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韵汉风只是形象表达江苏文化的一种说法,并不能囊括江苏之美而全。江苏─南北差异明显,风情与韵味各异。江南以苏州为代表,是吴文化圈,吴侬软语、苏州评弹、还有昆曲是最典型文化表现形式;江北以徐州为代表,语言和人文环境又完全不同,京剧《霸王别姬》、琵琶曲《十面埋伏》,还有话剧《大风歌》─最能代表它的风格。而南北交界的省会南京,又有着独特的气质。因枕长江之险以及“虎踞龙蟠”之地势,这里成了十代王朝争夺的对象,屡次惨遭毁灭性打击。令人奇怪的是,她总是能从废墟上重新站起来,开始新的生活,焕发出蓬勃生机。站在世界上中世纪最大的明南京古城墙上,看历史风起云涌,壮怀激烈,仿佛依然闻得到硝烟气味。不信您到大商场内转一圈,立刻就会看到南北各路商家在这里激战的场面,那一份惊心动魄,决不亚于当年……

代表江苏的音乐

茉莉花》

这是一首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小调,反映的是男女恋情。其中流传于江苏的这首最为人熟知。歌曲通过赞美茉莉花,生动含蓄地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还将《茉莉花》的曲调用作歌剧《图兰朵》中女声部合唱的素材。

此歌采用五声徽调式。旋律委婉、流畅,感情细腻,结构均衡,充分表达了淳朴柔美的感情。协奏曲《春江花月夜》

民族管弦乐曲,1923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由琵琶大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成,并易名为《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共分十段,采用了具有民衍性的变奏结构,该曲发挥了各种乐器的性能,民现了江南丝竹音乐清秀细腻的特色,以优美柔婉的旋律、巧妙的构思和变奏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犹如一幅清丽、淡雅的长卷山水书画,侧面讴歌了祖国的锦绣河山。

琵琶曲《十面埋伏》

琵琶大曲,明代后期已在民间流传。明王猷定《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中即有汤应曾弹奏琵琶曲《楚汉》的记载,《楚汉》即《十面埋伏》的前身。乐谱初见于华秋苹《琵琶谱》。

该曲描写的是楚汉相争时,汉刘邦与项羽在垓下之战,运用琵琶特有的技巧,描绘了古代战争场面,表现了千军万马冲锋陷阵之势,极为生动感人。

二胡《二泉映月》

这首曲子是民族风格十分浓郁的二胡独奏曲。它是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作者悲歌式一生呕心沥血的高度艺术结晶。作品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表现了作者在旧社会饱受辛酸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此曲由引子、六个段落及结束句组成。全曲以一个音乐主题为基础,采用变奏体曲式结构,进行了五次变奏和发展。该曲音乐高亢有力,音调缠绵悱恻、凄楚动人,旋律的交织,起伏有序。

江苏的著名古典小说

《西游记》

《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方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将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形象化为妖魔鬼怪所设置的八十一难,以动物幻化的有情的精怪生动地表现了无情的山川的险阻,并以降妖服怪歌赞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小说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水浒传》

作者施耐庵,描述了北宋末年一群不同地位、类型、性格的英雄人物,因受到政治等迫害而不堪忍受,终将走往“逼上梁山”的不归路。

《三国演义》

全称《三国演义通俗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著,清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其叙事始自汉灵帝建宁二年(169),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凡百余年,其间诸侯并起,割据称雄,纷争竞逐,无时或已。中经黄巾举义,董卓乱汉,官渡破袁,赤壁败曹,乃至魏据中原,蜀霸西陲,吴领江东,鼎足三分;又白帝托孤,五月渡泸,诸葛六出,姜维九伐,终于邓艾灭蜀,司马篡魏,孙皓自缚,三家归晋。时有前后,则前详于后;事分三国,而以蜀为主。全书气势恢弘,波澜壮阔,风云变幻,动人心魄。

江苏的地方戏曲

昆曲

昆曲,又名昆山腔,昆剧,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其 "流丽悠远"的特色,使昆腔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著称。

昆曲剧目共计保留了来源于南戏、传奇作品和少量元杂剧的400多出折子戏。演出较多的有100多出,如《浣纱记-寄子》、《牡丹亭-闹学、游园、惊梦、寻梦、拾画、叫画》《玉簪记-琴挑、秋江》、《渔家乐-藏舟、刺梁》、《长生殿-定情、酒楼、絮阁、惊变、哭像、闻铃、弹词》等。

评弹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历经200余年至今不衰。

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

滑稽戏

由上海的曲艺“独角戏”吸收中外喜剧、闹剧和江南各地方影响而逐步形成。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的许多地区,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滑稽戏的表演,是以独角戏,相声等曲艺的表演为基础,又吸收了文明戏、话剧、电影及至歌舞的某些艺术手法来丰富自己,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色,讲究情节滑稽、表演夸张,在“说”、“唱”和形体动作方面有许多独特之处。 常州红星大剧院常年演出、周边地区巡回演出

锡 剧

流行于苏南、苏北地区及上海、浙江一带。原称滩簧戏,辛亥革命前后,发展成舞台戏,改称“常锡文戏”,1952年定名为锡剧。锡剧的音乐和唱腔,抒情优美、悦耳动听,具有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格。其中拍摄成舞台艺术片的有传统戏《双推磨》、《庵堂认母》、《庵堂相会》、《孟丽君》、《珍珠塔》、《双珠凤》《红楼夜审》和现代戏《红色的种子》《红花曲》等。 常州红星大剧院常年演出、周边地区巡回演出

僮子戏

源于上僮子,现代通剧的前身,发源于楚越的“以舞降神”。其淳朴得过于简陋,粗糙得近乎原始得演出形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兴趣。现代通剧,是以南通方言加锣鼓伴奏的演唱、粗犷的唱腔和通俗易懂的唱词,利用说唱形式的戏剧。

木偶剧

如皋享有“木偶之乡”的美誉,其渊远的民间艺术传统,神奇的舞美特技,精美的“杖头”制作,出神入化的操作表演,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白蛇传》、《孙悟空大闹盘丝洞》、《大禹治水》、《倒花篮》、《扒沟狮子》、《木虾舞》等都是久演不衰的木偶戏。

跳马夫

“跳马夫”原是流传于如东一带的祭神舞,所祭之神为“都天王爷”。“跳马夫”是男子群舞,由鼓号伴奏,它的舞姿简洁、整齐、机动多变、铿锵有力,有着排山倒海、撼天动地的气势,整个舞蹈充满尚武精神,洋溢着战斗气息。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