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解——可以认为“动机”是“可被辨识的最小单元”。

勋伯格在《作曲基本原理》里面说过,音乐的目的不是“好听”,而是“被记住”。而“被记住”的第一步就是“可辨识性”。

比如楼上举的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一例,“动机”就是“3331------”,简称“三短一长”(顺便,貌似二战时盟军用“三短一长”作为表示胜利的电报信号来着)。贝多芬在那段时候,特别喜欢用“三短一长”当乐曲的动机——除了《命运》之外,还有《第四钢琴协奏曲》《热情奏鸣曲》等一大堆作品,里面充满了“三短一长”,除此以外,其他作曲家也时不时使用“三短一长”(或其变体“一长三短”)作为其作品的动机。比如我也可以用“三短一长”的动机写曲子,而不用担心被骂抄袭。如果你只说“三短一长”动机,人们是无法确认你到底说的是哪个曲子的。也就是说,“动机”一般不具备“唯一辨识性”,一个“动机”可能被很多不同的乐曲使用。

然而,“主题”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可被“唯一辨识”的东西。比如楼上举的《图画展览会》,开头那两句太有名了,如果我把这两句照抄下来,写进自己的曲子里,肯定会被骂死。也就是说,“主题”一般具有“唯一辨识性”,只要你把这主题唱出来并且不走调,通常就足够让人们分辨出它来自哪个曲子了。

本人业余作曲,如果有说得不对的地方,请楼上两位专业人士指正~

@千古留名@李如春博士

=========补充:用了“三短一长”动机的作品,随便举几个栗子,欢迎补充========

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贝多芬《f小调“热情“奏鸣曲”》,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斯克里亚宾《第二钢琴奏鸣曲》,还有俺自己的一部合唱作品……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