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艺术歌曲和民歌

范竞马-男高音

范竞马曾被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誉为"欧洲罕见的男高音。"多年来,他一直活跃在国际歌剧舞台上 。

1988年,范竞马与罗马尼亚女高音柯特鲁芭斯及西班牙次女高音贝尔冈扎等同台演出威尔第歌剧《茶花女》,扮演阿尔弗莱德。同年,受葡萄牙总统之邀,前往里斯本演出歌剧《茶花女》,并开始了在国外的深造及职业歌唱生涯。

范竞马曾在40余部歌剧、交响乐及宗教曲目中,担纲男主角。他擅长意大利歌剧和歌曲,但并不局限于此。曾经演出过的角色有威尔第歌剧《唐·卡洛》中的唐·卡洛、威尔第歌剧《茶花女》中的阿尔弗莱德、多尼采蒂歌剧《拉美莫尔的露契亚》中的爱德加、多尼采蒂歌剧《爱的甘醇》里的奈莫利诺、普契尼歌剧《波西米亚人》里的鲁道夫、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里的平克顿和五郎、普契尼歌剧《托斯卡》里的马里奥·卡瓦拉多西、罗西尼歌剧《灰姑娘》中的拉米罗、古诺歌剧《浮士德》中的浮士德、比才歌剧《卡门》中的唐·何塞、柴科夫斯基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中的连斯基、莫扎特歌剧《唐璜》里的奥塔维欧、莫扎特歌剧《魔笛》里的塔米诺、理查·斯特劳斯歌剧《玫瑰骑士》里的意大利男高音、瓦格纳歌剧《纽伦堡名歌手》里的大卫和昆茨·福格尔桑等。他演唱的交响乐和音乐会曲目包括:亨德尔的《弥赛亚》、海顿的《创世纪》、莫扎特和威尔第的《安魂曲》、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斯特拉文斯基的《帕赛弗尼》、马勒的《大地之歌》等。

2003年11月2日晚,范竞马在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的音乐大厅里举办了独唱音乐会,由此成为在这一美国著名艺术殿堂举办独唱音乐会的首位华人歌唱家。他与世界主要歌剧及交响乐团合作,唱响欧美、亚洲、澳大利亚、俄国和南非等地。

范竞马自2002年11月首次回国,在北京保利剧院成功举办了独唱音乐会。他与中国交响乐团合作,在北京音乐厅又成功举办了2005北京新年独唱音乐会。2007年10月,他与戴玉强和丁毅在北京举办了“唱响奥运”全球华人三大男高音世界巡演的首演。他还多次受文化部和中央电视台的特别邀请参加重要演出活动,包括:"同一首歌"、"中央电视台建台45周年台庆晚会"、"第十届电视歌手大奖赛开幕式"、"纪念'五·四'运动85周年"、"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大型音乐会"、2005"天涯共此时"中秋晚会"、"2006年文化部春节晚会"、2008奥运会倒计时两周年“我们的奥运”大型文艺晚会、200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等。他还应邀随中国代表团赴国外参加大型的演出活动,如法国巴黎凡尔赛宫举办的中法文化节、西班牙巴塞罗那和埃及金字塔前举行的"手拉手"大型系列文艺演出活动等。他还应邀在2005年11月在澳门举办的第四届东亚运动会闭幕式上演唱了会歌《花开澳门》。

近年来,范竞马在中国原创歌剧和用美声唱法演唱京剧领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2002-2004年期间,范竞马还连续出演了四部中国新歌剧:郭文景的《夜宴》和《狂人日记》;许舒亚的《太平湖的记忆》以及金湘的《杨贵妃》。2005年5月,范竞马在交响诗颂《太阳出来了》首演担纲主演,该剧用西方交响乐和歌剧形式来表现京剧。2005年6月,在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之际,范竞马在新加坡参加了清唱剧《海上第一人--郑和》的世界首演,扮演郑和。

他近期将一些中国优秀艺术歌曲和民歌译成英文向世界传播,做推广中国声乐作品的使者。2007年7月底在日内瓦联合国欧洲总部万国宫举办的“中国艺术之旅”活动中,他演唱了几首自己编译的中国艺术歌曲和民歌,得到了驻当地联合国机构的192个成员国的一千多位使节和官员的一致赞赏。

范竞马在1995年出演歌剧电影《蝴蝶夫人》,获得评论界的好评:“他演绎的五郎值得奥斯卡奖提名”(英国《歌剧今日》杂志)该影片中的精彩曲目唱片由索尼唱片公司出版发行。他的《美声》个人专辑(四盘)包括经典男高音音咏叹调、经典英文爱情歌曲、音乐会实况精选、意大利经典民歌,由中唱时代出版及普罗艺术发行。这张《我住长江头》中国经典艺术歌曲和民歌专辑是应约由荷兰奇诺(Channel Classics)唱片公司录制并发行。

