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学院原创民族器乐剧《笛韵天籁》今年5月在“上海之春”的首演,令人耳目一新。8000年前骨笛之音的再现、笛子演奏家唐俊乔和其学生们炉火纯青的演奏技艺、用器乐讲故事的形式、传统文化和多媒体艺术的跨界,让人记忆犹新。然而主创团队并未就此止步,经过修改打磨,厅堂版《笛韵天籁》即将于9月15-20日,在上海交响乐团演艺厅上演。新的舞台、新的技术、新的制作理念,将为观众带来更加身临其境的体验。

《笛韵天籁》首演版剧照。

探索器乐剧的可能性

用一件乐器,可以讲好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吗?《笛韵天籁》给出了一个肯定的答案。这部四幕剧,以笛子为主角,没有对白,从头到尾用音乐讲故事。编剧徐瑛匠心独运,从8000年来笛子的演变,折射出中华文明的发展。徐瑛表示,从骨笛到竹笛的变化,反映了先民们从为了生存向动物展开杀戮,到自觉弃骨笛、取竹笛,追求竹之气节和竹之风骨的过程,象征了人从低层次的生存追求到高层次的精神追求的演变。

《笛韵天籁》的第一幕,开始于史前时代。为了重现8000年前的远古笛音,唐俊乔联合贵州玉屏璞韵箫笛文化有限公司制笛师王建宏,根据考古发掘的相关研究成果,历时一年,反复实验,成功用树脂合成材料和苦竹,复原出音色极为接近的仿骨笛。

史前蛮荒之后,唐俊乔饰演的“乐神”在第二幕登场。她指引负责宫廷礼乐的伶伦进入竹林,伶伦的骨笛惊得鸟儿四散,而乐神的竹笛却引来鸟儿欢唱。第三幕转入元明时期,竹笛与昆曲相遇,演绎出盛世华章。最后一幕,唐俊乔携手30位学生,一起挑战高难度的竹笛与管弦乐重奏《竹枝词》。香港中乐团艺术总监阎惠昌看过首演后,对表演者们高超的技艺赞不绝口:“中国吹管乐器对音准要求是很有挑战性的,唐俊乔和她的学生们的表演让人惊艳,为整部作品的呈现加了分。”

“他们的笛声中好像蕴含了许多神奇的密码,吸引观众去破译。” 看完首演,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徐丽桥说,“这部器乐剧保罗万象,展现了人类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人与自然、和神灵,和天地万物和众生的对话,虚实结合,让人浮想联翩。”

厅堂版升级观众体验

在当代,如何拓展民族器乐艺术的表现力?《笛韵天籁》在器乐体裁、音乐创作和演奏方法上都做出了大胆的探索。剧中既有民族音乐,也有交响乐,甚至还有合唱和电子音乐的融合,给观众带来听觉上的惊喜。此外,《笛韵天籁》还运用数字媒体艺术制造出充满意境的视觉图景。视觉总监代晓蓉说表示,音乐是抽象的,她希望能通过视觉上的呈现达成写实与写意的平衡。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表达空间。

虽是呈现民族音乐和传统文化,但乐评人刘雪峰却表示,《笛韵天籁》透出一种“国际范儿”。“我想如果老外看了,一定是高声喝彩。因为这部剧无论是音乐还是视觉的光影变化,都是精彩的国际化表达。”

即将在上海交响乐团演艺厅上演的厅堂版《笛韵天籁》,在首演的剧场版基础上,升级了观众体验。全新制作的舞台,将与观众席无缝衔接,融汇一体。更加超前的全息多媒体艺术与音响设计,让观众身临其境。此番厅堂版演演出不仅形式亲民,在票价上也打出亲民牌,低票位票占2/5以上。9月14日晚的预演,主办方还将邀请本市部分特殊学校的师生免费观摩。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