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演绎钢琴曲《兰花花的故事》话题:教育学习 钢琴基础教程 表演技巧 绕口令 钢琴 摘 要: 由陕北民歌改编的钢琴独奏曲《兰花花的故事》是一首很好的中国乐曲。本文从钢琴教学的角度对此曲逐段进行了分析。关键词: 钢琴独奏曲《兰花花的故事》 钢琴教学 演奏技巧“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人。”这是陕北民歌《兰花花》中的一句歌词。民歌以优美流畅、开阔有力的信天游曲调咏唱,吸取了叙事性的手法,采用分节歌的形式,以纯朴生动、犀利有力的语言塑造了一个热爱生活、向往纯真爱情、敢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农家女兰花花的形象,鞭挞了封建买办婚姻对妇女的摧残和迫害,同时也高度赞扬了兰花花勇于冲破封建传统礼教的束缚,大胆追求婚姻自主的反抗精神。这首生动的民歌从上世纪30年代传唱至今,受到几代中国人的喜爱,已是家喻户晓,是陕北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典范作品之一,曾多次被改编为各种器乐曲与大型歌舞剧。钢琴独奏曲《兰花花的故事》是叶露生先生根据民歌《兰花花》改编而成的,于1959年正式发表。最早见于1959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钢琴曲七首》之中;二十多年后,于1985年被收入高等音乐师范院校教材《钢琴基础教程》第三册;1995年,又被收入由魏廷格主编的《中国钢琴名曲曲库》第四册;1998年,被收入中央音乐学院周广仁讲解的《中国钢琴名曲集》VCD教学片;2002年,收入由深圳市艺术学校但昭义编的《中外钢琴变奏曲选》(上);2004年,收入《21世纪高校音乐系列教材》之《钢琴》(第一册:民族风格)。

一首小小的钢琴曲被如此多的教材收录,收到多位音乐专家的推崇,并为广大的钢琴爱好者青睐,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第一,此曲由民歌改编而成,民歌是民间风土人情的真实写照,有着永恒的艺术生命力。特别是作为陕北最具代表性的民歌《兰花花》,传唱面广,为大众熟悉接受。大家不仅陶醉于歌曲本身的优美旋律,而且为其凄美动人的故事而感动。这就为钢琴爱好者们学习、理解、弹奏此曲提供了有利的基础。第二,此曲本身也是民歌改编曲中的成功之作,在我国钢琴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作曲技巧和钢琴语言的民族化及钢琴表演技巧的发挥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钢琴教学中的缺陷,具有较强的教学实用性。第三,此曲难易程度适中,技巧恰当,难度与车尔尼《钢琴快速练习曲OP.299》相当。一般学琴三到四年就能学习演奏此曲。钢琴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并弹奏好这首作品呢?我认为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在布置这首乐曲之前,教师就应该要求学生查阅有关兰花花的资料,年龄较小的学生应由教师或家长讲述兰花花的故事,以帮助他们理解此曲所包含的情感。鼓励学生学唱或教师教唱民歌《兰花花》的主旋律。第二,加强琶音与和弦的基础训练。此曲包含大量的琶音,带八度的和弦以及快速的分解和弦,因此教师不仅应该在平常的教学中加以训练,而且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此曲时进行专项训练。

第三,引导学生认真读谱。全曲共有七个小段,每个小段都有标题、速度标记、力度标记,这对理解乐曲、准确的表达乐曲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学生在弹奏时必须重视这些标记。钢琴曲《兰花花的故事》采用变奏曲式写成,由主题和六个变奏组成。这七个小段虽然都保留了原民歌的旋律线条,但又从不同的侧面如力度、速度、节拍、调性、织体等方面强化各变奏之间的对比性和相对独立性,使用更为多样的变奏手法,使各变奏之间的音乐情绪、音乐性格和音乐体裁的反差进一步增大,以达到强化矛盾冲突,塑造音乐形象的目的。七段音乐七个小标题:兰花花、山歌、说媒、迫婚、秃坟、反抗、自由,类似于电影和舞台剧的场景切换,每段表达一段故事,加强了音乐的叙事性,使兰花花的“故事”性得到强化。下面,我就针对各个段落的演奏技巧逐一进行分析。一、兰花花兰花花:(1—8小节)慢板,优美的,力度为mf。以双手相隔八度的齐奏呈示出主题,如歌的旋律勾勒出兰花花那美丽质朴的形象。紧接着从第四小节的伴奏声部用五声音阶填充引出了双音、和弦。演奏时应注意突出主旋律,音色柔和,每个句尾做出自然的呼吸。二、山歌山歌:(9—16小节)运用复调音乐写作手法展开变奏,主题音乐的第一句在右手高音奏出,左手在低两个八度的低音区模仿右手的旋律,产生互为答题的效果。

