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钢琴音乐中的意境构成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摘要作为中国特有的美学范畴,意境是贯穿中国艺术创造的灵魂。以传统音乐为基础,吸取西方作曲技巧生长并发展起来的中国钢琴音乐依然以意境的创造为其最高主旨。了解中国钢琴音乐中意境的构成,是鉴赏者正确理解作品、演奏者正确表达作品的关键。关键词:意境标题音乐性联想J605在艺术美学的范畴中,意境是一个最具东方美学色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美学和艺术的突出贡献。中国的传统哲学:先秦道家、魏晋玄学、隋唐佛学等为意境的生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作为中国特有的美学范畴,中国的艺术创造:诗词歌赋、舞蹈音乐、绘画戏剧、散文小说中无不浸润着意境的灵魂。在各类艺术中,意境被定义为创作者“以各种形式和方法熔铸而成的情景交融,虚实统一,韵味长久、意与境谐,能深刻昭示宇宙和人生意识,并使创作者与主体神情充盈而飞动,物我贯通,进入超越时空的艺术境界”。中国的钢琴音乐亦是在这种古老而丰厚的民族艺术积淀中生成并发展起来的。作为西方的传统乐器,钢琴是一种有着宽广音域及固定音高的键盘乐器,擅长表达多声部音乐。用西方乐器来表达“线性思维”的中国音乐,无疑是给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者们一个极具挑战的考验。

通过不断地探索,他们运用各种手法成功地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这些作品一方面体现出明显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又具备合适钢琴表现的各种技法及和声手法。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作品的民族神韵和现代气息融为一体以适合中国听众的审美口味。因此,这些根植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生活发展起来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意境的创造方面不仅保留了原有民族音乐作品的韵味,而且在其意境的表现中巧妙地融入了钢琴特有的表达方式,给作品增添了新的色彩。使蕴含于这些作品中的意境得到了更好的表达。在这些作品中,意境的创造仍是其创作的最高境界。因此,了解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意境构成,是给予鉴赏者及二度创作者以正确指引的关键。下面从三方面进行论述。标题的引导作用一首作品的标题,是作者(或其它)用文学性的语言点出作品内涵,阐明创作的构思,或者说是作曲家希望鉴赏者按照自己的表现意图来理解作品的概括性文字。中国的传统音乐均与标题有着紧密的关系。例如,初载于明末《古琴正宗》,传谱最多的古琴曲之一《平沙落雁》就是“取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来描写秋天的景物的。其音调与标题相符,表达了一种静美。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断,静中有动,优美动听。

因中国的传统音乐与文学、诗歌有着很深的渊源,因此,其作品几乎都带有各自的标题来表明曲中之意,这些印记在中国钢琴音乐中仍是清晰可见的。究其历史,钢琴这一乐器自20世纪后半叶传入中国以来,大量的中国钢琴作品才相继出现。作为在西方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乐器之王”,钢琴音乐的发展是随着时间的延续发展而来的。即从巴洛克时期到古典主义时期至浪漫主义时期直至本世纪以来产生出了众多的钢琴作品并流传至今的。因此,这些作品身上明显带有时代的烙印。在众多的钢琴作品中,虽不乏带有标题的情况,但大多数西方钢琴音乐作品是以与其相应时期中发展成熟起来的器乐曲体材来命名的。如巴洛克时期的创意曲、古曲主义时期的奏鸣曲、浪漫主义时期的圆舞曲、叙事曲等。虽然相同题材的每首作品均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内容,但其标题却是统一的。在西方钢琴音乐的丰厚基础之上,中国的作曲家学习和借鉴了其作曲技巧创作具有中国风格特点的钢琴作品。创作中国的钢琴音乐必然要扎根于中国传统音乐之中,因此众多的中国钢琴音乐均是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运用新的作曲技法创作而成的。如根据古曲改编而成的《梅花三弄》、取材于民歌而成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据民族乐器创作而成的《百鸟朝凤》、据戏曲音乐而来的《红灯记》等,各种风格的钢琴曲。

