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 河南商丘 476000)

钢琴艺术源于欧洲 ,是西方专业音乐中影响最广、艺术成就最高的艺术种类之一。中国的钢琴艺术主要是由作品创作演奏技巧、理论研究以及教育四方面构成。它从诞生到 20世纪末 ,走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 ,在长期的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中 ,经历了接受、学习、借鉴和创新等阶段。特别是从建国初期到 20世纪末的 50年间 ,我国的钢琴艺术得到飞速的发展 ,创作了百余首优秀作品 ,有近 60余人次在各种级别的国际作品和演奏比赛中获奖 ,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千余篇 ,出版理论著作 9部 ,专业院校则由建国前的几所发展到现在的几百所 (包括综合大学音乐系 ) ,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 ,钢琴艺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她和任何客观事物一样 ,总是在磕磕绊绊的学习、探索中逐渐成长。站在现今时代的高度 ,把钢琴艺术置于开放、理性和现代化的艺术平台上审视 ,我们深深感到有太多值得总结和回味的东西需要我们去研究、开拓、发展。

一、钢琴作品

中国的钢琴音乐创作起步于 20世纪初 ,从赵元任创作出第一首钢琴作品《和平进行曲》(1915) ,到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标志着中国钢琴艺术真正步入起步和初级发展阶段。建国后 50年 ,在广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和教育家的共同努力下 ,创作出了大量的钢琴作品。由于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影响 ,钢琴作品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49 - 1966) 1:繁荣时期据不完全统计 ,从 1949年到 1966年这 17年正式出版的作品有 235首以上 [1] ,其中有不少作品出自钢琴家之手 ,如《快乐的节日》(丁善德 )、《E大调序曲》(朱工一 )、《快乐的罗嗦》(殷承宗 )、《白毛女即兴曲》(刘诗昆 )、《谷粒飞舞》 (孙以强 )、《翻身的日子》(储望华 )等 ,钢琴作品创作空前繁荣

第二阶段 (1966—1976) :特殊时期 处于文革时期的钢琴作品创作 ,是在特定的时空和特定的条件下所发生的文艺运动 ,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 ,因此钢琴音乐创作进入了发展的低谷。其原因在于 : 作品普遍存在过于政治化、形式化的倾向 ;一些作曲家、钢琴 的限制 ,创作题材受到制约 ;对外文化交流几乎停滞 ,创作技法停滞不前。尽管如此 ,作曲家还是创作出了既符合当时的政治环境又有相当艺术水准的优秀作品 ,如《陕北民歌钢琴独奏曲四首》、《浏阳河》、钢琴协奏曲《黄河》等。第三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 ) :多元化的新时代 改革开放后 ,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进入到繁荣时期 , 一些先进的作曲技法被相继引入 ,在题材的开拓和技法的创新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创作出了风格各异的优秀钢琴作品 ,如《东山魁夷画意》、《降 B大调钢琴协奏曲“山林”》、《阳关三叠》、钢琴协奏曲《梁祝》、《钢琴复调小品八首》、《太极》等。 纵观建国 50年来已发表或出版的作品 ,它们在题材、体裁与形式以及音乐本体诸方面有以下特点 : 1.创作题材 50年来 ,我国多数钢琴作品的创作题材源于民歌、民族器乐曲、舞剧音乐、舞蹈音乐、大合唱音乐、戏曲音乐以及民俗文化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以原曲名和原音乐主题进行创作和改编的标题性作品 ,如《百鸟朝凤》、钢琴协奏曲《黄河》等。二是以曲体命名的无标题性作品且中间乐段带有标题性 ,如《京剧曲牌练习曲四首》、《三首序曲与赋格》等。三是兼用无标题性与标题性两种命名法结合的曲名 ,如汪立三的《小奏鸣曲》三乐章均加有中文标题“在阳光下”“新雨后”“山里人的舞蹈”

2.作品体裁与形式

作曲家在继承我国传统音乐的基础上 ,借鉴国外乐器体裁形式 ,创作、改编出大量风格各异的钢琴作品 ,产生了幻想曲、协奏曲、练习曲、组曲、随想曲、变奏曲、主题与变奏、序曲、序曲与赋格、即兴曲、奏鸣曲、创意曲、前奏曲与托卡塔舞曲等体裁。

在表现形式上 ,有钢琴独奏、协奏、四手联弹、室内乐、乐器与钢琴 ,如《钢琴与弦乐五重奏》、《钢琴与乐队》、《琴赋》、

《唐诗四首———为女高音、打击乐与钢琴而作》等等。

3.创作技法的演变

(1)旋律—和声—复调 [3]是建国初至 70年代我国钢琴音乐创作的主要手段。

以民族音乐为基础 ,运用和声、复调、织体、节奏、体裁变化等手法对其进行创作改编 ,是这一时期我国钢琴作品创作的基本特征。一方面继承了传统音乐旋律突出的特点 ,使我国传统音乐中横向单一的旋律线条与纵向多声部、多层次的和声叠置进行结合 ,深入地挖掘和表现了民族音乐的思想内容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了钢琴这一多声部乐器的表现性能 , 使传统音乐钢琴化。

