相对于贝多芬、舒伯特等维也纳作曲家的严肃主旋律,圆舞曲甚至可以被称为轻音乐。它的流行语推广要归功于约翰·施特劳斯,也就是小施特劳斯,正是在他的带领下,维也纳圆舞曲得以风靡全欧洲,《蓝色多瑙河》带给世人的震撼,也让他成为了圆舞曲之王。

关于蓝色多瑙河的创作,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次,约翰·施特劳斯回家时换下一件脏衬衣。他的妻子发现这件衬衣的衣袖上写满了五线谱。她知道这是丈夫灵感突现时记录下来的,便将这件衬衣暂时放在一边,不料却被洗衣妇好心拿走了。她坐着车子到处寻找和奔波,好不容易才从洗衣妇手中抢过那件脏衣,成功挽救了衣袖上的珍贵乐谱,这正是那首不朽名作——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诞生曲。

关于多瑙河的名曲数不胜数,另一首比较出名的叫做《多瑙河之波圆舞曲》,作者是来自罗马尼亚的伊凡诺维奇。此曲创作于1888年,并在1889年的巴黎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作曲奖。 1902年,此曲在日本被填以歌词,名为 《朦胧月中春之夜》,成为日本名歌并传唱至今。

歌剧

歌剧,西方的舞台表演艺术之一,它是以歌唱和音乐的方式来交流和表达情节的戏剧。源自古希腊,十七世纪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近代的那些音乐剧应该说就是歌剧的现代版本。

前面提到的音乐天才莫扎特在歌剧领域也是一位巨匠级的人物,他创作的《费加罗的婚礼》、《唐·乔望尼》和《女人皆如此》皆成为世人称颂的作品,《魔笛》更是德语歌剧的指标性作品。

19世纪中后叶被誉为歌剧的黄金时期,其中理查德·瓦格纳和朱塞佩·威尔第分别在德国和意大利各领风骚。

威尔第的少年时代身处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中,他以革命歌曲鼓舞人民起来斗争,因而获得了“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他的歌剧主要有《茶花女》、《奥赛罗》、《弄臣》、《阿依达》等。这些优秀作品的问世,使威尔第在歌剧界的成就和声望迅速超过唐尼采蒂和贝里尼,甚至连罗西尼都屈居其后,成为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

瓦格纳则是欧洲这些音乐家中最受争议的一个人,他在欧洲音乐家中的地位甚至可以与拿破仑相提并论,但他的为人庸俗不堪,且非常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他是贝多芬的超级粉丝,他的老婆是李斯特的第二个女儿,他的好友又是精神疯癫的尼采,如此错综复杂的朋友圈让人不禁产生无尽的遐想。贝多芬在交响曲领域的登峰造极使得瓦格纳不得不转投歌剧进行探索,在他的理念中,歌剧的核心只应该是戏剧本身,音乐和舞台都应为它服务才对,这完全颠覆了同时代其他歌剧创作者的主流思想。《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成功,可以说在当时的歌剧界投下了一颗不大不小的原子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