每首乐曲因取材内容、选用题材、表现形式等方面的不同均有着与已相适应的标题。而不同于西方钢琴音乐中以体材命名的形式。这些风格各样的标题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作品指南”的作用。如根据粤曲改编而成的《平湖秋月》,从其标题中不难使人联想到“夜晚在一片皎洁月光笼罩下的宁静平和的西湖美景”;据古琴曲改编而成的《阳关三叠》,由同名诗自然引发而来的“渭城送友人,依依惜别”之情等,因标题的提示给听众以引导的作用。这种引导作用,是中国钢琴作品中意境构成的重要基础。音乐性的描绘作用在意境的创造中,“景”与“情”是其最基本的要素。其中景或境是指创作者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构建的表现具体实物的形象、景象等内容。作为中西和壁的中国钢琴音乐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来表现其作品中的“景”与音乐作品是通过其基本要素:音高、强弱、节奏与速度,旋律线、和声、织体等来表现作品。在中国传统的音乐作品中,单声部思维占主流地位。那么,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生长起来的中国钢琴音乐大多也摆脱不了这种思维模式,其旋律线的主流作用依然占主导地位。无论是取材于民歌(直接采用民歌旋律或截取部分主题音调或采用民歌旋律中的动机来创作),还是改编民族器乐曲以及从民族音乐中摘取素材创作而成的钢琴曲均是如此。

在具有中国气质的“线性思维”发展下的和声手法,若采用西方音乐特征的和声思维与其相配,显然是不伦不类的,不符合中国音乐中追求的空灵、平和、清淡、质朴的特点。因此,作曲家在创作中巧妙地在西洋作曲技法中融入了种种民族化的和声因素,增加了和声民族色彩性与旋律线的主流相匹配。常用的手法有:五声性纵向化的和弦、非三度叠置的和弦等。这些风格各样的钢琴曲通过其民族化的旋律线、和声色彩、节奏速度、织体等描绘出来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无形中就具备了中国文化的内在神韵。而通过钢琴手法表现出的意境之景,在和声化背景的衬托下也更具有深度与广度。例如,著名作曲家黄虎威1958年创作而成的音画式钢琴组曲《巴蜀之画》。其中共有六首精致的小品,均由四川民歌主题音调发展而成的。以第一首《晨歌》为例。主题来源于四川蒲江民歌《割草歌》,是对清晨自然景象的描写。全曲由四小节的旋律音调首先呈示,后又转入高八度的音区重复构成。作者在右手保留原有歌调的基础上,左手配以五度音程到三度音程的更迭,及大下属和弦与级大三和弦形成和声色彩的对比,给原本线条单一的主题营造了纯净的和声氛围,后加之高音区、弱音量的音效对比,给人以景深之感,细致灵巧的装饰音如给人以“露珠滴落”之见。

最后采用极协和,极宽广音域、极弱的和声音效,给人以无限空灵、安静之意。作者用极单纯的和声衬托很好地表现了山区清晨清新爽朗的画面,如身临其境,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又如,根据民族乐曲改编而来的中国钢琴曲《平湖秋月》,作品前身为广东音乐作家吕文成所作的广东音乐《醉太平》。在这首钢琴曲中,作者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曲的风格特点,在全曲的结构中,除了加上两小节的引子外,其它均未作任何改动。将民族乐曲移植为钢琴曲,核心是将原曲已有的意境通过钢琴这种多声部乐器将其更好地表现和发挥。作者运用自然调式来构思,在三度和弦基础上加入了五声纵向化和弦,将旋律音隐伏于和弦的纵向发展之中。给原有的单声旋律以丰厚的音响效果衬托。左右手相继出现的 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三十二分音符的跑动给人以流动、跳跃 之感,似湖中时大时小的涟漪荡漾,以衬托出主旋律的柔 美。加之装饰音的轻灵点缀,描绘出一片月洒平湖,宁静、 柔和、秀美的景象。钢琴技法中的琶音、分解和弦、分解八 度等手法的应用,惟妙惟肖地模仿了广东音乐的特点,又使 得原曲的意境空间更加广阔,很好地发扬了钢琴乐器独有的 特点。 作曲家通过其笔下的音符向我们描绘了作品,勾勒出 蕴含于作品之中的意境之形。

