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衡阳伊山寺与《梅花三调》

1、“六朝胜境”伊山寺

神话笛谱指法5_神话笛谱_神话笛曲谱

伊山寺位于湖南衡阳县杉桥镇,坐落于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的岣嵝峰余脉——云锦峰下,是全国百大古寺之一、千年古刹。该寺始建于魏晋期间,取其山名,叫云锦庵。后为纪念桓伊,当地人把云锦峰改名为伊山,改云锦庵为伊山寺。宋朝大修时,徽宗钦赐“伊山景德禅寺”,并御笔亲书圣旨牌一块,悬挂佛殿门上。清康熙中期,有一位皇妃在寺修行,名僧“阿盘和尚”进京请旨,康熙赐款修建皇妃楼,封伊山寺为皇庄地,田山不还国税,又赐称“六朝胜境”。

伊山寺周边青山环抱,林木滴翠,流水潺潺,是东晋政治家、军事家、音乐家、右将军桓伊幼时读书习武和老来隐退之所。虽然云锦峰、读书台、千僧塔、双凤井、翠颖阁、皇妃楼(又称晒日楼)、逆流洞、青龙桥等“伊山八景”和千人锅、万人大钟、大鼎炉等充满神秘色彩的古物让人流连忘返,令历朝文人墨客和“游士骚人争咏其胜”,但伊山,最终还是因桓伊和《梅花三弄》而声名远播。

2、清丽绝伦“伊山梅”

神话笛谱_神话笛谱指法5_神话笛曲谱

梅花,志高洁,冰肌玉骨,凌寒留香,历来是文人墨客咏叹的对象。梅花傲霜高洁的品格,也是古今音乐创作的重要题材,常为人们用以隐喻具有高尚节操的人。而伊山梅,正是触发桓伊音乐创作的源头活水。当时的云锦庵(伊山寺)虽然殿堂矮小,但环境优雅,景物宜人。寺内寺外,梅树葱茏,梅影绰绰,有“云锦梅香”之称。每当冬春之交,朵朵梅花白如瑞雪,红似朝霞,清香扑鼻,吸引了无数文人学士、显宦名流来此,观梅赏梅,咏梅画梅。桓伊也常常以梅谱曲,以笛演奏,音韵悠扬。每当夜幕降临万籁俱寂时,他吹起梅笛,婉转清幽,经久不息,人们常以为是仙乐。《梅花三弄》里的梅花原型正是清丽绝伦的“伊山梅”。

二、《梅花三调》的作者桓伊

桓伊,字叔夏,小名野王,谯国轾县(今安徽宿州)人。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父桓景曾作过侍中、丹阳尹,因功勋卓著被封邑为“长社侯”。尽管有着这样特殊的家庭背景,但天资聪颖的桓伊并没有躺在祖辈的功劳簿上坐吃山空,而是投笔从戎,先是在大司马桓温手下担任参军,后又历任淮南太守、历阳太守、西中郎将、豫州刺史等职。

神话笛谱_神话笛曲谱_神话笛谱指法5

1、战功卓著,政绩斐然

桓伊从戎后,东晋与前秦接壤的边境经常发生战事,朝廷议论选出能够捍卫疆土的守将,就选中了精通军事,长于谋划的桓伊,并任用他为淮南太守。桓伊成为独当一面的将领后,一方面整备军事,训练部队;另一方面整顿吏治,安抚百姓,救济灾荒,发展生产,为防御前秦入侵做好充分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准备。元年371年,前秦王鉴、张蚝带3万大军入侵淮南,桓伊不慌不忙,在淝水北岸的石桥设下埋伏圈,当敌人到来时,他一声令下,伏兵四起,将敌人全部歼灭。桓伊因为此次战功被封为宣城县子爵,晋升为西中郎将,后来又升任为豫州刺史,任建威将军,兼管豫州12郡和江西5郡的军事工作,直接接受谢玄的指挥。

