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定仙(1912—2000),湖北汉口人。20世纪我国钢琴音乐创作史中的领军人物之一,是我国第一批专业音乐教育培育下的传承者之一。他为我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探索与发展开拓道路。他的创作直接影响着中国年轻作曲家的创作方向,是整个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史中的功勋人物。早年江定仙师从黄自先生学习理论作曲,深受其影响,并与贺绿汀、陈田鹤、刘雪庵并称为黄自的“四大弟子”。作为黄自先生的继承人之一,他的教育理念使自己为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事业创作一生,成为在音乐教学岗位上时间最长、学生最多、影响最大的作曲家。新中国成立后,江定仙作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创始人、奠基人,对我国专业音乐的新发展有杰出贡献。江先生一生除担任繁重的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之外,还创作了许多广泛流传的音乐作品,其中包括艺术歌曲、合唱曲、钢琴曲、乐队作品等多种体裁形式。代表作品有:艺术歌曲《恋歌》、《静境》、《岁月悠悠》,合唱曲《为了祖国的缘故》、《呦呦鹿鸣》,钢琴曲《摇篮曲》、《变奏曲》(江西民歌主题)、《舞曲》(新疆民歌主题)、《g小调组曲》,乐队作品《烟波江上》、《沧桑》,及电影音乐《早春二月》、《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等。他的作品无论大小,都体现了一位音乐学者的风范,创作功力深厚,艺术修养宽识。

他努力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语言有机结合,或慷慨激昂,或委婉绵长,或清逸淡雅,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艺术的感悟。纵观他一生的音乐创作活动,钢琴创作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钢琴不仅成为他音乐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音乐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钢琴作品,在不同的时期,先后对中国民族风格钢琴曲发展起到循序渐进的作用。这不仅适应了当时迫切需要一定数量的中国钢琴教材的历史要求,同时也丰富了钢琴演出的中国曲目,并对多声音乐技法民族风格的追求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无论是音乐取材还是曲式、调式、和声、复调等技法的运用,他都非常重视创作中的民族风格问题,挑选最具民族特色的原创民歌曲调改编钢琴曲,在和声编配上既做到了音响的丰满,又不失五声调式的音调感。他坚持民族的审美原则,使作品始终保持言简意赅、质朴明白、深入浅出而意趣深长的艺术风格。由于战乱和动乱的原因,江定仙先生的钢琴作品没有能够全部保存下来,目前所见主要作品(包括四手联弹)共有22首。除前面提到的《摇篮曲》、《变奏曲》(江西民歌主题)、《舞曲》(新疆民歌主题)、《g小调组曲》之外,还有部分为教学需要而创作的钢琴小曲,如《抒情曲》、《琴房与街头》、《赶场》、《西洋风舞蹈曲》、《Sonatina》等;根据民间歌曲改编而创作的钢琴曲,如:《蒙族舞曲》、《无锡民歌》等,为电影音乐编配的钢琴曲《徘徊曲》、《阿福歌》,以及江先生晚年创作的《g小调组曲》和为青少年所写的钢琴组曲《甘肃行》等,均受到广泛赞誉。

这其中,多数作品被收入江定仙先生晚年整理、学生徐淑民出资、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刊印的《江定仙作品集》(1992年出版)中,只有《徘徊曲》因乐谱丢失,未得刊印。后来其学生、作曲家鲍元恺先生为老师记谱整理,最终将此曲收录在2011年由江桥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江定仙钢琴曲选》中。就目前搜索资料看来,针对江定仙钢琴作品的研究屈指可数,这是否是历史对他音乐创作生涯的一种缺失和遗漏?又或者是对他钢琴创作领域的忽视?本文将试图通过分析由江桥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江定仙钢琴曲选》中的所有作品,来总结他钢琴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探究其创作理念及社会成因,观照和审视20世纪以来钢琴音乐在中国的民族化发展历程,同时,肯定江定仙在中国钢琴音乐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并最终客观的评价他的历史地位及其深远影响。全文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共三个章节,第一章是对江定仙及其钢琴创作概况的回顾。第二章针对《江定仙钢琴曲选》中的所有钢琴曲目,从旋律的民族化发展、和声语言、复调手法、曲式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并得出有关江定仙创作方面的简短结论。第三章是在以上分析、梳理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江定仙的创作理念。结论部分,充分肯定了江定仙在20世纪中国音乐文化事业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认为江定仙是中国专业音乐事业建设的突出代表;他的创作理念滋养了中国高等音乐教育事业的壮大;他的钢琴艺术是中国近代音乐事业中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指出了江定仙钢琴音乐创作的局限性,并阐述了笔者对早期钢琴音乐发展的几点看法。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