1977年,范竞马考入四川音乐学院、师从兰幼青。1984年,在中央电视台首届"电视青年歌手大奖赛"中,荣获第二名。同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沈湘。他还曾获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全额奖学金,于朱利亚歌剧中心深造。1989-1990年,他在意大利师从世界级男高音歌唱家卡洛·贝尔冈齐。1993年被意大利"男高音王子"科莱里收为弟子,他在国际声乐比赛中多次获奖,如英国第三届“卡迪夫世界声乐比赛”中男声组第一名、美国纽约“罗萨·宠赛尔国际声乐比赛”的银奖、美国纽约“歌剧精粹声乐比赛”第一名、美国费城“帕瓦罗蒂国际声乐比赛”的决赛奖等。

英国广播公司评论“范竞马拥有与帕瓦罗蒂和传奇人物吉利一样迷人的歌喉”。

莱尼尔德·梅斯-钢琴伴奏

荷兰著名声艺术指导和钢琴伴奏家莱尼尔德·梅斯(Reinild Mees)先后跟随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杰拉德·冯·布勒克(Gerard van Blerk)美国的马尔科姆·弗雷格(Malcolm Frager)和法国巴黎的诺埃尔·李(Noel Lee)等钢琴教育家系统学习钢琴演奏。

梅斯的音乐生涯主要集中在为独唱音乐会和独奏音乐会弹伴奏。与诸多音乐大师的合作使她的演奏艺术变的炉火纯青,这些音乐家包括荷兰女高音爱丽·阿梅林(Elly Ameling)、法国男中音杰拉德·苏泽伊(Gerard Souzay)和罗马尼亚裔法国小提琴家桑多·维格(Sandor Vegh)。

今天,梅斯已经成为一位深受音乐家们推崇的声乐伴奏和室内乐钢琴演奏家。同时,他也经常为电台和电视台的音乐节目演奏。她与一些著名歌唱家为荷兰奇诺(Channe Classics)唱片公司录制了好几款深受欢迎的唱片专辑,其中包括意大利作曲家奥托里诺·莱斯比基、奥地利作曲家弗兰茨·苏雷克(Franz Schreker)和波兰作曲家卡洛尔·希马诺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三位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全集。目前,她正在和德国男中音歌唱家乔臣·库普菲(Jochen Kupfer)z准备录制舒曼的声乐套曲。为这款录音,她将用舒曼时代的一部大三角钢琴伴奏。梅斯参与录制的这些唱片在英国的《留声机杂志》、德国的《唱片论坛》、意大利的《音乐杂志》和荷兰的《乐评》(Luister)等杂志上获得了极高的评价。2004年,波兰政府文化部授予梅斯“希马诺夫斯基奖”和“波兰文化勋章奖”,奖励她为推广希马诺夫斯基音乐所做出的贡献。最近,他的《希马诺夫斯基歌曲集》获“费德里科奖”。这是对波兰音乐最佳录音唱片的最高奖。

梅斯还在阿姆斯特丹音乐学院、乌得勒支音乐学院、根特欧洲歌剧与声乐教育中心和阿姆斯特丹歌剧中心等音乐学府教授声乐伴奏。梅斯曾为伊丽莎白·斯瓦兹科普芙、伊格玛·希弗里德、佳丽娜·维希捏夫斯卡娅、格雷斯·班弗里和其他著名歌唱家的大师担任过伴奏,也经常应邀在一些重大的国际音乐比赛上担任伴奏。

为了推广和复兴那些在二战被忽视的两战期间动人的音乐作品,梅斯为其成立了“20世纪歌曲基金会”。该基金会立志于让这些珍贵的音乐文献重见天日,举办一些近似于舞台表演形式的专题音乐会一聚光灯音乐会(Spotlights Concerts)。

苏立华 译

我的感言

范竞马

荷兰奇诺唱片公司(Channel Classics)总裁兼录音师加雷德·萨克斯(Jared Sacks)出于对中国音乐情有独钟,特意选择了2008年中国奥运年录制了这张中国艺术歌曲和民族专辑。这是我的幸运,他要我自己为唱片写序,这真为难我了,我知道我是唱得比说的好听,但心中的确又有好多话想对大家说,那就是算是我的感想或随笔吧。

出版这张专辑是我多年的心愿,由于唱片的容量有限,我只能挑选一部分我最喜爱的歌曲,我认为他们是中国艺术歌曲和民族歌曲的精髓,其中包括唐诗宋词和经典民歌,都是有着浓厚人文思想的词作家和作曲家们的优秀作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如青主·赵元任的瞿琮,以及当代著名的作曲家罗忠榕、谷建芬等。其中那些脍炙人口的民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断传唱及改编,已经进入或正在被列入艺术歌曲的范畴。它们的旋律之所以经久不衰,百唱不厌,是因为它们的质朴,以及歌曲里面包含着的永恒信息,还有各个时代积淀下来的人文情怀,而我正是怀着这样的情怀来演唱这些歌曲的。在录制这些歌曲时,我发现我的声音已不再重要,仿佛我有了更深的使命。