(2)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族音乐的完美结合

随着十二音序列音乐、多调性、多调式等个性化现代作曲技法在世界音乐领域的流行 ,我国的作曲家在学习现代技法的基础上 ,以民族音调为基本元素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性创作 ,并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如《钢琴曲三首》、《钢琴复调小品八首》、《多耶》、《长短的组合》、《涛声》等。

(3)自创体系

1987年 11月 ,在“上海国际音乐比赛———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创作及演奏”比赛会上 ,赵晓生自创的钢琴曲《太极》获小型作品一等奖 ,实践了作者本人创立的《太极作曲系统》的作曲技法 ,走出了中国钢琴作品“民歌 +和声”的创作阶段 , 创立了崭新的作曲体系。

二、演奏技巧

1.西方手指学派的影响

注重追求干净利索的手指弹奏技术 ,是我国早期乃至现在钢琴教育的一大特点。以俄罗斯钢琴学派查哈罗夫为代表的一批外籍钢琴家在建国前任教于我国 ,并为我国培养出了老一辈的钢琴家、教育家。他们在传授优秀西方音乐文化的同时 ,也将注重手指训练的西方传统钢琴演奏技法和教学方法带入了我国 ,影响深远 ,并在我国钢琴、钢琴教育界迅速得以推广 ,形成了先技术而后音乐、片面强调手指弹奏技术的教育指导思想。

2.模仿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

著名作曲家黎英海说 :“作为一个中国人 ,你本来就应该熟悉中国自己的传统音乐。就乐器而言 ,钢琴的音色是单一的 ,但通过不同的演奏法、不同的触键、不同的踏板用法以及音区、音量等方面的对比 ,完全可以产生不同音色的联想。”[4]因此 ,充分了解民族乐器的音色及演奏技巧与音乐的风格特点 ,对中国钢琴作品弹奏技巧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在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共同努力下 ,产生了演奏中国钢琴作品的一些特殊技巧 :以小二度重叠模仿板胡的下滑音奏法 ,如《翻身的日子》;采用大量三度与二度的单倚音模仿民族乐器的滑音奏法 ,如《二泉映月》;以许多单倚音重叠演奏的“叠音”技巧 ,如《百鸟朝凤》;在描写意境的弹奏方法上 ,强调运用对相关乐器音响的想像力 ,支配相应手指的触键部位 ,气韵贯通 ,一气呵成 [3] ;“音色技法”[5] ,是指演奏中国钢琴曲 (改编、创作 )时借鉴、模仿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

三、钢琴艺术理论研究

我国钢琴艺术理论研究主要是立足于钢琴教育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建国初期由于深受当时全面向苏联学习的影响 ,我国钢琴教育理论研究基本上是以翻译外国 (主要是前苏联 )论著为主 ,直至“文革”之前 ,尽管有“数十种可供刊登专业音乐理论著述的杂志 ,但经查阅 ,由中国人发表在音乐杂志有关钢琴教学法理论研究的文章仅有几篇”[1] (P78) ,理论研究发展极为缓慢。在文革期间 ,受当时政治气候的影响 , 一些刊物被停刊或被强行套上反革命的帽子 ,使刚刚起步的理论研究被迫停止。

“文革”结束后 ,廖乃雄研究员发表在《音乐论丛》1979 年第二期的《试谈钢琴教学的几个基本环节》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钢琴教学历来存在的“我怎么学的 ,就怎么教”、“我怎么弹的 ,就叫学生怎么弹”[6] (P237 - 242)这种深受西方旧的教育思想影响的倾向 ,在钢琴教育界引起极大反响 , 并迅速在钢琴、理论及教育界掀起了理论研究的高潮 ,取得累累硕果。从 20世纪 70年代末至 90年代 ,据不完全统计 , 各界人士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数百篇有关钢琴教育与理论研究的文章。应诗真先生所著的《钢琴教学法》一书 ,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钢琴教学规律的理论著作 ,对钢琴教学定出的“基本规格”[7]之观点 ,对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 ,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赵晓生先生所著的《钢琴演奏之道》从“琴道、琴法、琴艺、琴韵、琴禅、琴诀”[8] (16 - 34)六大部分揭示了钢琴演奏的规律、法则和方法 , 并“力图以中国古代阴阳哲学的辨证方法为基础 ,以整体的眼光 ,辨证的分析、总结钢琴演奏的全过程和总规律”[8] ,将东方的文化体系与西方的文化体系有机的融合为一体 ,提出与众不同的以“气”为中心的“整体演奏法”,成为中国钢琴音乐体系建设的开拓、奠基之作 [9]。1996年 8月 ,华乐出版社出版了具有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的理论专著《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该书填补了我国音乐史论———钢琴音乐史的空白。

四、钢琴教育的发展

自 20世纪 20年代初 ,我国建立第一所音乐学院 ,到现在已拥有近 300所专业音乐院校 (包括综合大学、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系 ) ,形成了以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并列递进的教育结构 ,各种比赛、考级活动在全国大多数城市生根开花 ,钢琴教育蓬勃发展、成绩斐然。