2、淝水之战,名扬四海

神话笛谱_神话笛谱指法5_神话笛曲谱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80万大军南下企图灭亡晋朝。大兵压境,桓伊挺身而出,与谢玄、谢琰等率领精锐的北府兵8万铁骑,在淝水之滨决一死战,最终以少胜多,赢得了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的胜利,“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典故也由此而来。这一战保住了江南半壁河山,奠定此后数百年南北朝的格局。桓伊也以此战再度名声大振,封为永修县侯,进号右军将军。公元384年,桓伊升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刺史,拜护军将军,都督江州、荆州十郡、豫州四郡军事。

3、酷爱音乐,“一往情深”

神话笛谱指法5_神话笛曲谱_神话笛谱

桓伊不仅有着文韬武略,而且音乐素养颇为深厚,是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晋书》上说他:“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桓伊最擅长的是吹笛,他使用的竹笛系东汉著名作家兼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柯亭笛”。据传汉末天下大乱,蔡邕避难会稽,发现建造柯亭的竹子中第十六根竹椽与众不同,当即把这根竹子换下来做成笛子,笛声柔美不同凡响,其笛故名“柯亭笛”。伏滔《长笛赋序》:“余同僚桓子野有故长笛名柯亭”,可引为证。而“柯亭笛”声之美妙,史书上亦有记载:一次成帝夜宴,桓伊于御园吹笛,成帝静听,兴至乃作梅舞。后宫妃嫔误为仙乐,朝天顶礼膜拜,祈求福祉。

除了会作曲、善吹笛之外,桓伊也非常爱听别人唱歌,每当听到优美的歌声,他就会情不自禁地击节赞叹。现今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一往情深”,典故即发生在桓伊身上。史载,当时的宰相谢安也十分喜爱音乐,是桓伊的忠实粉丝,两人见面时经常谈论音乐。谢安见桓伊对音乐造诣很深,如痴似醉,便称赞说:“桓子野对音乐真是一往情深呀!”

三、《梅花三调》的创作“神话”

桓伊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军事家、地方要员,又不是衡阳本地人,怎么会与伊山寺和《梅花三弄》扯上关系呢?原来,十岁那年,桓伊跟随父亲从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县西)千里迢迢宦游蒸湘,便寓居在云锦庵,读书习武,观梅吹笛。

1、桓伊横笛谱三弄

神话笛曲谱_神话笛谱_神话笛谱指法5

桓伊对“伊山梅”情有独钟。一个冬夜,下起了大雪,清晨放眼窗外,梅枝上的花蕾傲雪待放,好一幅“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的画面。他灵感突袭,立即展素笺,走狼毫,一气呵成,谱就梅花一调。不久后的一个清晨,雪后初晴,他推窗望见梅花依然迎雪绽放。梅与雪融为一体,梅中有雪,雪中有梅。红梅在白雪的映衬下,如刚出浴的少女,羞红的脸庞更加妩媚。桓伊由情入神,遂谱成梅花二调。初春,又是一场大雪,寺中梅花竟然二度绽放,舞玉翻银,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桓伊情不自禁,情不自己,谱成梅花三调,用一调二调不同徵位上重复一调、二调“合头”。三调节奏渐趋平稳开阔,意境深邃。通过音调变化,把音乐推向高潮;然后再趋悠扬,余音袅袅。至此,梅花三调成。曲前以“散板”为引子,主体音乐同三个曲调组合而成。各曲调由一个“合头”连接为一体。合头在乐曲重复四次,而泛音曲调在不同徵位上重复三次,故为“三调”。

