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第六课《百花园》教材解析

无棣县教研室张幸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无棣县教研室的张幸,很荣幸能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本次我解析的是人音

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第六课《百花园》的内容。

单元主题《百花园》开门见山的给我们本单元的四个作品引出一条情景主线。沿着这条主线,我们来

看一下四首作品,分别选编了两首中国民歌做为学唱曲目——四川民歌《采花》,河南民歌《编花篮》,

及两支欣赏曲:钢琴独奏曲《花之歌》和采用民歌为素材的管弦乐《对花》。每个作品的标题中都有一个

“花”,这四首作品汇聚了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风格,正像四簇姿态各异的花,通过各自的音乐特点散发

出不同的香气,或淡雅清纯或欢腾热烈或轻盈跳荡或喜悦舒心。下面就让我们通过音乐来赏花赞花,以花

传情。感受音乐与“自然”、与“生活”的人文内涵。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课的总体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音乐中享受百花的“花容、花姿、花香、花语,”体验音乐中描绘大自然

百花之美的奇妙,抒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采花》与《编花篮》,体会歌曲的地方特色,能用打击乐器伴奏等表

演形式参与演唱,背唱歌曲《采花》。

2、聆听钢琴独奏曲《花之歌》和管弦乐《对花》,通过设计欣赏中音乐的参与活动,感受与体验音

乐所表达的“花语”和“花情”。

知识与技能:

1、巩固掌握切分节奏的知识和演唱效果;感受方言与旋律音调的关系,树立明确的声音概念,并获得

与花相关的生活知识。

2、加强学生对演奏乐器音色的听辨能力和记忆能力,掌握理解音乐形象或情感的基本方法。

根据本课实际内容和相关联系,建议以下课时安排,第一课时:重点学唱歌曲《编花篮》欣赏钢琴独

奏曲《花之歌》。第二课时:学唱歌曲《采花》欣赏管弦乐曲《对花》。

作品分析:

一、学唱曲目,河南民歌《编花篮》。

作品简介

《编花篮》描写了一群农村姑娘为上山采摘美丽的牡丹花,而巧手编制花篮的情景。2/4拍,歌词纯朴

而活泼,蕴涵着浓浓的牡丹情结和深厚悠久的河南戏曲文化。

它曾一度被认为是集体创作的河南民歌,但其实是由钟庭润作词,郭复善作曲的一首小调歌曲作品,

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探索河南音乐风格的一个成功范例。歌曲以“编花篮”为题,借物抒情。粗犷的

气质和淳厚朴实的情感,流露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20世纪80年代流行全国并产生广泛影响。属类河南民歌。郭复善奔波了整整22年,才讨回了《编

花篮》著作权。2007年,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五年级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中,第八课“河南民

歌”选用的是《编花篮》,但没有词曲作者的署名。拿到版权登记证书后,郭复善老人向出版社反馈了情况,

出版社很重视,决定在2008年新版《音乐》教材补上署名。但由于《编花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吸取了民间艺术的营养,现在我们使用的2013版教材中,《编花篮》仍以河南民歌的属类出现。)

歌曲分析

1、歌曲结构。(教参中写到的由各为四小节的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是最古老版本的《编花篮》。)

教材上的歌曲前五个短句每乐句为两小节,采用重复和变化重复的方法构成,后两个乐句均为三小节,节

奏紧凑,一气呵成。第六句加入了表达情感的间衬,与前五乐句形成了对比。第七乐句结束句综合运用衬

词“齐艳那个那哈咿呀嗨”“银牡丹那个哪哈咿呀嗨”。更加充分的渲染了歌曲欢快的气氛。特别是歌

曲的尾衬“那哈咿呀嗨”的运用,对民歌的结构进行了补充,更好地表现了姑娘在山上摘牡丹愉快兴奋的

心情。

2、曲式调式。曲调在以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的基础上,还使用了变宫(si),构成了六声宫调

