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丝剥茧 。

芭乐音乐这个东西,以前我在回答里面有详细讲过来历,加上题主看样子对芭乐的内容应该也很了解,所以也就不再赘述了。

只从题材上来说的话,芭乐算是一种长于叙事和抒情的题材,并且进入华语乐坛后和情歌结合起来,形成了“芭乐情歌”。

可以说,如果说r&b算是华语乐坛大部分流行音乐的基石,那么芭乐就是基石之上的血肉和骨骼。

而从类型上来说,芭乐的融合性非常好,这也是为什么芭乐一直在华语乐坛经久不衰的原因。

像周杰伦和林俊杰的很多歌,都可以归类为芭乐。所谓的“慢歌”,就是指这种芭乐情歌。

当然,慢歌也会被诟病没有新意。

毕竟好听的和弦就那么多,反反复复也折腾不出来新花样。稍微复杂一点的和弦,就容易让听众欣赏不了,陷入曲高和寡的困境。

加上听众只爱听悦耳的东西,因此芭乐失去了创新的动力,沦为了“口水歌”的代名词。

好像一提起芭乐,就是口水歌一样。

不过更确切的来说,芭乐这个题材大概要从传唱度上分析。传唱度越高的,也就容易越烂大街,越容易芭乐化。为了传唱度而牺牲掉歌曲的艺术性,此类状况是真的屡见不鲜了。

还有,近些年来,某些披着民谣皮的芭乐流行也是造成听众审美单一的罪魁祸首。一把木吉他,配几个C大调的简单和弦,刻意装低沉的忧伤旋律,押韵到不知所谓的歌词,听起来还像是没有编曲完成的半成品。这样的劣质歌曲投向市场,反而能够获得不少人的好评。

除了吉他诗朗诵的民谣歌曲,情歌更是芭乐的重头戏。无数歌手都在这个阵地上,想方设法,写尽了人世间的情情爱爱,悲欢离合。

情歌几乎必然有钢琴,吉他,架子鼓。正常套路是:前面铺垫深沉的前奏,歌手富有磁性的嗓音(在录音室里,谁录都能捕捉到这种微小的“磁性”好吧)缓缓响起,前面先是分解和弦,钢琴很轻,第二段钢琴声突然加重,鼓进来了,在过渡段时吉他也悄悄进来了,副歌稍微转一下调(因为可能是歌手音域在那里,原调唱一定会破音),一首芭乐情歌就这么完成了。

请注意,第一,歌词很重要,千万不能写得太高深了,越直白越好。你不要高估听众们的智商,有些词语他们可能理解不了。

第二,必须要押韵,没有逻辑也没关系。像什么“别相遇别偶遇别治愈”,这种完全看不懂逻辑的歌词最好了。

第三,声音要尽量低沉,负责烘托的和声不要有,效果只要能让人听睡了就好。唱功不用练,反正听众也听不出来唱功。

第四,重点来了,你需要有一个B站的百万修音师。还要有一个尽心尽力的编曲老师。要造成“我编曲已经很努力在拯救这首歌但是并没有什么起色”的感觉。

第五,脑残粉的支持事关重大。他们会为你打榜,然后让你的歌登上榜单第一。当你的歌能够让很多人反思自己的审美是不是出了问题的时候,你就成功了。

好的,以上是芭乐情歌的经典制作步骤。

我们再来看看芭乐的升级版。

芭乐还可以再升级一下,比如升级成为古风中国风什么的。

这种“伪古风”本质上还是芭乐,只不过用的是民乐编曲而已。

比如之前翻红的《醉赤壁》,这歌我小学时候就在听了,没想到又因为歌词再次翻红了。

当然,从完成度的角度考虑,这样的芭乐已经很成熟了,且民乐编曲比单纯的钢琴吉他架子鼓……音色上面还是要丰富一些的。

但说实话,虽然音色是不一样了,可本质还是没变的。

区别只在于,钢琴变成了古筝,吉他变成了琵琶。

以小提琴为中心的西方管弦乐变成了以二胡为中心的东方管弦乐。

再有,歌词还是一股浓浓的芭乐味,就算是换了古代背景,还是一样的现代。

“确认过眼神,我遇上对的人”……和后面那一句“我挥剑转身,而鲜血如红唇”完全不搭好不好。

这画风的跳跃太大了,我无法接受。

最后,现在的音乐电子化越来越厉害了,电音古风也在不断兴起中。

芭乐如今连电音也能结合到一起了。

像《红昭愿》此类的古风作品,就是典型的电音芭乐。

尽管我一直没太懂歌词的逻辑,什么“难免疏漏儿时檐下莫测变化”……

那句“隔却山海,转身从容煎茶”倒是挺有灵气的。

和《南山南》里面那句“如果所有土地连在一起,走上一生只为拥抱你”一样惊艳。

不过这种作品很多都是乱写的,歌词的逻辑早就不管了,为了填词而填词真的是一大弊端了。

以上。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