2、笛筝合奏遇知音

一天月夜,桓伊刚想安寝,忽闻敲门之声,一老僧携筝谒见。桓伊笑曰:“老禅师来何迟也?”老僧道:“观将军笛曲《梅花三调》炉火炖青,老衲剽学已成,故不揣冒昧,与将军笛管合奏之。不知尊意若何?”桓伊喜道:“此乃叔夏之宿愿也,愿老禅师赐教。”二人于僧房合奏《梅花三调》,其音乐浑厚质朴,韵味隽永,珠联璧合,优美动人。乐停,老僧自报家门:“老衲智凯,为本寺住持,俗姓李,名廷。老纳远祖曾学筝于俞伯牙之门。李氏弹筝,志在高山流水,以钟子期为知音。子期死,伯牙痛失知音,不复弹筝。老衲于人海中遍寻知音不得,数十年不弹筝,故阖寺僧众不知老衲善筝。今闻将军谱梅花调,吹之以笛,感知音得矣。将军吹笛之技出神入化,故来就学。”桓伊谦让。自此二人互学笛、筝演奏之技,乃至精熟。

四、《梅花三调》里的爱情佳话

1、青梅竹马的桓董之恋

桓伊来到伊山后,被父亲桓景送到隐居在伊山的董先生家里接受启蒙教育。董先生是东汉著名女诗人蔡琰(蔡文姬)的后裔,精通辞书、数术、天文,擅长音乐弦律,刀、枪、剑、盾十八般武艺也样样都会。董先生的孙女董梅比桓伊小2岁,人长得非常漂亮,歌声特别甜美,尤其是“拂舞”跳得非常好。每当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董先生就会自己亲自抚琴,让桓伊吹笛伴奏,由董梅翩翩起舞。桓伊平时除跟随董先生学文习武之外,闲遐之时,便带着董梅到伊山寺周围的山水间、树木草丛中嬉闹玩耍,两小无猜,产生了非同寻常的感情。

2、情思悠悠的《梅花三调》

神话笛曲谱_神话笛谱指法5_神话笛谱

桓伊20岁时赴建康(南京)就职后,伊山的山山水水,树木花草,傲雪的梅花,多情的董梅,给了他创作的灵感,经过精心整理、修改、再创作,编辑成一部《梅花三弄》笛谱。从表面上看,《梅花三弄》是在描写迎霜傲雪、芬芳耐寒的梅花,实则是借梅花之物,暗喻了桓伊对情人董梅的赞美和思念。之后不久,桓伊将董梅迎娶进府,一对有情人终于牵手走在了一起,过起了甜美的夫妻生活。淝水之战后,桓伊功成身退,于太元十年(385年)十月,带着心爱的笛管又一次旅居衡阳云锦庵(伊山寺)。

五、《梅花三调》的传奇典故

神话笛曲谱_神话笛谱指法5_神话笛谱

桓伊的笛子越吹越好,名气也越来越大,朝野人士都以一闻其笛音为幸。有一次,“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子猷应召赴京师,泊船在清溪河畔,恰好一辆马车奔驰而过,车上的主人风度不凡,便问道“这位坐在马车上的人是谁?”有认识的人回复说:“他就是京城著名的桓野王呀!”王子猷急忙命人拿上拜帖追上马车,请求说:“我家主人听说您笛子吹得很好,您能否为我家主人吹奏一曲?”

坐在车上的人,果真是桓伊。他打开拜帖,看到王子猷三个字时,便点头答应了。王子猷是当时最有名的狂士,以行为怪诞闻名,有竹林之风。桓伊下得车来,盘坐在胡床上,拿出他的柯亭笛,吹奏了一曲《梅花三调》。一弄寒山绿萼,二弄姗姗绿影,三弄三叠落梅,笛声悠扬,曲意深长。一曲终了,当王子猷还沉浸在那荡气回肠的笛声里时,桓伊已收起笛子,登上车子,绝尘而去。

自始至终,宾主双方没有交谈一句话。敦和风雅的桓伊与狂狷博闻的王子猷如此不交一语的相会,让人不可思议。用今天的话说,这两人的做派,简直“酷毙”了。他们不以世俗的繁文缛节为意,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悠扬的笛声之中,这样的审美人生,恐怕也只有晋人才纯然独具。晚唐诗人杜牧《润州二首,其一》追缅此事云:“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不过,正是两人的不期相遇,才导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诞生。