式。这个音多次出现,虽属经过音性质,但却使旋律显得流畅并有新鲜感,具有中原音乐色彩。乐曲开头

(si~do)和结尾的音乐形成首尾呼应,旋律中sol-si’的六度大跳最有河南地方戏曲的音调和唱腔,使得2/4

拍的歌曲,强弱鲜明。全曲在节奏上包含了“”各种由十六分音符组成的节奏型,

与欢畅的旋律进行结合在一起,使人感到欢乐、舒畅,充满喜悦。

下面我们从歌曲处理方面来看一下重难点及学唱时可采用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

歌曲处理

1、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感受方言与旋律音调的关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民族音乐的魅力,主动参

与到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来,教师可让学生学一两句河南方言,尤其要重点读一读第一句“编、编、编花篮,

编个花篮上南山”。教授孩子说河南方言,力求将歌曲中原汁原味的河南韵味表现出来。另外,还有“银

牡丹”的发音,“银”的前鼻音在河南方言中发后鼻音“ying”,对应歌曲的旋律唱一唱(老师们可以唱着

感受一下,歌曲旋律与方言发音行腔的联系),体会方言和歌曲旋律特点的密切关系。以提高学生兴趣为

出发点,让学生感受到方言对民歌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2、要讲求民歌演唱吐字的清晰和利落,尤其方言咬字比较重,并且发音必须准确。要对学生的演唱声

音提出要求。因为《编花篮》整曲押an韵,可以用牡丹的“dan”这个音来跟琴模唱旋律。在模唱过程中,

启发学生注意:前倚音的时值和八分休止符的停顿要短促灵巧;多次出现的十六分音符要唱的轻巧有弹性。

3、歌曲学唱的重难点:抓住歌曲的韵味,体会并表现地方特色

歌曲中最有地方特色的第1、2小节“编—编—编花篮”,加上了小小的前倚音后就弱化了字腹而强化

了字尾的an韵,使音乐增加了几分轻巧、欢愉的色彩。演唱时要注意断与连的对比。前两个“编”字都是以

断音的效果出现的,前倚音时值很短,八分休止符休止半拍,之后就要唱连音。这个时候就要既有铿锵有

力的断音,又有顺畅的连音。要唱得短促、灵巧,才使得歌曲起伏有错,更富有音乐性。

滑音有连贯、圆滑的作用。歌曲中,第二个“朵朵花儿开的艳”中“开”字的附点以及大跳的地方可以给

学生加入下滑音演唱,增加歌曲可爱动感的色彩,把河南人的俏皮、幽默表现出来。

歌曲中的间衬“银个丹丹(嗨)银牡丹”的“嗨”教唱时通过示范,让学生甩上去,凸显河南民歌的地域

特色。

而两个“哪哈依呀咳”的演唱方法和豫剧中的甩腔相似,需首音加重,最后第二段结束时“那哈咿呀嗨”

的地方,应做稍慢、渐慢处理,配合着豫剧的亮相动作让学生感受尾衬时拖腔的唱法。

另外要抓住歌词中的“编”与“摘”,帮助学生理解歌词所表现的生动情景和朴质感情。我们也编创

了一个生动表现歌曲情境的歌表演展示。请我们的高玉婷老师。

(幻灯片展示是苏瑞老师对歌曲进行的力度处理,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处理歌曲力度变化)例如

歌曲中“朵朵花儿开的艳”“姑娘见了好喜欢”两句歌词重复了两遍,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两遍有么不

同?(节奏、下滑音)并感受两个乐句的不同情感。这两句的情感是越来越激动,是采牡丹时,从远处看

漫山遍野到走近细看牡丹花的那种欢呼雀跃的心情。我们可以通过渐强引导学生来表现这种情感。

教学策略及建议

1、导课方案

(1)教参中建议的:以相关文化知识入手导课。播放歌曲《编花篮》,问题:歌曲中唱了么花?

(牡丹)哪里的牡丹最漂亮?古有诗云“洛阳牡丹甲天下”(洛阳)引出(河南)然后点出:今天我们来

学习一首具有浓郁的河南地方风格的歌曲《编花篮》。

(2)创设情境聆听导课。(学段特点:五年级学生的音乐素养已经成型,学生整体乐感较强,接受

力也很强,但也存在个体上的差异,高年级学生腼腆、害羞,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不强,这就需要我们

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参与。)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参与。设问:“河南的采花姑娘们在采花时,传唱着一首悦

耳的民歌,今天老师就邀请你们一起步入牡丹花田,学习这首河南民歌《编花篮》。请你听一听,找一找,

哪些地方最有河南特色?(播范唱)”可配以牡丹花盛开的图片创设情景,然后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

投入、表现。

(3)豫剧视频导入。出示课件播放《谁说女子不如男》视频,请同学们听一听,这和你们平时听到

的儿童歌曲在演唱风格上有么不同?

