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爵士乐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世界音乐大潮里掀起了巨浪,并经久不衰。在音乐世界中,无论是古典还是流行,它的影响力随处可见。本文试从爵士乐的根源开始探索,简述构成爵士乐的三大元素――摇摆节奏、布鲁斯爵士和声、即兴演奏或演唱,并理清其发展的脉络及类型。

关键词:摇摆;布鲁斯;即兴;发展脉络

爵士,Jazz,很多人都会对这种音乐感到熟悉而又陌生。大街小巷里盈耳可闻的爵士歌曲,唱片行里俯首皆是的爵士CD,我们可能一听到那令人心醉神驰的音乐就能脱口而出:“那是爵士乐!”但回过头来想想,爵士乐是怎样的呢?估计未必每个人都能说得清楚。简单来说,我们用来分辨爵士乐与其他音乐不同的依据,最普遍的是“三大元素”:极具动感的摇摆节奏、个性十足的爵士和声,以及不失章法的即兴演奏(或演唱)。现在,我们先去它的源头看看吧。

一、追源溯本

如果用色彩来形容爵士的话,大多数人会直接想到蓝色和黑色。蓝色,是因为爵士与蓝调(blues,也就是布鲁斯)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黑色,则说明爵士乐最早的根源可以追溯到非洲的黑人音乐。

在上世纪20年代初,爵士作为一种新的音乐风格首先出现在美国新奥尔良红灯区。新奥尔良在爵士乐诞生及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当时的新奥尔良显得卓而不群得益于其非常开放及自由的社会氛围。首先,新奥尔良是美国南方的军事重镇和重要的港口城市,在1803年之前还曾被法国殖民统治过。在1890年到1915年之间,当地有一种叫做拉格泰姆的音乐非常流行,拉格泰姆与黑人民歌布鲁斯的相互融合,再加上欧洲音乐、法国文化、黑人文化、海军的驻扎、宗教、种族和红灯区的发达等种种因素的影响,新奥尔良成为孕育爵士乐的肥沃土壤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爵士乐的两个最重要来源是拉格泰姆和布鲁斯。拉格泰姆,它原本的词意是“参差不齐的拍子”,是一种非即兴的钢琴舞蹈音乐,它也是从非洲民间音乐发展而来的。这种钢琴音乐为右手高音声部演奏切分音节奏的主旋律或琶音,左手则提供有规律的进行曲节奏,一般为4/4拍乐曲,一、三拍为强拍,二、四拍为弱拍,这样左右手形成交错的复合节奏,使音乐带有幽默、欢乐、活泼的情趣。它最初的创造者是一个名叫司科特•乔普林(Scott Joplin)的黑人钢琴手,由于这一创造,乔普林被人们誉为“拉格泰姆之王”。他最著名的钢琴曲是《枫叶》(Maple Leaf Rag)和《表演者》(The Entertainer)。

如果说切分音和钢琴演奏是拉格泰姆留给爵士乐的重要遗产,那布鲁斯音和即兴演奏则是布鲁斯留给爵士乐的那部分了。布鲁斯,又译为蓝调,在前面我们说到爵士与布鲁斯有着密切的关系,那是因为爵士乐有一部分是建立在布鲁斯音乐的基础上,有些爵士乐则是直接从布鲁斯音乐转化而来的。

布鲁斯也是一种黑人民间音乐,约产生于19世纪末,由非洲被贩卖至美国南部庄园中做奴隶的黑人所哼唱的劳动歌曲、灵歌和田间号子结合而成。原意为悲伤的曲调,因为在黑人歌曲中,有一大部分都是描写生离死别之情,抒发忧伤凄惨的内容,用布鲁斯一词来概括十分贴切,久而久之,就成了这一类黑人歌曲的总称,进而成为美国黑人音乐中一种典型的曲调。

布鲁斯是一种基于五声音阶的声乐和乐器音乐,它的另一个特点是其特殊的和声。旋律的进行以和弦为基础,以I、IV、V级的3个和弦为主要和弦,12小节为一模式反复。旋律中,将主调上的第3、5、7级音降半音,这种布鲁斯音能使人有着苦乐参半、多愁善感的感觉冲击。除此之外,布鲁斯12小节形式也被爵士家们作为即兴表演的基础构架,新的即兴旋律在低音贝斯的支持下,以12小节形式一遍又一遍的出现,这种仿佛随兴但其实不失章法的演奏方式为爵士在基本曲调外增加了无限诠释的空间。

