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乐和民乐都听的人,我想说二者无高下之分,但确有前后之别。

虽然至少从周朝开始,音乐就成为古人身份等级的体现,但很不幸经过千年离乱,这类宫廷雅乐基本已经亡佚殆尽。流传至今的基本就是文人士大夫间传承的如梅花三弄、广陵散、平沙落雁等琴曲,以及市井乡野中传唱的如茉莉花、紫竹调、彩云追月等民歌。以现代音乐视角来看,如果不加以重新编配,这些作品其实只适合独奏或小型室内乐演奏,甚至有些乐器决定了其演奏的音乐几乎不可能大规模编配,比如其中广陵散我至今都没见到有乐团演奏的(可能不准确,欢迎指正),否则其境将尽失,味不复存。

现在各民族乐团基本都是参照西方交响乐团规制组建的,比如为了填补民乐低音乐器的空缺直接搬来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适应这种交响配置的大型民乐作品也就是近几十年才起步。而西方交响乐已经通过几百年发展积累下巨量的作品、辈出的名家、成熟的体系、多元的风格。可以说与之相比,大型交响民乐(或者叫民族管弦乐)还是个咿呀学语的孩子。当然,这个孩子有着似乎与外表年龄不相配的老灵魂。

民乐独奏曲目自然也在发展,这里不做讨论。但就大型交响民乐作品而言,除了吃老本的传统民乐改编作品,现当代创作的优秀作品少之又少,我觉得不是乐手的水平不够,我们并不缺少高水平的独奏演奏家,而是对民族乐器交响化调校(如为了适应乐团作品,不少传统乐器如唢呐、各类胡琴等在音色、音域等方面需要做适应性改造,否则无法协和共鸣)、民乐作品交响化编配(对于改编类的就是如何在原有简单旋律的基础上扩充改编成三四个乐章的大型器乐作品,做到合而不乱,繁而有序,而对于新作品恐怕就还要考虑好下一个问题)、民族特色交响化表达(怎么样在音色协和、编配流畅、结构完整的基础上还能做到民族韵味的多元化、现代化表达,即在秉承本色的同时还要推陈出新,我觉得这是最难的)等环节探索不到位,特别是恐怕目前第一个问题都没有完全解决。既然选择了用交响的方式拓宽民乐发展道路,期间的磨合探索一定少不了,这些领域民乐还任重道远啊!

西乐与民乐二者在我心里不分伯仲,但也不可否认现代民乐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真心希望我们的民乐发展越来越好!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