2、表现歌曲。可按歌曲下方铃鼓和双响筒的配器方法为歌曲伴奏。可先分组练习节奏的拍击,熟练后

进行打击乐器合奏。(我还改编了一个简单好实施的配器方法,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生特点选择使用。)

下面请我们的老师进行我们自己创编的小乐器伴奏展示。

可以通过聆听合唱作品《编花篮小景》,进行二声部扩展学习,增强学生合唱意识,加深对歌曲的了

解和兴趣。

3、拓展聆听。在感受河南民歌的地方特色时,可安排欣赏如《百鸟朝凤》、豫剧《抬花轿》、歌曲

《你猜俺河南都有啥》等与歌曲风格相似的音乐作品,将音乐作品与地方戏曲音乐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发

现其中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加深对地方音乐文化的感受与体验,逐步形成对作品风格的把握。

二、欣赏曲目,钢琴曲《花之歌》

作品简介

钢琴曲《花之歌》是德国作曲家古斯塔夫·兰格最为出名的作品(Op.39),德语原名《Blmenlied》,

意为“花的歌曲”,后来又有英文译名《FlowerSong》和中文译名《花之歌》。

《花之歌》短小简洁,以质朴优美的旋律、简洁平稳的节奏以及淡雅清纯的钢琴音色,营造了幽静、

温馨的气氛,使人们仿佛闻到沁人心脾的芳香,见到艳丽多姿的花容。

乐曲分析

本首乐曲的体裁属于钢琴小品,6/8拍,乐曲结构为:

A+B+A+C+A’+尾声的回旋曲式。(下面我们分段聆听不同段落)

1、开头主题A段(1~8小节)谱例1

这段8小节的旋律是全曲的主题,采用明亮奋进的F大调,旋律婉转起伏,轻盈流畅。左手伴奏音型

以分解和旋为主。这8小节是整部作品音乐思想的核心体现,虽然简短却在每一个音符中都蕴含着丰富的

情感。我给主题1表现的情境起名“花开”。主题重复一次进入第一插部B段。

2、第一插部B段(9~18小节)谱例2

B段转入关系和声小调——d和声小调。旋律更加坚定有力,伴奏由分解琶音转为密集的和弦,速度也

比主题部分略微加快,营造出了犹如暴风雨来袭的场景。B段的第一个音十分坚定有力,与A段优美歌唱的

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9~10小节最高声部的旋律有同样的情绪,充满大自然威猛的力量并带着侵略色彩,

之后11小节突然变弱,像被欺凌者的无力的呻吟,而12小节中左手下行渐强的八度双音宛如一轮更强的

暴风雨即将来临的预兆。13~14小节基本重复了9~10小节,但情绪应更为激烈,力度也更强一些;之后的

15~16小节,同样的旋律变成了八度双音,形象更加坚强果敢。最终在第18小节响起了如流水一般的分解

琶音,仿似胜利的凯歌。

与A段的柔美完全相反,B段中展现的是抗与弱者毫不屈服的精神。暴风雨的猛烈与花儿娇嫩的形象

共存于B段中,从力度、色彩上突出了这两个矛盾冲突的对象,使音乐形象更加丰富充实,增强音乐作品

的画面感和叙述性,这是浪漫主义时期许多音乐作品的共同之处。

我们一起看着谱例聆听B部分。

3、A段主题第一次再现(19~26小节)

