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对李斯特钢琴曲《爱之梦》第三首的分析对李斯特钢琴曲《爱之梦》第三首的分析 2O11一O3文艺生活LITERATURELIFE声乐舞蹈 对李斯特钢琴曲《爱之梦》第三首的分析 刘宁宁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李斯特的钢琴曲《爱之梦》之三是他的改编曲之一。本文试图对乐曲的曲式,主题,旋律,调性,和声进 行分析,以此进一步对乐曲的形象是如何体现的,乐曲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作出窥探。 关键词:《爱之梦》;主题;旋律;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083—01 弗朗茨?李斯特(FerenzLiszt,1811—1886)是19世纪匈 牙利杰出的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评论家及教育家,享有 "钢琴之王"和"钢琴上的帕格尼尼"美誉之称。"他常常从文学 题材或绘画中汲取灵感,但他并不着意讲一个故事或描述一 个场景;他更力求于表达自己被一幅特定的绘画或诗歌所唤 起的心境;或者他也试图用音乐语言来阐述一些他所关心的 心理和哲学问题。"?他的创作领域涉猎广泛,尤以交响诗,标 题交响曲和钢琴音乐方面贡献突出。在钢琴音乐方面,他不仅 创有诸多的原创作品,另外他也擅长将他人和自己的作品进 行改编,"他无论在创作上和演奏上,都不断地追求钢琴艺术 表现方法上的革新,并且尽量的发挥和丰富钢琴这个乐器的 表现性能。

"? 1850年,李斯特把自己的三首歌曲改编为三首夜曲,这 三首夜曲中尤为脍炙人口,引人人胜的是《爱之梦》之三。这首 钢琴改编曲是李斯特对原歌曲的理解与再阐释,他将原歌曲 伤感,忧郁的情绪发展成温馨,具有浪漫气息的意境,体现了 作曲家对爱的向往与追求。 一 ,《爱之梦》的曲式分析 这部作品共有三大段,可以看做是奏鸣曲式的缩影,即呈 示段(1—25小节),展开段(26—60小节),再现段(61—85小 节)。呈示段由a(1—6小节),a1(7一l2小节),b(13—24小 节)三个乐句和一个小连接(25小节)组成;展开段由a2(26— 31小节),a3(32—37小节),b1(37—40小节),a4(41—46小 节),日L5(47—58小节)五个乐句和一个小连接(59,60小节)组 成;再现段由a6(61—66小节),a7(67—76小节)两个乐句和 尾声(77—85小节)组成。 二,《爱之梦》的主题分析 "他喜欢采用单一主题(只在很长的作品中才使用一个以 上的主题),继而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主题变化'的原则。即用 一 个或更多的短小的乐思,通过调式,节奏,节拍,速度,装饰, 伴奏等的变化交替,构成整部乐曲的统一基础。

"[3】这部《爱之 梦》就是作曲家采用单一主题,运用"主体变形"的手法构筑的 精品。 该乐曲的主题以冗长的同音反复和动力感强的级进和 大跳为主,开始处弱起到强拍上的大六度音程仿佛将我们带 人了爱的天堂,继而长音符的同音反复似乎在表达着爱的柔 情与缠绵,最后主题在音阶的上行中找到高点后又下行结束 于主音。这段短小而又简单的主题变化贯穿于全曲,在表现迥 异的音乐形象之时,结合了不同的音乐形式要素,将乐曲的情 绪抒发的淋漓尽致。 三,《爱之梦》的旋律分析 "音乐作品中的音高不可能脱离其他因素而孤立存在, 相应的旋律分析也就不能在孤立和绝对的环境中进行。"[4]此 处的旋律分析是指将音高和节奏,节拍,织体等因素相融合的 分析,而并不只是单指曲调的分析。 (一)呈示段的分析 该段的织体由三个层次组成,高声部是流畅而又华丽的 和弦分解,中声部是舒展的主题旋律,低声部的低音线条由a, a1句的单音发展成b句的音程,和弦。 该段高声部的旋律集中在高,中音区,中声部的旋律集中 在中,低音区,低声部的旋律在低音区呈现。 乐曲速度是较快的快板,采用6/4拍子。高声部的节奏运 用休止强拍和次强拍上的强位音,其余为均匀的八分音符,但 休止拍都用中声部的旋律音加以补充,强调八分音符的连贯 性,在听觉上并未有空拍的感觉。

