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人创作数量是减少而不是不创作,因为新的要先流行然后到成为经典是需要时间沉淀。音乐发展的问题,现在来写小编制的奏鸣曲谐谑曲各种体裁的套集也不实际,听众太少了,所以也不会有人像贝大爷一样写32套钢琴奏鸣曲,像海顿那样100多套交响曲。如果从个人作品集中度来说整体是比维也纳古典时期少,我们当代的作曲家比如贺绿丁储望华王建中等作曲家的作品数量确实远不如莫扎特肖邦李斯特等。换个时代这样举例,把肖斯塔科维奇的例子来看就3很明显的知道他所处的时期是不一样,前半辈子做交响曲,后半辈子做电影bgm就是市场需求的原因,毕竟他已经算大古典周期里高产的作曲家了,但是比起莫扎特多活了一倍的寿命却少了不少作品。

第二,应用方向的转变不再是集中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现在作曲家的曲子应用很多的在ost,bgm上,毕竟资金方向在电影影视等产业,市场需求不再是需要大量的交响乐奏鸣曲集来堆砌,所以能成为你弹奏练习的曲目方向就散了。单方面算,我国一年有1000部以上的电影产量,也就是1000多部ost音乐,这个创作量也是很惊人的,从数量上比年产量高质量音乐并不少。

另外一个方面是现在分流出来的指挥家和演奏家对比以前的那个时代算是整体精进了。鲁宾斯坦,霍洛维茨都是绝对的flag,伯恩斯坦,卡拉扬都绝对是流量。比较现实一点的回答就是表演比创作更能获得名望和资源。

加一点莫扎特那个时期都是有贵族皇室提供资金市场的,创作环境相对单纯些。看看瓦格纳,普契尼他们多富有,但是钢琴独奏曲少之又少,因为他们那个时代追捧歌剧去了。

追帕格尼尼的时代,小提琴曲多产;

追李斯特的时代,钢琴曲多产;

追猫王的时候,爵士摇滚多产;

后来就是世界音乐甲壳虫,杰克逊,MC等各类型的流行音乐。

现在确实是都做流行音乐追求短平快的方式更为人们接受。反之再去做古典的贝多芬式的钢琴奏鸣曲并让它脍炙人口真是难难难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