B段行云流水般的琶音渐慢渐弱消失在钢琴的低音区后,A主题再次出现。

A主题第一次再现没有任何的改动,是一段更深情的赞歌,并为接下来的第二插部C段做了感情上的铺

垫。

4、第二插部C段(27~44小节)谱例4

如果说A段的第一次再现是为坚强的花朵所唱的赞歌,那它应该只能算作引子,真正的赞歌主题应当

是第二插部C段。C段乐曲转入F大调下属音上的大调——降B大调,旋律以八度双音的形式奏出,伴奏音

型依然是低音与十六分音符和弦。

C段音区最高。它也是全曲的高潮,如同女高音抒情、赞美的咏叹调。

在第34小节,左手十六分音符和弦的伴奏突然消失,变成了琶音,犹如一曲赞歌中片刻的缓冲,终于

在第35小节的第一个琶音上出现了突然的强音——一个充满了强烈的激情的减七和弦。36小节的最后三个

音非常富有表情,将炫丽的华彩段与即将再现的赞歌恰当地衔接起来,预示出更美更高的颂扬。最后的降B

大三和弦琶音速度稍慢,很有感情地奏出,待余音消失后进入全曲的结束部分。(看谱例聆听)

5、主题第二次再现A’段(45~51小节)与尾声(52~59小节)

主题第三次在曲中出现,与前两次相比仅在末尾处有改动。与第一次再现相比,本段速度比之前略快

些,并增添少许轻快活泼的感觉,自然地过渡到最后全曲的尾声部分。(看谱例聆听)

尾声中,轻快的双音和琶音又将思绪带回了开头的优美,并且增添了些许欢快俏皮的感觉,最后全曲

在悠长而温柔的和弦声中结束。(看谱例聆听)

曲中所采用的旋律十分简洁,没有过多华丽的装饰;低音和弦伴奏的类型也仅仅使用了几种功能较简

单的常见的和弦,但却表达了丰富的情感与思想。

教学策略及建议

对于欣赏教学,我们仍然建议采用在完整聆听音乐作品中感受作品情绪、感受音乐要素;然后教师通

过设计各种各样的音乐的参与活动,引导学生记住音乐主题、区分音乐段落、感受乐曲的艺术特点;最后

通过教学中学生对音乐感性经验的积累,独立完整的参与音乐表现的三部曲。

1、但是整首《花之歌》共5分钟左右,所以建议直接分主部与插部分别聆听,然后总听表现。

2、初听乐曲建议聆听主部A。听出乐器的音色和乐曲所描绘的意境。教师可在课前出示各种花容、花

姿的摄影图片,创设情境。

3、熟悉主题,听辨主题。可引导学生从调性色彩、节奏、音高上区分三个不同的主题。

(1)用“a”和“la”分别跟琴声或音乐哼唱主题2和主题3,熟悉和感受这三个主题音乐片段。

(2)教师弹奏或剪辑播放主题音乐片段,学生听辨是哪个主题。

(3)听出三个主题出现的顺序。听后,让学生用数字或“花形”表示主题出现的顺序。在此渗透回旋

曲式的基本知识。(幻灯片出示三种不同状态的花)

