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明白一个确定的客观现象,钢琴发音通过手指按键来触发复杂的击弦机运动,最终在某一个运动时机,击弦机将琴槌“抛”出,从这个瞬间到琴槌击弦完毕的过程中,除了空气扰动和琴体晃动等忽略不计的因素以外,人在正常演奏时没有任何手段对已经抛出的琴槌作出任何控制,而此时因为琴槌自由度有限,运动轨迹固定,所以它只有因为惯性带来的移动速度这一唯一变量,通过简单的物理知识,很容易知道触键姿势本身只能通过力传递效率(手指软趴趴或者角度不正就会发力跟小)的变化来改变琴槌抛出的速度,而琴槌速度对应唯一的音量和特定的音色,说的更加直白一些,在控制力度不变的情况下,触键方式不可能以任何方式对音色造成可感知的影响。

于是,也很容易理解,钢琴不存在物理上的“音色实不实”的控制手段,他只能轻,没法虚,不管你叫郎朗来仔细弹还是拉个不会弹琴的人瞎按,只要音量一样,音色必然一样。

但我们说音色实不实,显然也不是空穴来风搞神秘主义去创造完全不存在的东西。实际上,我们说的音色虚实并非物理意义上的,而是多方面的感受总和。造成主观虚实感的影响因素可就太多了。

从客观硬件开始说。单纯的按键的确除了音量和其唯一绑定的音色没有什么变数,但是放键的方式却是可控的。从结构上看,键盘连接一块覆盖在琴弦上的制音棉,一遍琴键放开时避免琴弦多余的余震,也避免了空闲琴弦的共振。然而这个制音棉是柔软材质,并且不像琴槌那样有抛射的结构,因此你送得快,他就是瞬间盖上制音,反之则慢慢蹭弦然后再盖上,这个音尾是确确实实地可以控制,后者听起来更黏一些。而制音踏板踩下时,所有制音棉毡打开,或者在按下一个键的同时已经有其他键按下时,那些键的棉毡也会打开。前面提到,棉毡可以防止多余的共振,而此时就有了共振,你会明显听出踩着踏板弹一个音和不踩时相比,有更丰富的共振。这两个是确实可以真正意义上改变音色的操作。

接下来是主观部分。其实很多乐器老师不是很懂物理,但是对音很敏感,他们会找出一些形象但笼统的形容来描述听感差异,这对大部分人来说感同身受,但也有不少习惯理工思维的人感到摸不着头脑。比如大家经常会把音量和音色混淆,在保持音色不变,稍微降低一堆音中的其中一个的音量时,大部分人容易误以为它的音色变暗了。这在钢琴以外的乐器上有更多误判案例,比如偏低几个音分的音容易被认为音色发闷。结合上面的结论,很容易发现,对于钢琴这样的乐器来说,像音色虚、闷这样的感受,基本都是因为音量低了一丁点,以任何方式将其力度提高到合适的程度,就可以完全解决这个问题。而所谓的触键,在这个时候也是很有用的,它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控制手指发力。另一个主观因素则是音值,连音往往让人感到音色柔和而断奏则似乎音色更加明亮,实际上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理论上还得引入抬键动作的影响,但是即使是去掉那部分,我们依然会出现这样的感受,而且实际上99%我们主观认为的钢琴音色差异,都来自于连音方式,每个音各自以及整体乐句的音量,还有节奏的准确性,它们都不影响物理上的音色虚实,却会让我们产生仿佛音色变化的体验。

明白以上道理就容易了。玩乐器也得提倡相信科学系列。。总之,方法还是一样地从触键着手,但你现在知道触键不是个靠神秘力量违背物理改变音色玄学玩意儿,而是一个帮助你更加稳定控制双手的练习,而最终目的则是能够通过理想的力度、节奏和时值,获得一个听起来更合适的综合效果。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