后人如此评价桓伊,“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四美皆具,“奇才、高节”二难并存。相传,当年王子猷邀请桓伊吹笛所在地——萧家渡渡口,在此后成为南京的一处名胜,被称为“邀笛步”,一直到民国时期被毁,留存达一千多年。

六、从《梅花三调》到《梅花三弄》

“梅花一弄戏风高,薄袄轻罗自在飘。半点含羞遮绿叶,三分暗喜映红袍;梅花二弄迎春曲,瑞雪溶成冰玉肌。错把落英当有意,红尘一梦笑谁痴;梅花三弄唤群仙,雾绕云蒸百鸟喧。蝶舞蜂飞腾异彩,丹心谱写九重天。”听着这首婉转、悠扬的千古名曲《梅花三弄》,所有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在梅花的高洁与清逸,还有馨鼓声声、潺音串串、“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的意境之中。

1、《三弄》系《三调》改编而来

明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时桓伊所奏的笛曲,后经唐代琴家颜师古改编为琴曲,流传至今,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全曲共分十段,两大部分,即溪山夜月,一弄叫月、声入太霞,二弄穿云、声入云中,青鸟啼魂,三弄横江、隔江长叹声,玉箫声,凌云戛玉,铁笛声,风荡梅花,欲罢不能。其中前六段为第一部分,采用循环再现手法,后四段为第二部分,描写梅花静与动两种形象。《枯木禅琴谱》说:“曲音清幽,音节舒畅,一种孤高现于指下;似有寒香沁入肺腑,须从容联络,方得其旨。”后李芳园编《南北派大曲琵琶新谱》,附编《初学入门》,收入桓伊梅花三调,定名为《梅花三弄》,分段加小标题为“寒山绿萼”、“姗姗绿影”,“三叠落梅”,并从琵琶的角度繁加花指,似失桓伊原曲韵味。

2、取名《梅花三弄》耐人寻味

神话笛谱指法5_神话笛曲谱_神话笛谱

《梅花三弄》的曲名非常雅致,前面很好解释,与梅花有关。梅花,志高洁,冰肌玉骨,凌寒留香,是古今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常为人们用以隐喻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明杨抡《伯牙心法》记载:“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后面的“三弄”,则是一个专业术语。此曲在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这样处理,旨在赞颂梅花在寒风中次第绽放的英姿、不曲不屈的个性和节节向上的气概,以此来烘托文人那种超凡脱俗、孤芳自赏的思想感情境界。不过,琴曲中采用完整重复三段泛音写法不多见,“故有处处三叠阳关,夜夜梅花三弄之诮。”(《律话》)。

3、《梅花三弄》钢琴曲与流行歌曲

神话笛谱指法5_神话笛曲谱_神话笛谱

1972年作曲家王建中将古曲《梅花三弄》改变为钢琴曲,其表现主题为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即“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姜玉恒演唱过一首流行歌曲《梅花三弄》,也是取自古曲,歌词这样唱道“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扑鼻香,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看人间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白:梅花一弄断人肠,梅花二弄费思量,梅花三弄风波起,云烟深处水茫茫。”从通俗歌曲的角度来看,也算得上是一首佳作了。【详细】

结语

衡阳自古多音律之事,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中,衡阳占其二:《梅花三弄》、《平沙落雁》;中国古琴十大名曲中,衡阳占其三:《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潇湘水云》。其中,以《梅花三弄》最负盛名。而今,《梅花三调》的发源地伊山寺,虽历经变故,一些景点已成残骸,佛殿也几经翻修,难觅古时的原貌。但伊山寺的香火依然旺盛,漫山梅花依然点点生香,《梅花三弄》依然唱响神州。品读伊山寺山门石槛上的“明月自闻三弄笛;白云长对六朝山”的对联,探寻《梅花三弄》与桓伊,桓伊与衡阳伊山寺的渊源和人文掌故,感受“看人间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的名曲魅力,其乐融融,其趣多多。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