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知乎用户邀~

历来文学批评家虽然大多主张“文无定法”,强调文章要有个性,应该不拘一格,避免千人一腔的程式化倾向,但并没有否定好文章存在着共性的东西。因此,也有人说:“文有大法,无定法。”这个“大法”,就是指写好文章的一般规律,个人认为,好的文笔就是这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那么,什么样的文笔可以称得上“好”呢?

众所周知,文字是记录思想、交流思想或承载语言的图像或符号。文字的产生先后经过了结绳记事、刻契记事、描摹图画、象征表意等阶段,进入象征阶段,可以说是文字传播的真正开始。但文字因其抽象性,单从文字本身而言,能传播的信息极其有限,而好的文笔,正是一种通过运用文字既将作者想表达的东西准确地表达出来,又给予读者一定的想象/思考空间的“大法”。个人认为,好的文笔写出来的文字,主要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表达明确

任何文章要写好,无论文体、题材、风格等,都需要明确地表达“你”想要表达的思想、态度、描绘、叙述等,即“你”要明确“你”的文章是写给谁看的、如何达到“你”的目的。

例如苏洵的《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第一段就直接亮明观点,中间两段论述,最后两段道古说今。苏洵的这片政论文不到700字,叙述事例简明扼要,议论极其深刻,可谓是一针见血。

又如王勃的《滕王阁序》:

……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

唐高宗时,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并于上元二年(675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南下探亲,路过这里,也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王勃由洪州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自己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王勃为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描绘景色时遣词用句十分典雅而又不失自然,尤其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可以称得上是千古名句,滕王阁也因此文而位居“江南三大名楼”之列。

义勇军进行曲曲谱_义勇进行曲军曲谱曲_义勇军谱曲是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详略得当

好的文章,在该详实之处不吝惜笔墨,在该简洁之处又惜字如金,阅读详略得当的文字,读者的思维也随着作者的文笔有张有弛、有开有合。

例如沈从文的《边城》:

……

两人吃饭时,祖父为翠翠说到一些有趣味的故事。因此提到了死去了的翠翠的母亲。两人在豆油灯下把饭吃过后,老船夫因为工作疲倦,喝了半碗白酒,因此饭后兴致极好,又同翠翠到门外高崖上月光下去说故事。说了些那个可怜母亲的乖巧处,同时且说到那可怜母亲性格强硬处,使翠翠听来神往倾心。

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间或吁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移得远一点,才吁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东西挪开。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祖父夜来兴致很好,为翠翠把故事说下去,就提到了本城人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如何驰名于川黔边地。翠翠的父亲,便是唱歌的第一手,能用各种比喻解释爱与憎的结子,这些事也说到了。翠翠母亲如何爱唱歌,且如何同父亲在未认识以前在白日里对歌,一个在半山上竹篁里砍竹子,一个在溪面渡船上拉船,这些事也说到了。

翠翠问:"后来怎么样?"

祖父说:"后来的事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

沈从文在描绘湘西风貌时十分细致,但在借“祖父”之口讲述故事时又点到即止。“后来的事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这句话质朴无华,但背后蕴藏的信息量足以使读者浮想联翩:究竟是在什么样的山水中,什么样的男女,唱着什么样的歌,才“造就”出这样的一个翠翠啊!

义勇军谱曲是谁_义勇进行曲军曲谱曲_义勇军进行曲曲谱

电影《边城》(1984年出品)海报

又如莫言的《檀香刑》:

……

赵甲往前跨一步,与钱雄飞站成对面,徒弟把精钢锻造的凌迟专用小刀递到他的手里,他低沉地呜噜一声:

“兄弟,得罪了!”

钱雄飞竭力做出视死如归的潇洒模样,但灰白的嘴唇颤抖不止。钱的掩饰不住的恐惧,恢复了赵甲的职业荣耀。他的心在一瞬间又硬如铁石,静如止水了。面对着的活生生的人不见了,执刑柱上只剩下一堆按照老天爷的模具堆积起来的血肉筋骨。他猛拍了钱雄飞的心窝一掌,打得钱双眼翻白。就在这响亮的打击声尚未消失时,他的右手,操着刀子,灵巧地一转,就把一块铜钱般大小的肉,从钱的右胸脯上旋了下来。这一刀恰好旋掉了钱的乳粒,留下的伤口酷似盲人的眼窝。

赵甲按照他们行当里不成文的规矩,用刀尖扎住那片肉,高高地举起来,向背后的袁大人和众军官展示。然后又展示给操场上的五千士兵。他的徒弟在一旁高声报数:

“第一刀!”

他感到那片肉在刀尖上颤抖不止,他听到身后的军官们发出紧张地喘息,听到离他很近的袁大人发出不自然的轻咳,不用回头他就知道众军官的脸已经改变了颜色。他还知道,他们的心、包括袁世凯袁大人的心,都跳动得很不均匀,想到此他的心中就充满了幸灾乐祸的快感。近年来,落在了刑部刽子手里的大人们实在是太多了,他见惯了这些得势时耀武扬威的大人们在刑场上的窝囊样子,像钱雄飞这样的能把内心深处对酷刑的恐惧掩饰得基本上难以党察的好汉子,实在是百个里也难挑出一个。于是他感到,起码是在这一刻,自已是至高无上的,我不是我,我是皇上皇太后的代表,我是大清朝的法律之手!

他将手腕一抖,小刀子银光闪烁,那片扎在刀尖上的肉,便如一粒弹丸,嗖地飞起,飞到很高处,然后下落,如一粒沉重的鸟屎,啪唧一声,落在了一个黑脸士兵的头上。那士兵怪叫一声,脑袋上仿佛落上了一块砖头,身体摇晃不止。

按照行里的说法,这第一片肉是谢天。

一线鲜红的血,从钱胸脯上挖出的凹处,串珠般地跳出来。部分血珠溅落在地,部分血珠沿着刀口的边缘下流,濡红了肌肉发达的钱胸。

……

莫言详细地描述了凌迟的过程和施刑者、受刑者、观刑者的反应,令读者直观地感受到凌迟的血腥与恐怖。

(三)符合设定

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好的文章,不仅文章本身要符合场景(或者说背景)设定,文章里的语言也要符合文章里的相关设定。

例如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前进、进!

1935年,日本正大肆加紧侵华的步伐,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危局,《义勇军进行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歌词简单直白、振聋发聩,在当时鼓舞了万千国人奋起抗击、抵御外辱。而在和平年代,这首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歌曲亦能让有志之士听后血脉贲张,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

义勇军进行曲曲谱_义勇军谱曲是谁_义勇进行曲军曲谱曲

《义勇军进行曲》歌谱

又如鲁迅的《孔乙己》:

……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鲁迅借用一位酒店伙计的视角讲述了孔乙己的故事,在行文风格上十分符合讲述者的人设:讲述者文化水平不高,且对孔乙己颇为鄙夷。因此该文在遣词用句上相当平实,且带有些许戏谑的味道。

要想锻炼出好的文笔,个人认为脱离不出“多看多练”的范畴。当然,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本人的其他几个知乎回答: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