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虻 李金玥

钢琴喷泉曲琴谱_钢琴曲喷泉演奏_喷泉钢琴曲

钢琴喷泉曲琴谱_喷泉钢琴曲_钢琴曲喷泉演奏

卡尔·博姆(Carl·Bohm.1844~1920)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钢琴曲《喷泉》(Op.221)是作者创作的一首描写美丽喷泉景象的标题性钢琴抒情小品。作品以轻松愉快的格调、优美流畅的旋律、富有律动感的节奏、快慢起伏的速度和强弱对比的力度,把喷泉自然起落的动态过程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那是一幅绚丽多彩的迷人风景画: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中间镶嵌着一组组喷泉,泉水有的喷射而出,冲向湛蓝的天空,时而气势磅礴,时而轻歌曼舞;有的如潺潺泉水,溅起晶莹的水花,像一群婀娜多姿的苗条少女翩翩起舞。音乐在动与静之间,把我们带入水、光、音、色的迷人世界。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该曲收录于《世界钢琴名曲70首》,是各类演奏会、考级的保留曲目,为很多钢琴演奏者所喜爱。

本曲为复三部曲式,由第一部分、中部、再现部和尾声组成。

第一部分(1~44)为带再现的三段式结构,旋律以十六分音符的快速流动为特征,级进与跳进相结合,连贯流畅,句式清晰。

A部分(1~16)实际上是由两个各为8小节的变奏乐段组成,每个乐段含有两个平行乐句,通过跑动的音型表现主题旋律的流动性。前乐段在mf力度的轻柔背景上,在渐强、渐弱的起伏变化中,似泉水喷出后又自然地下落。低声部带跳音的八度与上行和弦转位组成三音动机贯穿始终,跳音和踏板的运用使音乐灵活跳跃,仿佛源源不断喷出的泉水,清新愉快的旋律线条一跃而出。A乐段重复一次时,力度减弱为p。

谱例1:《喷泉》1~4小节

B乐段(17~36)为复乐段,转入D大调。旋律与A乐段形成对比,前部分是两个平行乐句,主题旋律清澈明亮,近似梦幻般的色彩。力度转入f,弹奏要稍微增加一些力度,将A段的情绪进一步升华。前乐句(17~20)右手强起后,波浪式向上推进,在单音跳动中渐弱,情绪变得活跃起来。后乐句(21~28)有4小节的扩充,旋律不断向上攀升,力度逐渐增强,在八度大跳中渐慢,结束干脆利落,似喷向高空中的泉水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又像断了线的珍珠洒落下来。复乐段的后部分也是两个乐句,强化了这个主题。

谱例2:《喷泉》17~20小节

A乐段再现时(37~44)力度变弱,音乐趋于平静。

中部(45~78)同样采用带再现的三段式结构,旋律以跳音为主,整齐划一的断奏技法使节奏感鲜明,动力感增强,情绪更加活泼,与第一部分音乐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C乐段(45~56)转入C大调,力度较弱,由3个乐句组成。右手为织体化八分音符的双音断奏,上方为持续音,下方旋律线条平缓级进,似低缓涌动的泉水,左手延续了第一部分的织体形态。左右手音乐交织在一起,仿佛喷泉泉水此起彼伏,变幻莫测。演奏时应注意音乐的层次感,突出隐藏在内声部的旋律线条与音乐的跳跃性。

谱例3:《喷泉》45~48小节

D乐段(57~66)转入G大调,由两个不对称乐句构成,继承了第一部分的基本节奏型,音乐重新回到十六分音符的快速流动,旋律更加具有连贯性。前乐句采用下行模进的手法,由两个平行乐节构成。右手旋律级进后渐弱接大跳,描写泉水喷出后自然下落的景观,低声部采用分解和弦织体勾画出小喷泉忽高忽低的景象。后乐句力度变弱,以相互模仿的手法发展着性格鲜明的动机,直至将音乐推向高潮,使喷泉的形态跃然于乐谱之上。

谱例4:《喷泉》57~60小节

C乐段的再现(67~78)为变奏再现,右手形成两个对比声部,八分音符的高声部与十六分音符的内声部相互交错,似姿态万千的喷泉错落有致,欢快跳动。

再现部(79~114)是简单再现,喷泉经历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展示后,回归宁静。

尾声(115~120)将A乐段的主题旋律碎片化,断续的三连音似有似无地轻轻回顾着,好像置身于白纱般水雾里的人们回忆着喷泉的美景,最后在4个强有力的和弦中辉煌地结束全曲。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