爵士乐在拉格泰姆和布鲁斯的基础上,融合了某些白人的音乐成份,以小型管乐队的形式即兴演奏而逐渐形成,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如今已是异彩纷呈、百花齐放。自从1917年第一张爵士唱片诞生以来,它便显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从早期的新奥尔良传统爵士乐、大乐队演奏的摇摆乐、比博普爵士,到50 年代后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的冷爵士、自由爵士、融合爵士……一张张不同风格的爵士唱片汇成了一部爵士乐发展史。

二、爵士乐的发展及类型

(一)新奥尔良爵士(New Orleans Jazz)

新奥尔良爵士是指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的传统爵士乐,兴起于新奥尔良,盛行于芝加哥,我们所能听到的最早的爵士乐就是新奥尔良爵士,它出现于1917年,这也是第一张爵士乐唱片诞生的年份。新奥尔良爵士一般由5至8人的小型乐队演奏,演奏主旋律的乐器是小号(或短号)、单簧管,后来又增加了萨克斯,使其从此成为爵士乐队的一大特色;伴奏乐器则有长号、班卓琴、低音提琴(常以拨奏为主)、鼓和钢琴等。集体即兴是新奥尔良爵士最突出的特色,它们经常多声部同时进行对位演奏,营造出一种热闹、欢乐的气氛。

代表人物及乐队: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歌手,擅长乐器:小号)、查尔斯•博尔顿(Charles Bolden,擅长乐器:短号)、杰利•罗尔•莫顿(Jelly Roll Morton,作曲家,擅长乐器:钢琴)、金•奥利佛(King Oliver,擅长乐器:短号)、西德尼•贝彻(Sidney Bechet,擅长乐器:高音萨克斯、单簧管)和“老牌迪克西兰”爵士乐队(Original Dixieland Jazz Band)等等。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被称为永恒的爵士乐之王,留给世人的是他三位一体――小号演奏技巧、创新的演唱方式和拟声的绝技。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在19岁时就已经开始他的演奏生涯了,如何评价他在爵士音乐中的重要性都不为过,相当于古典音乐的巴赫、摇滚音乐的猫王,是音乐史中最有影响的音乐家之一。《What A Wonderful World》是他最为着名的作品,被无数后来的音乐家翻唱过。

(二)大乐队摇摆乐(Big Band Swing)

从30到40年代,大型爵士乐队风行美国。所谓的大乐队,编制通常都有20~30人,由于他们演奏的舞曲曲调动听、活泼节奏鲜明,又有很强的艺术性和性,听到这种音乐,人们不禁会随着它的节奏和韵律摇摆起来,故人们称之为Swing(摇摆)。摇摆乐的乐队一般都由萨克斯、铜管和打击乐等几个部分组成,按谱演奏不同的声部。从音响上分辨,铜管乐的明亮音色以及大乐队的庞大气势,让人一听便能认出这就是摇摆乐。

代表人物:本尼•古德曼 (Benny Goodman)、贝西伯爵(Count Basie)、科尔曼•霍金斯(Coleman Hawkins)、艾灵顿公爵(Duke Ellington)、比莉•霍利黛(Billie Holiday)和艾拉•菲茨杰拉德(Ella Fitzgerald)等等。

艾灵顿公爵(1899~1974),是摇摆乐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也是最著名的爵士大乐团领导者。艾灵顿公爵所领导的乐团留下了许多精彩的录音,成为爵士史上大乐团演奏的典范。他最著名的歌曲有《在节奏中摇摆》(Rockin In Rhythm)、《绸缎娃娃》(Satin Doll)和《感伤的时候》(In a Sentimental Mood)等。

(三)比波普爵士(Bebop Jazz)