中声部以悠长的附点二分音 符为主,间或大附点的二分和四分音符,后又发展出动力感强 的八分音符,从此处可以看出对爱情的蠢蠢欲动初现,情绪略 显激动。 (二)展开段的分析 此段的情绪活泼而热情激动,速度与呈示段相比稍快,动 力感强。织体丰厚,由呈示段的三个层次发展为四个层次,是 乐曲的高潮部分。在呈示段隐藏在中声部的主题在此段出现 在高声部,更加凸显了主题,使主题的形象更加清晰地显现出 来。中,次中声部的和弦分解进行,由呈示段的一个声部加厚 到两个声部,使和声更加饱满,充实。36小节的主题由单音发 展成八度的双音,为此后激情洋溢的主旋律的发展作了铺垫。 37—40小节的织体有所变化,主题由单音发展成饱满,坚定的 和弦,低声部由八度低音和下行的和弦分解组成。高声部动力 感强,上扬的旋律与低声部下行的和弦进行形成对比,对比性 强就意味着矛盾性,戏剧性强,这为此后达到全曲的高潮做了 推进。这四小节积聚的"能量"终于在41小节爆发出来,进入 了全曲的高潮,高潮部分力度上达到极强,织体厚度也属之 最,高声部的主旋律都标有重音记号,并且是主题上行的八度 音程与低声部下行的八度音程形成对比,另外,中声部,次中 声部的和弦分解进行也是反向进行的,旋律上的两个对比使 音乐的动力性,戏剧性更强。

5O一58小节,织(下转第93页) 83 2O11一O3文艺生活LITERATURELIFE声乐舞蹈 R&B的涵义是节奏布鲁斯,那注定转音和轻松的节奏成为其 特点。而中国古旋律中,几乎都有转音的特点,所以使得R&B 和中国古旋律的结合显得自然,同时赋有新意。 再者,融入其它音乐元素。比如黑人灵歌,JAZZ,ROCK, RAP等等还没有像R&B那样,已经和中国风紧密地联系在 一 起。但是现在也逐渐成为另一股力量在宣告它们也将迈人 中国风的行列中来。比如王力宏的《摇滚怎么了》,里面大量充 斥着中国元素。 值得一说的是,这些唱法中很多都是外来品。对于研究艺 术或者文学的人来说,并不该在自己的领域里过度崇尚"爱国 主义"。那只会让你的研究越来越迂腐,越来越个人化。文化是 沟通人类思想与心灵的桥梁,而不应该愣给它加上政治色彩。 再说,我并不觉得那是真正的爱国主义,最后只会令自己更落 后而已。当然,也不是一味的崇洋媚外。要找到一种方式,使各 种不同的文化能够有效的融合在一起。 最后,结合中国戏曲。这在古旋律中我已经举例的,就不 赘述。只有一点值得说的,就是做这些和中国戏曲相结合的中 国风作品,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因为作者需要有魄力和能力 去深入了解那些并不容易懂的戏曲知识。

(二)新编曲 ,中国民乐有没有低音节奏这个概 值得说的有两点:第一念我现在也没学习明白,但是至少现在的中国风歌曲中的配 乐,很多是由中国民族乐器加上西洋乐器中的base,定音鼓等 共同完成的。加上了低音的节奏点,就使得中国的民乐更赋有 激情和张力。 (上接第83页)体变为三层,高声部主题仍为八度进行,中声 部是和弦分解,低声部为八度低音,这一部分的情绪趋于淡 然。59,60小节的小连接部分是四分音符的左右手同步进行 的音型,力度上要求渐弱,情绪慢慢淡定下来,为接再现段做 了准备。 (三)再现段的分析 这一段的速度与呈示段相同,少了展开段的激动与热情, 更多的是安静与柔美。该段的织体依然由四个层次组成,高声 部的主题旋律,中声部的分解和弦,次中声部的柱式和弦,及 低声部的低音。高,中声部与呈示段相似,需要强调的是次中 声部柱式和弦的进行,它在第三,四拍拍上与高声部的主题交 错出现,萦绕在主旋律的边缘,有种模糊感,朦胧感,补充感, 柱式和弦的旋律走向更加增强了高声部主题的旋律感。 四,《爱之梦》的调性,和声分析 呈示段由降A大调进入,至15小节转入c大调,18小节 转入E大调,最后于2O小节又回归降A大调。

