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邻,“乐”在身边!音乐信息共享&交流平台

编辑 / Cycas & Luna

校对 / Luna

月亮代表我的心笛谱_千百度笛谱_月光笛谱

奏鸣曲(Sonata)一词起源于拉丁语中的“声音”(sonare),于16世纪末被确立用于指代没有特别标题或体裁且不含人声的器乐作品,并与声乐套曲——也就是人们口中的“康塔塔”——区分开来。18世纪中叶,奏鸣曲的意义已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改变,从简单的“器乐作品”的指代发展为独具特色的作品体裁。其中,J. S. 巴赫的儿子C. P. E. 巴赫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他创作了超过200首奏鸣曲,并确立了奏鸣曲式的基本概念。

在无数作曲家的推波助澜下,奏鸣曲获得了井喷式的爆发,成为西方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体裁之一。受到老师约瑟夫·海顿的影响,贝多芬开始了对奏鸣曲的创作。1795年,他完成了自己第一套经出版发行的成熟的奏鸣曲作品——在此之前,11岁的贝多芬已经在波恩完成了三首选帝侯奏鸣曲(Kurfürstensonaten)。在之后的7年时间内,贝多芬完成了32首奏鸣曲的创作。即使贝多芬本人并无此意,后世却将这些奏鸣曲视为足以体现其创作观的一个整体。他们认为,贝多芬的奏鸣曲书写了他的人生,和他各时期的心境与经历。

而第14号奏鸣曲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首奏鸣曲的标题为“奏鸣曲,具备幻想风格的(Sonata, quasi una fantasia)”,现在流行的标题“月光”其实并非原作者之意,而是在贝多芬去世5年之后,德国诗人及乐评家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Ludwig Rellstab)的手笔——他将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比作照耀在卢塞恩湖(瑞士中部的一个优美湖泊)的月光。这一评论一经发表便获得了共识,很快,便有出版商将“月光奏鸣曲(Mondscheinsonate)”印在了乐谱的标题部分。到19世纪后期,这一名字已广为人知,却少有人记得这并非是贝多芬的本意。

月亮代表我的心笛谱_千百度笛谱_月光笛谱

(首次出版的奏鸣曲扉页)

“月光”奏鸣曲更加独特的,也是许多人将其视为贝多芬承上启下——承接维也纳古典,启迪浪漫派——的部分在于它独特的曲式安排和浪漫元素。这首奏鸣曲并未遵循古典时期传统的“快-慢-快”的乐章安排,而是出人意料地将快速热烈的音乐元素推迟到第三乐章。德国评论家保罗·贝克尔(Paul Bekker)在他的分析中指出:“奏鸣曲开场的快板乐章从一开始就赋予了作品明确的特征……后续乐章虽然可以补充,但并不能做任何改变。贝多芬在第一乐章中反抗了这种决定性的品质。他想要的是一个前奏,一个介绍,而不是一个命题。”

月亮代表我的心笛谱_月光笛谱_千百度笛谱

(奏鸣曲手稿)

这首迷人的奏鸣曲的影响力毋庸置疑,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弗雷德里克·肖邦在听到了这首奏鸣曲后灵感大发,写下了《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这首向贝多芬致敬的作品体现了奏鸣曲的三个乐章、和声及和弦结构的关键联系,甚至共享了一些段落。德国作曲家恩斯特·奥斯特(Ernst Oster)对此写道:“借助于幻想即兴曲,我们至少可以认识到升c小调奏鸣曲的哪些特点在肖邦心中引起了轰动。我们实际上可以将肖邦视为我们的老师,因为他指着尾声说:‘看这里,这太棒了。注意这个例子!’... 这部幻想即兴曲也许是唯一一个由天才本人向我们揭示的例子——虽然只是通过他自己的作品——他向我们阐述了他在另一位天才的作品中实际听到的东西。”

若您对古典音乐感兴趣,想了解更多古典音乐作品、作曲家及他们背后的故事,您也可以关注我们。我们每周为您推荐一首臻选曲目,并附以曲目赏析。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