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墟曾这样描写过朋友阿炳在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鹅毛大雪在半空中飘飘落落,寒冷而刺骨的北风迎面吹来,街上的行人稀疏而步履匆匆。

丝丝缕缕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远远望去可见一位的白发苍苍老媪用竹竿牵着一位拉琴的瞎子缓缓走来,那便是阿炳夫妇。阿炳肩上架着一把胡琴,背上背着一把琵琶。咿咿呜呜地拉着,悦耳的琴声在白雪中时断时续,犹如悲天悯人婴儿的哭啼声。

《二泉映月》是一首享誉全球的民间私人乐器创作的瑰宝。每每听起阿炳弹奏的《二泉映月》,内心都会有所感触。日本的指挥家小泽征尔曾评价:“二泉映月这种音乐只配得上跪着听。”

《二泉映月》由阿炳所创作,他是无锡街头的一名艺人。而阿炳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卖唱的,怎能谱写出如此动听的曲子呢?

二胡谱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_二胡谱父亲的老烟斗_二胡谱父亲

阿炳

阿炳原名华彦钧,出生于江苏无锡。聊起阿炳的身世并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可以说他的出生是个意外。父亲华清和是无锡雷尊殿的一名道长,他精通各类乐器,特别是二胡和琵琶,教内的来者都称他为“铁手琵琶”。本不允许娶妻生子的华清和在道观爱上了做杂工的寡妇吴氏,后生下阿炳。

吴氏生下阿炳后,被带回前夫秦氏家,每天生活在他人的唾弃和歧视中,在阿炳三岁那年,吴氏因受不了这被人鄙视的生活抑郁而死。母亲离世后,工作繁忙的父亲将年幼的阿炳寄养在乡下一位婶娘家中。

1901年,父亲隐瞒身份以师徒相称将阿炳带回雷尊殿当小道士。那年他八岁,在私塾读了三年书,后受“师父”的影响,开始学习各类乐器。他很有音乐天赋,十八岁的时候已是当地有名的天才演奏师。因长得仪表堂堂,还有一副好嗓音,人们称他为“小天师”。

1918年,父亲到奄奄一息之时才告诉阿炳的身世。父亲去世后,阿炳继父亲的职位,成了雷尊殿的当家道士,经常外出接各种法事。那时候的阿炳可谓名利双全,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二胡谱父亲的老烟斗_二胡谱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_二胡谱父亲

雷尊殿

俗话说:男人有钱就变坏。阿炳的人生正好可以诠释这一点。也许是受到身世真相的打击,也许是受到身边猪朋狗友的引惑,阿炳逐渐放纵自己。

不慎吸食鸦片,寄身青楼,人生一步步陷落。34岁那年,阿炳染上梅毒,不久后双眼失明,无力外出参加法事活动。穷困潦倒的阿炳只好流落街头,逐以卖艺为生。

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总不会是一帆风顺,这句话用在阿炳身上似乎特别合适。庆幸的是,阿炳没有因自身经历而自甘堕落,由于他音乐技术高超,所以听他唱曲的人越来越多,虽然收入不多,但养活自己还是绰绰有余的。

一个男人的成功,离不开背后那默默支持他的女人。1929年,在族人的介绍下,阿炳和江阴农村一名寡妇结了婚,两人相依为命,从那以后,寡妇便成了阿炳的双眼。

二胡谱父亲_二胡谱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_二胡谱父亲的老烟斗

作曲的阿炳

1933年,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曾为日本人演出,有人说他为主动上门给日本人演奏就是为了谄媚日本人,赚更多费用。其实并非同大家说的那样。

就当时的社会,阿炳身为一个下级人士他没办法反抗,而且他也需要生活。不久后便携妻子一同奔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当了几年琴师。在这期间,阿炳写了一首气势宏伟,情感充沛的二胡独奏曲《听松》以此曲来倾诉自己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情怀。

民国28年,阿炳夫妇回到无锡城,东山再起,阿炳在卖艺为生期间不忘搜集各类新闻素材回家构思创作,不久后阿炳编写了《二泉映月》这一名曲。

每当天色已黑,繁星高高挂起之时,阿炳便会坐着门口石篱上弹奏这是凄婉而动人的乐曲,走在大街上的人儿都会放慢脚步,细细聆听。直到1947年,阿炳的肺病发作,常时卧床吐血,便未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乐器为生。艰难的日子,度日如度年。

那把家传的红木二胡琴是阿炳在卖艺时用得最多的乐器,那首寄托了自己一生命运,犹如明月般的《二泉映月》也是他经常弹奏的曲子。在阿炳看来,这一曲和自己的眼珠一样珍贵。他将自身的遭遇和音乐的遭遇,生活的痛苦和音乐的痛苦融为一体,不断的在乐谱和节奏上加以润色。

这首曲子一开始并没有标题,阿炳曾把它称作“自来腔”,邻居们则把它叫做《依心曲》。直到1950年夏天,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和曹安来到无锡收集民间音乐,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惠山清泉才为此曲提名《二泉映月》,那也是阿炳常驻唱的地方。

二胡谱父亲的老烟斗_二胡谱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_二胡谱父亲

阿炳演奏

1950年秋,身犯重病的阿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登台演奏《二泉映月》,博得了台下听众们的阵阵掌声。同年12月,饱经风霜的阿炳病故,终年57岁。

《二泉映月》这个看似抒写优美景色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内容上是互相冲突的。音乐描写了惠山泉映月的风景,其实是阿炳将自己的痛苦身世和精神寄托于音乐和无锡的大自然中。后人说阿炳演奏的版本一点也不悲,平淡无味,和水一样,其实只有感同身受的人才懂得这才是最深刻的悲。

人穷三不穷:志不穷;嘴不穷;名不穷。阿炳虽沦为街头卖艺者,只靠卖唱维持生活,从不对人低头乞讨,求得他人可怜。

二胡谱父亲_二胡谱父亲的老烟斗_二胡谱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阿炳华彦钧的墓

听者随意给取报酬,他从不计较多少,哪怕听完拍拍屁股走人,他也照样不问不怒,泰然处之,他的骨子里依然保持着“大师”的清高。这样的阿炳使他在卖艺的道路上越走越有成就感。伯乐生则音乐生,伯乐死则音乐死。

阿炳音乐的成功,离不开他个人成长经历,也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每一次的即兴演奏,都来源于阿炳几十年演奏传统音乐的积累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