20世纪40年代,当摇摆乐正在慢慢成为历史的时候,一种新的爵士音乐也正在孕育之中,它就是充满“革命性”的比波普。比波普是一种嘈杂喧闹的爵士乐,人的第一印象总是各种乐器在不断地、交替地做着快速的即兴独奏(Solo),让人越听越兴奋。“它不只是承袭新奥尔良爵士与摇摆乐的传统音乐元素,并在创作概念上创新、突破和革命。它最重要的特质是在于强调高度变化、富层次感的节奏部分。”①此外,从乐队编制上看,通常由3~6名乐手组成,乐手们经常对和声、调性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改革。因此,比波普乐曲的和声往往是爵士和声中分析和研究的主要对象。

代表人物: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迪齐•吉列斯匹(Dizzy Gillespie)和塞洛纽斯•蒙克(The Lonious Monk)等等。

查理•帕克是爵士史上著名的中音萨克斯乐手,绰号Bird,他也是对整个爵士乐发展造成决定性影响的乐手。在他担任领班期间,旗下更包括了年轻的迈尔•戴维斯(Miles Davis)等众多后来的大师乐手,他与钢琴手鲍威尔(Bud Powel)、小号手迪齐•吉列斯匹三人被公认为比波普爵士的领导先驱。只要他拿起萨克斯风,吹奏出的每一段旋律都令人陶醉,迈尔•戴维斯晚年曾说过:“如果没有帕克,今天的爵士乐听起来将完全不同。”代表作品有:《La Paloma》、《 Parker's Mood 》、《Blues For Alice》等。

(四)酷爵士(Cool Jazz)

20世纪40年代末,当人们开始厌倦嘈杂的比波普时,在一些受过音乐学院教育的年轻爵士音乐人当中开始兴起一种柔美的爵士乐,并逐渐在五十年代盛行。对于比波普的紧张、复杂和摇摆乐的激情四溢,这种爵士乐要显得冷静和沉稳很多,因此被人们称为“酷爵士”,或“冷爵士”。

从演奏形式上看,酷爵士有点类似于古典音乐中的室内乐,乐队一般由3~6名乐手组成,其中最典型的是由钢琴、低音提琴、鼓组成的爵士三重奏。萨克斯、小号、颤音琴等乐器也经常在酷爵士中作为主奏乐器出现。酷爵士的另一特色体现在鼓的演奏技巧上,鼓手一般都用钢丝制成的鼓刷进行演奏,对音色的控制极为细腻。从音响上分辨,酷爵士总是给人一种松弛、悦耳的感觉,每种乐器互不干扰,点到为止。

代表人物:老牌爵士音乐家莱斯特•扬(Lester Young)、伦尼•特里斯塔诺(Lennie Tristano)和后起的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切特•贝克(Chet Baker)和吉尔•伊文斯(Gil Evans)等。

1949年,小号手迈尔斯•戴维斯(1926―1991)率领的九重天乐队灌录了《酷的诞生》(Birth Of Cool)专辑并获得成功,酷爵士风格于是被定义。专辑里的《博普里斯提》(Boplicity)和《Israel》成为酷爵士的典范之作。迈尔斯•戴维斯的小号强调中音区域,音乐更柔和而富有思考性。

(五)自由爵士(FreeJazz)

1960年,一个名叫奥耐特•科尔曼(Ornette Coleman)的次高音萨克斯手在一个录音室里组织了8名音乐家录制即兴爵士。他们的即兴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奏,但在整个过程中几乎没有旋律、结构和和声作指导,这样产生的音乐就是“自由爵士”。自由爵士舍弃了在它之前的爵士乐和弦结构,重新建立自己一套松散、自由的集体即兴演奏方式。它不照本宣科,不重复叠句,速度变化不定,展现出的音乐风格常夹杂着人声的哭号、小号或萨克斯风的乐器悲鸣。自由爵士乐的诞生有其政治上与种族上的背景因素,因为它曾是黑人争取人权与自觉运动的战歌,与60年代初期黑人民权运动息息相关。