和声上,a,al 乐句的和声走向都是I—V/?一V7/?一V7/V—V 7一I,都为收拢性终止。b乐句在节奏,旋律上都是对a,a1句 的变化发展,因此和声也有所不同,结束于?级,开放性终止, 为小连接的展开作了铺垫,小连接的和声在?,V级之间周 旋,最终结束于V级,开放性终止。 展开段调性在B大调上阐述,继而于34小节进入C大 调,然后在4l小节转入E大调,48小节转回降A大调。和声 上,a2,a4句与a句的和声语汇相同,收拢性结束,其它乐句都 是开放性结束。 第二,在配器方面,中国乐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印象 深刻的还是独奏的部分(个人觉得民乐还是独奏好听,和起来 没有西洋乐器就是上面说的低音节奏的帮助,显得很单薄,没 生气)。运用的比较多的乐器,像葫芦丝,二胡,琵琶,古筝,笛 子等。有的甚至用上古琴和埙这些我们都不太熟悉的乐器。 (三)新概念 这个可能是对各种"新"的一种概括了。不管从唱法,编 曲,还是歌手出发,都需要确立中国风的新概念。不是重复做 过去的一件事,而是通过各种融合各种集合更种开发而走出 属于中国,属于中国音乐人的新道路。能使中国风的概念也进 入世界音乐的主流历史里。

为什么是流行音乐中的中国风,而不说是中国音乐中或 许其他什么的中国风呢?中国风是包括在流行音乐中的,因为 如果是传统的中国音乐,那就没有和现代的结合,那也称不上 中国风了。 如果只是单纯的古诗词,民族乐器,但是并没有引起我们 的共鸣,没像《兰亭序》使听者潸然泪下,泣涕涟涟,没像《在梅 边》使我们兴奋,那就不是属于我们真正的中国风,只是扑风 捉影的把戏而已。 《东风破》是中国风的分水岭。自此中国风开始大批出现 在我们的生活,叩响我们的耳朵。我也希望能有更多《东风破》 这种三古三新的音乐出现,希望更多长辈欣赏中国风从而让 它成为我们忘年沟通的中介,希望更多年轻人在中国风的音 乐中体会到我们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续写中国人的情感 脉络与文化历史。 再现段的调性一直在降A大调上持续,a6,a7句的和声 语汇与a,al句的相似,收拢性结束。最后的尾声部分虽未转 调,但诸多的离调和弦似乎有了更多的色彩性,使爱的梦境更 加充满幻想与神秘。 五,《爱之梦》的形象分析 乐曲舒缓,歌唱性的旋律,悠长的节奏,对比性强的力度, 稍快的速度,频繁的转调,离调,色彩性强的和声,使乐曲塑造 了一种浪漫爱情的形象。

呈示段似沉浸在浪漫温馨的爱情里, 平淡而又甜蜜;展开段进入全曲的高潮,甜美的爱情在此体现 的激情洋溢,汹涌澎湃,对爱的追求与憧憬也达到高点;再现 段表现了激情过后的柔情和纯美,似对美好爱情的回忆,意味 深长,耐人寻味。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全曲大量的延音线的使用,它不仅使 旋律更具有歌唱性,而且使旋律的乐句感,句读感加强,乐曲 的织体层次更加明晰,犹如男女之问浪漫的爱情对白。 注释: ?【英】安东尼?威尔金森着。孙国忠,杨燕迪,洛秦译。李斯特传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122。 ?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247。 参考文献: 【1]张巍编着。李斯特【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2】廖叔同着。西方音乐一千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2005。 93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