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欣赏本就是一件私人的事情,朋友都说我欣赏水平高雅,听些他们听不懂的曲子,其实我很俗的···各种喜欢听慕容晓晓的《斗地主》和《五环之歌》之类的啊有木有!!音乐本没有重大的高下之分,喜欢就是喜欢,没必要在意别人的看法,不要给我写的曲子带上晕轮效应了,自己喜欢才是硬道理。

好啦,我要开始吐槽啦,致我悲催的学琴历史

传统篇

古筝分为九个流派,其中六个流派是我们熟悉的,分别是秦筝陕西派,河南筝派,山东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浙江筝派六个流派。六个流派各有特征,风格鲜明,我会选择各个流派的代表曲目和一些经典的传统曲目做推荐。

古筝最重要的美学特征在于“以韵补声”,这也是民族乐器区别于其他乐器的重要特征。左手做的韵虽然很细微,有时甚至更本听不到余韵,但却带来不可形容的美学体验。说白一点就是“古筝的感觉”。这也就是电子音乐版的《渔舟唱晚》和古筝版本听起来相去甚远的原因。

渔舟是非常有古筝韵味的曲目,它淡雅从容,暗合中国人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艺术最擅长借景抒情,情与景交融互渗,挖掘出境中最深的情。最晶莹的景、最深入的情,营造了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如绘画中“以大自然生动的山川草木表象胸襟里蓬勃的灵感气韵”。文学中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在写景之末 点化出一片“哀辈寂寞、宇宙荒寒”的诗境,表现在音乐上,即思绪不再音响之中,而在音响之外。弦外之音,弹动心灵。

它没有太多高深玄奥的寓意,只有一片夕阳下的美景。也许正是如此,它才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欣赏是一件需要经历的事情,初学古筝的时候听蕉窗死活听不进去,这种又慢又长又无聊的曲子居然可以存在在这个世界上?

直到后来我离乡求学,经历了人情冷暖,世事凉薄。终于在有天忙的昏天暗地,心情阴暗的雨里撑着伞等人时候,听着雨打在伞上的声音时,我突然就想起了李清照的《添字丑奴儿》: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我理解了为何古人看到芭蕉展不开的蕉芯感到如此惆怅,为何雨夜芭蕉总是有愁绪萦绕不散。

此时我翻开了记忆中曾经听过的《蕉窗夜雨》,古筝浅淡的琴声不再是拖沓,是那样愁肠百结,动人心魄,连绵的音流也确实娓娓展开了一副旅人窗边夜听雨打蕉叶的图画。抚慰着我的那颗玻璃心。

潮州筝是非常有特点的音乐,虽然他形成的时间并不久远,但却有非常完备而又特点的表现手法。最著名的潮州筝莫过于《寒鸦戏水》了,不过相比起鸟,我还是比较喜欢花。所以推荐这首粉红莲(真的不是因为他的等级比较高)。

《粉红莲》有非常多的版本,最初它只是戏曲音乐,只有重六调一调。但是由于潮州音乐的老先生们有一个神奇的技能,他们普遍能把一首曲子或是加花或是浓缩创造出不同的曲目。常见的就是“头板”“二板”“拷打”“三板”,说开了去有点长,大约分别相当于4/4拍,2/4拍,后起的2/4拍,1/4拍这样。其中以郭鹰,杨秀明,林毛根,苏文贤最为有名。这里我们就介绍一下包含调式最多的杨秀明的《诸宫调·粉红莲》

说他调式包含的多是因为这首《粉红莲》基本囊括了所有潮州的调式,它的顺序是:‘引子——活五——轻三重六——轻三——重六——活五——重六(高八度)“基本上所有调式都包含了。而且这首曲子也真的很难,每个调式都有各自的说道,比如轻六重六对于7和4的处理就完全不同,轻六调的7,4要求处理的时候不稳定,应为轻六比较活泼。而重六调则要求7,4相对准确。然而这个准确还不是钢琴那种准确,重六调的7要求比标准7的音高稍微低一点点,4要求比#4稍微低一点点。更不要说更难的活五调了。还有各个板的处理要求巴拉巴拉,而且他的拷版真的好快,还要演奏三遍,一次比一次快,想当初学的也是崩溃了o(>﹏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