双手相隔一拍先后出现,模仿出兰花花和她的情哥哥用他们熟悉的信天游对山歌的效果。演奏时应注意高低两声部旋律线条清晰,高声部弹奏出明亮而柔和的音色,低声部的对位要准确明了。节奏可以处理得有弹性一些,句尾作出延长和渐慢的效果,以表现出信天游民歌拖腔的风格和高亢明亮的特点。三、说媒说媒:(17—25小节)曲调由原来平稳的慢板节奏变为中板,表现出焦急不安的音乐情绪。这段音乐主要描写了媒婆在利益的驱使下,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劝说、诱惑兰花花的家人把美丽动人的兰花花许配给老得好似一座“秃坟”的财主周老猴子。右手声部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节奏和重复的、绕口令似的音调,刻画出说媒人喋喋不休的形象。左手声部非三度叠置的和弦具有民族调式的和声效果,固定的八分音符组成了一种模仿戏曲的敲打性节奏,表现出兰花花紧张不安的心情,也预示着不幸的来临。弹奏时注意右手的十六分音符要非常均匀、清晰,一气呵成,左手和弦需弹得有弹性,不可手腕下压或粗暴地砸琴。特别要小心24小节左手的一组双音应处理成连奏的效果,教师应为学生编写好这一小节的指法。四、迫婚迫婚:(26—41小节)这一段的速度又转为沉重的慢板,在速度和节奏上与前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左手声部四分音符与两个八分音符的固定节奏首先出场并贯穿整段音乐,模仿出陕北民间婚庆抬轿子的习俗。弹奏时四分音符要处理成“实”的效果,而八分音符则要“虚”一点,模仿出轿子晃荡的感觉。右手声部通过对主题在音调和节奏上的变形,表现出兰花花的痛苦、无奈与挣扎。音调上运用西洋调式旋律小调的变化形态,加入了升C、升F、升G形成半音的进行,造成一种不协和的效果。节奏上运用了十六分音符的休止,仿佛是兰花花的哽咽和哭泣声。弹奏时应采用高抬慢下的方式,表现出兰花花被迫出嫁的沉痛心情。五、秃坟(周老猴子)秃坟:(42—49小节)这段音乐主要由运用双手强奏的琶音与和弦构成。强烈的力度与不协和和声的出现表现出周老猴子的丑陋和粗暴,以及他所代表的封建势力对兰花花的压迫。此段在演奏技巧上是比较难的,主要涉及琶音的技巧。在教学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两种不同的琶音形式:一是连接出现的琶音,应该从左手的最低音依次连续地弹到右手的最高音;二是双手同时出现的琶音,应双手同时从最低音连续弹到最高音。不论是哪种琶音都应清晰地突出最高音。在练习时要从慢练入手,逐渐加快速度,不能急于求成。另外,踏板要按照谱面的要求做成切分踏板,使一串一串的琶音既连贯又干净。

六、反抗反抗:(50—57小节)这一变奏中作者大胆运用ff的力度,以及左手低音八度和双手柱式和弦的形式表现出兰花花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从谱面上看整段音乐采用了三行谱的形式,在保留低音声部八度长音的基础上,双手同时奏出快速有力的和弦。弹奏时低音声部的长音要有底气,踏板保持充足,双手和弦需突出旋律音,一气呵成。七、自由自由:(58—82小节)将主题旋律的骨干音构成的和弦分解,用双手衔接合奏的六连音为音型,左手的交叉点奏音与右手的最高音重叠,形成一个相差八度的旋律线,好像是兰花花获得新生后自由的奔跑。因此在弹奏这个段落时,一定要注意左右手的衔接,要弹得非常连贯,就像一只手弹出来的那样。想达到这样的效果一是要慢练,二是要严格遵循书上标注的指法来练习。音乐的尾声(73—82小节)是包含在第七段自由中的。首先用琶音的形式分别在中音区、高音区以一强一弱的力度再现兰花花的主题片段,然后用分解和弦以四个八度的距离,由低往高进行,最后轻轻地落在了主和弦上。演奏中应注意到力度的变化,三小节的分解和弦应两头松,中间紧,结尾的和弦要控制好力度,并用踏板一直保持到余音结束,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钢琴曲《兰花花的故事》在中国传统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借鉴和运用西方的作曲技法,并继承了我国传统音乐中的发展手法,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这首钢琴改编曲在使钢琴这一西洋乐器更具有中国化的内涵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此曲时,既要挖掘其中国式的内涵,通过故事展开联想,又要用西式的音乐语言来准确地演绎它。参考文献:[1]魏廷格等.中国钢琴名曲30首[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2]韩林申等.钢琴基础教程(第三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1985.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