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级一班杨晨论文(设计)题目肖邦钢琴曲美学特征学号:20105031151肖邦钢琴曲美学特征十九世纪——一个色彩斑斓的时期,它在西方音乐文化历史发展中谱写了最为灿烂辉煌的一页。在这一时期随着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一种新的音乐风格——浪漫主义音乐也随之而至,它把西方音乐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历史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世人对浪漫主义音乐作品也是乐此不疲,即使在当今的音乐舞台上.浪漫主义大师的音乐也还是同样受到音乐家们的青睐,而且钟爱程度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时期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作品:韦伯的歌剧、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李斯特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这其中受西欧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波兰音乐家肖邦可谓是浪漫主义时期一颗璀璨的明珠,对欧洲乃至整个钢琴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肖邦(1810—1849),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优秀钢琴作品,是欧洲音乐史中少有的毕生以钢琴创作为主的艺术家。肖邦赋予了音乐以无限的情感与思想,并将其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祖国和故乡的思念通过音乐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音乐在当时代表着和浪漫主义的发源地一德国音乐不同的另一种音乐风格,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形式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弹奏肖邦的作品无时无刻不使人感受到它那诗一般的优美旋律,好似在轻轻吟诵又仿佛在激动的宣叙,正如著名波兰钢琴家阿图尔鲁宾斯坦所说:“每当我弹奏他的音乐时,就会感觉他在和我说话一样”。纵观肖邦的钢琴曲每一首作品都包含了深刻的内涵,每一个乐曲都无不闪烁着音乐美学的光彩。一、抒情的旋律美在肖邦的钢琴音乐中,时而优美清新,时而激昂奋进的旋律无疑是最直接最有艺术力的表现手段,使他无愧为被称为最伟大的旋律大师。里母斯基科莎科夫曾这样说道:“肖邦是音乐文化史上最伟大的旋律作家之一”。在肖邦所涉猎的钢琴作品中,一首首如歌的美妙的旋律从他的笔下流淌,或淡淡地忧伤,或静静地沉思,每一段旋律都给人以听觉上美的享受:《降E大调夜曲》(作品9优美抒情,充满了诗意:《降D大调前奏曲》沉思静溢,似雨滴轻敲《降D调摇篮曲》(作品57),更像是伟大母爱的再一次流露……无论什么体裁,只要你用心倾听都会被深深吸引。肖邦旋律美的另一个特点是变化的美。肖邦很喜爱在多次回到主题时通过新的变体来丰富它,表现出新的意境。“装饰法”是其中运用的重要方法。他的装饰音与古典时期的紧紧围绕主音进行的装饰音不同,而是以音群的形式出现,既与旋律融为一体,使旋律更加流畅动听,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时又不失它特有的光彩。如前面提到地《降D大调摇篮曲》(作品57),整个作品的旋律在固定低音的背景上进行,通过装饰性的变体手法使朴素的旋律在变化中充满温柔的诗意.使摇篮曲风格在简朴中不乏丰厚,给人以宁静安溢之美。肖邦旋律变奏另一精彩例子当数《升F大调夜曲》(作品15),在这首作品中肖邦把旋律的“加华”手法发挥到了极致。但无论旋律怎样变化,肖邦作品的和声却基本上原封未动,保持了作品原有的音乐形象。在变化发展中寻求一种稳定不能不说是肖邦作品旋律所体现的另一美学特征。二、动人的意境美在肖邦众多的钢琴作品中,夜曲是其独放异彩的音乐体裁。虽然爱尔兰钢琴家约翰菲尔得首先开创了夜曲——这一音乐结构较为短小的体裁形式,但在今天看来菲尔得时期的夜曲无论是在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方面都无法与肖邦的夜曲所媲美。肖邦的夜曲,在情感的表述及作品的意境等方面都是菲尔得的夜曲所不能比拟的。正如费尔曼所描绘的情景:夜间的狂风暴雨、霹雳雷鸣勾起的惆怅,夏夜温存恬静令人销魂的陶醉:夜莺热情的歌唱若痴若迷的深情等这些动人的意境在你聆听肖邦的某些夜曲时都能感受得到。肖邦一生中共创作了21首夜曲。与他的练习曲不同,夜曲无一例外都是慢速度的。

在这些作品中,肖邦运用他优美的旋律与丰富的和声织体向人们描述了一个个令人心恰神往的音乐世界,纵然是在曲式上的变化都力求于夜曲所描述的情景的需要而运用。《降E大调夜曲》(作品9之2)凝神沉思贯穿始终,即便是在曲末一度出现的激昂音调也掩盖不了乐曲的安谧、恬静的音乐意境。《降D大调夜曲》(作品27之2)是夜曲中最富有诗意的一首,好似在月色皎洁的夏夜,情侣们在水波涟涟的湖边互诉衷肠,温柔缠绵。与之相比《F大调夜曲》(作品15之1)有着另外一种对比。在第一段安静而又优美的如歌旋律后是情绪的突然变化如雷雨般即将来临.这是一种内心的风暴,是肖邦内心深处复杂的惶恐不安和如泣如诉的表达,使听者随之一起感受到灵魂上的震颤。而《E大调夜曲》(作品62之2)是肖邦耳闻起义失败后的作品,因此不再有恬静怡人的色彩,而是流露出内心的悲切与孤独,让人感到一种悲凉的凄美。三、创新的形式美浪漫主义时期之前的作品在形式上、体裁上相对来说较单一,作品的结构大多也是沿用前辈的创作手法。相对古典时期而言,肖邦的钢琴音乐体裁十分丰富,只有少部分是沿用古典时期的创作形式。浪漫主义美学观念崇尚个性与个人主义,在乐曲的创作中大量出现以“我”为中心的新的体裁形式。