据统计 , 20世纪 50—70年代 ,我国共拥有高等音乐、艺术专业院校 14所 ,其中音乐学院 8所 ,艺术学院 6所 ,拥有钢琴专业教师近百人 ,培养了数百人的专业演奏与教育人才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另外 ,为了培养后备专业人才 , 中央、上海、沈阳、天津、武汉 (原湖北艺术学院 )五大音乐学院建立了从附小、附中到大学的教学体系 ;四川、西安音乐学院也建立了附中钢琴教育学科 ; 20世纪 70年代末 ,又成立了山东艺术学院 ,形成了本科、专科、中专以及小学不同的办学层次 ,建立了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体制。除了专业院校外 , 当时还有 15个高师设有钢琴主科与副科教学的音乐系、以及相当数量的中等师范学校音乐班 ,进而形成了以高师、中师为主体、以培养教师为目的的完整性钢琴普及教育网络 , 为今后钢琴艺术在全国的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 20世纪 80年代 ,我国钢琴艺术教育发展开始进入到繁荣时期 ,办学层次不断提高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一批专业院校建立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机构 ,中央、上海音乐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则拥有钢琴教育与理论研究的博士学位授予权 ,为我国钢琴艺术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培养了数量可观、技艺精湛的高层次理论研究型人才。

21社会教育

在重点发展专业音乐教育的同时 , 20世纪 80年代后 ,全国轰轰烈烈的钢琴热 ,标志着我国钢琴教育已全面步入社会化普及性教育阶段。通过社会艺术学校、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少年宫、电台、电视台等单位举办专家讲座 ,以及专业院校举办的教师培训班等形式 ,全面提高了社会教师、学生的业务素质和艺术修养 ,形成了广泛的社会音乐教育网络。

(1)钢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是我国社会音乐教育的一大特点。我国的钢琴教育体系虽然沿承了西方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体系特点 ,但教育受众率还相当低 ,几乎为一种贵族式教育 ,区域差异和个体差异非常大。据调查 ,全国 85%以上的琴行建在大中城市 ,钢琴学校、艺校大都建在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城市 ,并汇集了本区域内几乎所有的优秀钢琴教师 ,进而形成了城市与农村、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严重差异 ,社会教育极不平衡。

(2)教师队伍迅速扩充带来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琴生产和消费大国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 ,钢琴这件过去被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现已走进千家万户。现有的钢琴教师的数量根本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一些不懂钢琴教学、演奏规律和方法的社会 (兼职 )人员 ,悻然执起了教鞭 ,严重阻碍了我国钢琴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3)教材建设滞后。50年来,我们在学习前苏联和西方音乐教育体制上的基础上,建立了专业的音乐教学机构和庞大的教学群体,但却不具备自己独特的教材体系。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社会普及性教育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是国际流行的系列教材,如《车尔尼系列练习曲》、《克拉莫60首练习曲》、《李斯特高级音乐会练习曲》等。我国的钢琴教材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民族化钢琴作品数量较少,尤其是优秀作品相当匮乏;二是对民族化钢琴作品在实际教育中的作用重视不够,在教学中,中国乐曲所占的比重甚小;三是钢琴启蒙教育的严重西化。

五、结语

从建国初至 20世纪末 ,中国的钢琴艺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艺的创新、教育的进步、社会的支持 ,已初步完成了与传统音乐风格的交融、技艺综合创新的发展过程。我国是一个经历几千年历史沉积的文明古国 ,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我们的骄傲 ,我们的祖先在音乐理论、民族乐器、音乐作品、律学诸方面为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创造了 300多种戏曲 , 200多种曲艺 ,浩如烟海的民歌 ,为我们开拓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10]。这种丰厚的文化底蕴为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发展基础。进入 21 世纪 ,随着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和国民文化水平的提高 , 随着全民钢琴教育与钢琴音乐的普及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中国钢琴艺术一定会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

[1 ]卞萌. 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 [M ]. 北京 :华乐出版

社 , 1996.

[2 ]杜书瀛. 论文艺美学的产生 [ J ]. 潍坊学院学报 , 2003

(3).

[3 ]陈旭. 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与启示 [ J ]. 音乐研究 , 2001

(4).

[4 ]苏澜深. 探中华之乐求民族之风———黎英海先生访谈录

[J ]. 钢琴艺术 , 1999 (12).

[5 ]代百生. 根据传统音乐改编的中国钢琴曲的演奏特色

[J ]. 音乐研究 , 1999 (1).

[6 ]童道锦 ,孙明珠. 中国钢琴作品的分析与演奏 [M ]. 北京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2003.

[7 ]陈南宏 . 论中国钢琴曲的创作发展沿革 [J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 2000 (5).

[8 ]赵晓生. 钢琴演奏之道 [M ]. 上海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

司 , 1997.

[9 ]张莉莉. 呼唤中国钢琴演奏之道 [ J ]. 人民音乐 , 2001

(3).

[10 ]萧梅. 20世纪的两本书 [J ]. 音乐研究 , 2003 (2).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