联想的升华作用联想在心理学概念中被定义为:由一个事物的观念联 想到另一个事物的观念的心理过程。在中国钢琴音乐的意境 构成中,联想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在作品的审美过程中, 标题的引导作用给人以某个作品的表现范畴定位;用各种音 乐手法组合而成的音效对作品进行了描绘,给人以“景”或 “境”的印象。那么联想作用的介入使得“景”或“境”的 意韵更加丰富,并引发了“情”的表达。在联想的作用下, 想象力会自然地填充音乐音响中的“景”“境”,使其变得 清晰、明确、鲜活。于是,因“景”或“境”而引发的 “情”或者说引发的一系列经验式的观念使人对音乐作品的 表现对象的领悟、理解变得更加明确,近而达到情与境协, 情景交融的境界,使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意境得到升华。 例如,汪立三的中国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是 作者1979 年观日本画家东山魁夷画展有感而创作的。全组曲 共分为四个乐章,其中第四乐章《涛声》明显区别于前三 首,前三首是从不同角度对日本风景进行描写,第四乐章则 是着重于对人物精神的刻画。原画是想通过对大海的辽阔和 对汹涌波涛的描绘来表现鉴真和尚不屈的意志和博大的胸 怀。而作曲家在创作中没有局限于对画家作品富于诗意的音 乐性描绘,而是融入了作者本人的思想于其中,达到了情寓 景中,情景交融的境界。

体现了其高深的艺术造诣。作者以 一首诗揭示了作品深刻的音乐内容: 我遥想一苇远航者的精诚 化入暮鼓晨钟除了原画中作者表现的大海与波涛,作曲家在其中加 入了鉴真和尚的主题。主题源于佛教音乐曲调“香花清”, 配合始终伴随主题音调的模拟钟声的音效,使人的自然而然 就联想到了鉴真和尚那庄严、神圣又具有高贵气质的形象, 钟声的伴随给作品笼罩了一层神秘又浓郁的宗教色彩。 作者对画中主体部分大海的描述,选取了极具不稳定 感和动力性特征的三连音音型。钢琴中,分解八度音程和分 解和弦的手法的应用使人联想到波涛汹涌的大海――高僧东 渡中暗伏的种种困难和危险。强大的音流暗示出大海力量的 庞大与无情,使人感受到了作品宏大的气势。同时,具有日 本民族特色的旋律音调被巧妙地隐伏于和声之中,揭示出大 师与日本民族的渊源。这样的描述在全曲共出现了三次,且 一次强于一次,用音乐的手法使人联想到鉴真六次东渡日本 所历经的种种磨难与其不屈的意志。 在作品的106 小节,出现了全五声音阶,是极为协和 的华彩乐句。如云开雾散,使人联想到鉴真和尚历经艰难险 阻终于到达了理想的彼岸。天空一片光明,使得象征一切苦 难与危险的大海在光明前,在高僧的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前渐 渐退缩了。

在作品结尾的高潮处,作者仍选用了佛教音乐中的曲 牌“登宝殿”亦叫“请圣”为主题素材,运用平行五度,四 五度叠置和弦等和声手法形成了特殊色彩的艺术效果,使人 联想到众僧齐颂、佛乐齐鸣、鉴真和尚在众人拥簇之下庄严 地登上日本唐招提寺的神圣殿堂的场景。 在音乐的描述下,通过主体联想的填充、弥补,鉴真 和尚为了崇高的信仰不惜献身,不畏艰难限阻六次东渡日本 终获成功的历史史实如同现实,真实地再现于眼前,而作者 通过音乐向我们传达的对高僧崇高精神的赞美之情已融入作 品的每个音符之中,在神圣的宗教氛围笼罩之下的音乐映射 出无限庄严、肃穆的色彩,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在此间 的音乐描述中,创作者主体的情感已与实景融为一体,而以 作者情感表达和宣泄为主,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其中蕴含 的意境之深更是不言而喻的。 如上所述,正是标题、音乐性、联想三者的有机结合 体现了中国钢琴音乐中的意境之美。明确作品的意境构成是 鉴赏者正确理解作品内涵,演奏者正确表达作品的关键。需 要指出的是因论述的侧重点不同,本文将意境构成中的景与 情划分开来分别述之,但实际作品中的情与境是不能完全分 割开来的。 参考文献: 田川流:《艺术美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年版。 冷佳:《两首中国钢琴曲的演奏与教学》,《钢琴艺术》,1997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