代表人物:奥耐特•科尔曼、约翰•科尔崔恩(John Coltrance)和迈考伊•泰纳(McCoy Tyner)等。

约翰•科尔崔恩是一名极具有影响力的自由爵士乐手代表。他是个高音萨克斯手、即兴演奏家和作曲家,他能够演奏一般高音萨克斯手所达不到的音域,并且能在这些高音区里像闪电一样快速演奏琶音。他长期与钢琴手迈考伊•泰纳,鼓手Elvin Jones和贝斯手Jimmy Garrison组成四重奏,他们在当时皆是水准极高的乐手,是完美的四重奏组合。歌曲《至高无上的爱》(A Love Supreme)就是出自他们的手笔。

(六)融合爵士(Fusion)

在融合爵士的历史上,我们又能见到赫赫有名的迈尔斯•戴维斯了。还记得吗?那位定义酷爵士的小号手。他在1969年成功推出两张结合摇滚乐节奏、电子乐器和爵士乐的专辑《以沉默的方式》(In a Silent Way)和《抱怨酝酿》(Bitches Brew),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还是融合爵士的开山之祖。这种爵士音乐既有爵士的“摇摆”感,同时又有着摇滚的硬度和力量,因而也被称为爵士摇滚(Jazz Rock)。在20世纪70年代,融合爵士是爵士音乐里的主导者,融合乐队大量出现,原声乐器纷纷被电吉他、电贝斯、电钢琴、合成器等代替。这种融合,也引导了更多新听众进入爵士乐的世界。

代表人物:上世纪70年代组建的融合爵士乐团“天气预报”(Weather Report)中,由韦恩•肖特(Wayne Shorter)和乔•萨维努(Joe Zawinul)率领,他们对于电子合成器丰富音色的运用更使得乐团的音乐丰富多采,歌曲《Birdland》就令人耳目一新。

(七)多元化时代的爵士

多元化时代的爵士不断地从其他音乐中吸取能量与活力,世界音乐也成了爵士音乐家重要的灵感源泉。例如,拉丁节奏和旋律与爵士的融合,就成就了拉丁爵士乐,芭莎诺娃(Bossa Nova)就是其中的一种,而它正是巴西传统音乐和美国酷爵士的混合体,显然,这又是一次融合的革命。

1950年代作曲家安东尼奥•卡洛斯•乔比姆(Antonio Carlos Jobim)将巴西音乐节奏与美国酷爵士结合起来,使巴西音乐也带上了爵士的味道。他为具有歌者和吉他手双重身份的吉奥•吉尔伯特(Joao Gilberto)的《伊潘尼玛的女孩》(The Girl From Ipanema)编写了享誉世界的配器,从此 “芭莎诺娃风”便盛行起来。柔和、轻松的摇摆韵味,懒洋洋、浪漫的低声吟唱乃其特色。其他著名芭莎诺娃乐手有查理•伯德(Charlie Byrd),斯坦•盖茨(Stan Getz)和奥斯图德•吉尔伯特(Astrud Gilberto)等。

吉奥•吉尔伯特与安东尼奥•卡洛斯•乔比姆一样,是改革巴西音乐并将新兴的芭莎诺娃风潮散播至西方国家的重要功臣。60年代他和妻子和酷爵士乐派萨克斯大师斯坦•盖茨合作灌录的《Girl From Ipanema》至今仍是定义的芭莎诺娃轻松甜美乐风的经典之作。

说到爵士乐或是芭莎诺娃在亚洲的发展,不能不提起日本的小野丽莎(Lisa Ono)。她那充满阳光气息的轻快声线,比起巴西当地歌手也丝毫不显逊色。因此不仅在日本,小野丽莎的音乐在全世界都受到肯定,甚至得到芭莎诺娃之父安东尼奥•卡洛斯•乔比姆的青睐,双方合作共谱出不少精彩的作品。

爵士乐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发展至今天,它可能距离传统爵士乐的风格越来越远,但它跟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地演进,它的触角不断地向世界各地延伸,融合了世界各国、各地区多种文化的音乐元素,它已不再只是美国文化重要的代表,全世界人民都在分享这一宝贵财产。

注释:

①郭志浩:《1夜变成爵士通》,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参考文献:

[1]李皖.《民谣流域》.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2]李皖.《倾听就是歌唱――酷评流行乐》.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1

[3]袁野.一生必知的100年流行音乐经典.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7

[4]郭志浩.《1夜变成爵士通》.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王顺仪,硕士。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育。广州大学城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