纵观肖邦钢琴作品的创作形式我们不难看出他那独具个性、饱含深情的浪漫主义审美取向。谐谑曲最早是由贝多芬在奏鸣曲中以取代小步舞曲而采用的创作形式,肖邦把它从奏鸣曲中独立出来,发展成为了一个具有抒情性和戏剧性相结合的大型作品;最早作为器乐曲引子的前奏曲在巴洛克时期由约塞巴赫引用到钢琴作品中,但也是与赋格一起被采用,到肖邦时期他把它发展成为独立的小型音诗,赋予了前奏曲以更多的音乐内容;叙事曲是肖邦从波兰革命诗人密茨凯维支(1789—1855)的叙事诗中获得的灵感,把它运用在其音乐创作中,为世人创作了动人的叙事曲:肖邦的作品10号、作品25号共24首练习曲,与其他的作曲家的练习曲一样,每一首都有一个重要的技术性课题,但肖邦的这些练习曲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练习曲,而且还是一首首代有浪漫主义抒情色彩的小品型音诗,使练习曲这一原来纯技术的作品在音乐表现上富有了新的生命力,时至今日,它们仍是未来钢琴家演奏技艺的真正考验!另外两种玛祖卡舞曲、波罗涅兹舞曲则是肖邦以波兰民间舞曲为体裁发展而成,展现其对民间生活的回忆和怀古伤时的情思。肖邦正是以如此丰富多彩的音乐体裁形式为音乐史上的又一领域增添了一抹淡雅的美丽。

四、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操美要学习肖邦的音乐,如果不对他音乐当中的民族性和爱国主义精神进行研究的话,可以说你就没有真正领悟到肖邦音乐的精髓。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对波兰民族的热爱,对祖国在遭到为难后的悲愤心情以及在其流亡后对故乡的思念、对民族前途的忧患始终贯穿在肖邦一生的音乐创作中。因此后人更多的称肖邦为民族作曲家、民族艺术家。爱国主义特征的展示在肖邦的钢琴作品中比比皆是《c小调练习曲》(作品10之12)、《d小调前奏曲》是在1831年得知华沙起义失败后,肖邦创作的两首作品,他以精练而集中的音乐语言抒发了对祖国沦亡后的激愤、绝望之情《E大调练习曲》(作品10之3)则倾吐了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爱恋和对故乡亲人的无比思念《b 小调谐谑曲》(作品20)是肖邦在维也纳时期的最重 要作品。聆听这首作品你能从乐曲开始那不稳定的七和弦中体会到一个侨居海外 的游子对自己的祖国在遭受危难时的焦虑,中间部分明朗、宁静的旋律意味着它 是作者在回忆祖国的山山水水、回忆在故乡的点点滴滴。 肖邦作品中的另一种爱国主义情操体现在他的很多作品中与波兰民间生活、 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有两种体裁的作品与波兰民族根源的联系特别显 著,这就是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波罗涅兹舞曲和玛祖卡舞曲。

波罗涅兹舞曲本是一种为民间的波罗涅兹舞所伴奏的舞曲,16 世纪后半叶 进入波兰宫廷,使这种舞曲具有了华丽的贵族气质。随着19 世纪初民族运动的 高涨,人们民族意识的增强波罗涅兹舞曲渐渐地与波兰的社会政治生活联系起 来。在肖邦的钢琴作品中波罗涅兹舞曲也成为其抒发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的音乐 体裁,这其中最为著名的非《降A 大调波罗涅兹舞曲》(作品53)莫数。当时波 兰正蒙受着沙皇俄国的侵略,全曲以充满战斗性的史诗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早日 获得解放的心情。中段反复的固定音型象征着波兰人民的勇敢、坚定,象征着一 种不屈不挠、势不可挡的英雄主义气概。整首作品音乐形象生动。肖邦那炽热的 爱国主义情感犹如一股汹涌澎湃的巨澜在这首作品中表现到了极致。 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创作中采用的另一种民族音乐体裁。肖邦的玛祖卡舞曲是 以玛祖尔舞曲、库亚维亚克舞曲、奥别列克舞曲三种波兰民间舞曲为基础而写作 的。其中玛祖尔舞曲形式在肖邦的玛祖卡舞曲中最为常见。这种舞曲欢乐热情、 节奏强烈而多样化,特别是重音多变,可以落在小节的任何一拍,最常见的是落 在第二拍。肖邦创作的玛祖卡舞曲在把握住了它的精髓的同时非常自由的降这些 舞曲组合并发展了这些舞曲的特点,从而创作出了各自诗意不同的作品。

肖邦的 玛祖卡舞曲大多是表现波兰人民朴实憨厚的欢乐,表现波兰人民欢快起舞的气 氛。与波罗涅兹舞曲相比,它虽然不像波罗涅兹舞曲那样更有气势和音乐感染力, 但恰恰是它所具有的浓郁的民族性格和深厚的祖国情结,使玛祖卡舞曲具有了一 种超出音乐之外的无形的深刻含义。舒曼曾这样评价玛祖卡舞曲“……如果北方 强国的专制暴君知道,在肖邦的创作里,在他的玛祖卡舞曲质朴的旋律里,蕴藏 着多么危险的敌人,他一定会禁止这音乐肖邦的音乐仍是遮掩在鲜花中的大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