4、可在分部聆听时,用我们设计的“花开”“摇曳”“绽放”动作表现三个不同的主题,也可启发学

生分组设计不同的“花姿”“花态”“花容”分别来表现三个不同的主题形象。请我们的赵姗姗、高玉婷

和成俊平老师为我们展现主题1“花开”、主题2“摇曳”和主题3“绽放”三个不同音乐主题。

真正放手给学生去聆听、去思考、去发现,展示出我们音乐课学生的主体作用。

5、最后再一次完整聆听乐曲,静心感受和体会“花之赞歌”。

6、也可以使用上午苏瑞老师的方案。

三、学唱曲目,四川民歌《采花》。

作品简介

歌曲《采花》是流传于四川南坪的民间小调,南坪小调与九寨沟的自然风光一样绚丽多彩,一曲《采

花》传唱了大江南北,长盛不衰。

它采用传统的民歌“时序体”手法,按一年的月序和应时花卉咏唱,六段歌词唱了十二个月,语言朴

素、精炼,使人们从中获得不少生产和生活知识。

解放初期民间歌手把《采花调》填上《盼红军》歌词广为传唱,我们之前的花城版音乐教材中就曾采

用了《盼红军》作为六年级“多彩的乡音”单元中四川民歌学唱曲目。

视频:原汁原味的南坪曲子采花调

歌曲分析

《采花》,五声羽调式,2/4拍,只有三个乐句,一段体结构。落音是mi、do、la(一个小调和弦),

每段仅两句歌词(第三乐句重复第二乐句的歌词)。几乎每隔一小节都出现的切分节奏,使流畅的旋律略

带轻盈跳荡的感觉,又有一种循环的运动感。

歌曲处理

1、第一乐句为4小节,它的核心音不是调式主音6,旋律充满新鲜感,句末采用一字多音的拖腔,要

唱得灵巧轻盈,与歌词中借景抒怀、表达喜事将临的欢乐心情相吻合。第二乐句节奏与上句大体相同,它

在倾向调式主音出现的同时,在第4小节的强拍上刹住,使乐句少了一拍,而且落在一个三度音上,造成

不稳定感,自然的引出第三句的稳定感。第三乐句的句首在第二乐句末空出的弱拍切入,同样的歌词从强

拍移向弱拍,歌词节奏作了紧缩,要启发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企盼采得鲜花的迫不及待的心情。紧接着

节奏比较舒展,应想象着花开后采得鲜花的舒心和快慰,表达出喜得鲜花的舒心之感。

2、歌曲中的换气比较难,要迅速、敏捷,尤其是第二乐句的第四小节一拍后的换气要及时、快速。在

每一乐句的中间尽量不换气,控制好气息,均匀地吐气,保持乐句的连贯性和歌唱性。

3、注意切分节奏及乐句的完整性,还有第三乐句“”的弱起,唱的时候分句要准确。

4、还有其他一字多音,要唱得连贯、圆润;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之间的四度音程大跳要注意音准。

5、结合歌词描写“花开满园、四季采花”的情景,以及四川民歌曲调悠远绵长,慷慨阳刚,有很强

的自娱性,也很富于激情的特点,启发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策略及建议

1、导课及初次聆听教学方案

可以从教材单元主题、社会生活导入:田野、山川、自然本身是个百花园,所以,民歌中以花为主题

的乐曲比比皆是。听教师范唱。设问:歌曲中唱了哪些花?歌词编排的顺序有么特点?让学生通过聆听

和思考自主发现歌曲“时序体”的民歌手法。

这是人音版教材中第一次出现四川民歌,可以通过地图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地理方位概念,简单了解西

南地区的民族、环境等,为分析歌曲的风格特点打下基础。聆听歌曲,说说歌曲表达了四川人民怎样的心

情?

也可以师生做回声游戏导入,循序渐进引出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型,然后聆听歌曲过程中让学生找出歌

曲中哪些地方使用了切分节奏。可以唱一唱有音高的切分节奏,并初步感知民族五声调式。注意:回声游

戏一定要在固定的节拍中进行,可以用节拍器,也可以用脚轻轻踏拍。

2、可以在学唱歌曲时,通过学生跟琴哼唱旋律,或试唱旋律,找出歌曲中出现的音do、re、mi、sol、

la,简单认知民族五声调式。

3、歌曲的表现及检测处理方案

可以在演唱形式、情绪、速度、力度上,引导学生进行表现,可以分组交流、讨论出自己小组满意的

方案。幻灯片上展示的是我的设计——不同的形式参与演唱;抓住多处出现切分节奏、使歌曲富有跳动感

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力度上作对比,如每句开头的切分音用“mf”的力度唱得舒展、连贯,句中的切分音

用“mp”的力度唱得轻盈、短促;第三乐句用“f”的力度把喜得鲜花的舒心与快慰唱出来。可让学生讨论、

设计出来的方案进行交流分享,在展示中进行自评、他评,并进一步地完善。

4、打击乐器伴奏

参考奥尔夫器乐教学方式,先从身体打击乐开始,然后到无音高乐器,最后到音高乐器。如果因为条

件限制没有奥尔夫音高乐器,只完成到无音高乐器即可。器乐教学过程可以作为最后一个环节单独教学,

也可以在教唱歌曲时,边学唱(熟悉)歌曲,边层层添加器乐进行教学。我们一起来看:

(1)边演唱边进行身体打击乐伴奏。需要注意学生击拍的速度要均匀,力度要轻。

(2)引导学生分两组拍奏。教师仍然要关注学生的击拍速度,学生容易越拍越快,一定要及时提醒。

(3)无音高乐器伴奏。直接用身体打击乐的节奏演奏乐器:拍腿组演奏双响筒,拍手组演奏串铃,教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