对于已经熟悉演唱的听众,听这张专辑可能会不适应,因为听不到歌剧般戏剧性的声音和每首咏叹调最后必然出现的高音。而我认为这正是挑战所在,因为我意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学习西洋美声的最终目的,正是为了要更好地演唱中国歌曲和作品。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涌现出的众多优秀歌唱家已经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是能够演唱好西洋歌剧的。然而,美声歌坛在国内却显得很冷落,是因为它们无歌可唱,还是因为中国歌曲不适合用美声来表现?这是我回国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我住长江头》这个专辑的标题取自唱片里的第一首歌曲的曲名,青主曲, 李之仪(宋)词。原因之一,除了我对这首歌曲的偏爱之外,我认为不论从音乐的结构,形式还是审美情趣,都是代表中国艺术歌曲的高度境界,也是洋为中用的代表之作。其次,我从小生长在位于长江上游的金沙江畔,少年学习绘画时曾背着画板徒步写生,走遍了长江源头的山山水水。

要最大限度地捕捉现场演唱音效和生动的呈现多声道高清晰录音的魅力,录音师使用了非同常规的录音方法,整个录音是在录音厅舞台上现场同步完唱的,我没有戴耳机,拾音麦克风放置在离我很远的位置,我在演唱时,其感觉和实况演出一样。荷兰埃因霍温市弗里茨·飞利浦音乐大厅(Frits Philipszaal. Eindhoven)的音响如此之完美,为世界所公认,当年Philips Classics旗下诸如钢琴大师克劳迪·阿劳等就是在这里录制了著名的传世录音专辑的。

1988年底我在里斯本的圣卡罗斯歌剧院开始了我的国际演唱生涯,从那时算起,到2002年11月首次回国演唱,整整15年。我一人在外闯荡,就为了一件事;唱歌剧,所经历的辛酸甘苦一言难尽,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一直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唱了几十部歌剧,还额外学了几门外语,冥冥之中,我心里总感到有那么点遗憾和黯然,那就是我再没机会演唱中国歌曲了。自从走上了西洋歌曲的职业演唱生涯,我几乎唱遍了整个世界,常年转辗奔走在异国他乡,游子思乡之情不时萌发,常常情不自禁地哼唱那些从小到大听熟了的旋律,而想正式演唱这些歌曲就渐渐地变成了一种奢望。

2002年5月在美国华盛顿,那时出国15年后第一次为自己的同胞演唱,看到台下满场中国人的面孔,我倍感亲切,当晚的曲目一半都是中国作品,同台的嘉宾是一位欧洲籍女高音,她演唱了一首中国歌曲“大海啊!故乡”。因为没有译文,他只好用中文演唱,我花了很长时间逐字地教她,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用中文演唱的难度,他演唱的中国歌曲成为当晚全场的一个亮点,赢得了满场经久不息的掌声,从那以后我就有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把中国歌曲译成英文来演唱,这也可以方便更多的外国人去演唱。

2002年11月我回国开赌场音乐会时,冰河先生(已故,歌曲“金瓶寺的小山”作者)兴致勃勃地给我带来一本他本人翻译的英汉对照(中国民歌选)。我心里一亮,庆幸已经有人与我不谋而合。他当时就委托我把歌谱带到美国,并希望我能在国外演唱,他说,由于他不是演唱者,翻译的歌词难免会有不宜歌唱的地方,要我在实际演唱中做修改。后来,我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的独唱音乐会上演唱了他翻译的“夜歌”。这张专辑的“嘎哦丽泰”和“玛依拉”也曾受过冰河先生的启发。

正是通过自己的尝试,在演唱了几十年西洋歌剧之后,我终于悟出了一点运用美声发声方法演唱中国歌曲的“秘密”。我还记得2005年在北京大学巧遇乔老爷(乔羽)的一次交谈中,他说过一句话,至今觉得一语万金!在谈论到怎样建立中国的歌剧学派时,他说:“中国歌剧的诞生之日就是中文与美声的完美结合之日。”是的,中文,我们的母语,我回国以后发现,我们的声乐教育对西洋美声的研究成绩显著,今日的年轻歌者们从声音的规范和运用都非常到位,但是却忽略了赋予演唱的语言。我上述所说的秘密,指的就是西洋美声用于演唱中国歌曲的分寸,正如Bel canto是建立在意大利语基础上的歌唱,Lieder(19世纪德国艺术歌曲)是以德文为依据。如果要运用西洋美声唱法来演唱中歌曲,则必须是建立在中文的特性和吐字原则上。如果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不愿意听美声歌手演唱中国歌,那一定是歌手的问题,是演唱者在演唱中忽略我们母语的丰富的表现和亲切感。

我认为,以西洋美声发声为基础,同时又不失中文固有的语感和表现力,这是中国美声和歌剧的前景之所在。这张专辑除了表达我对这些歌曲的钟爱,也算是我个人在演唱中国歌曲方面的一点思索。

展开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