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简良开

常闻程海湖畔有个金兰村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刀杆节,早想一饱眼福。恰好今年(2001年)的国庆、中秋在同一天,又逢刀杆节,我自然不会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便欣然前往,一睹为快了。

10月1日一大早,我们从永胜县城出发,驱车前往程海镇河口金兰村。到程海下了公路,经过毛家湾村,抵达目的地。刚进村,我们就被山麓传来的清脆悠扬的笛声和欢声笑语所吸引。村民小组长李良笑眯乐呵地在村口迎接我们。我们下了车,由李良领着穿过村庄,沿梯田沟埂往村后走去,11时30分到达刀杆节活动场所天子寺。

古旧的天子寺掩映在高耸入云的西山山麓古树参天的密林中。四里八乡的村民蜂涌而来,这天到场的人特别多,程海镇党委书记、镇长、镇机关干部都来了,加上县城里来的,共计不下二三千人,还有鸡足山僧人也来凑热闹,把古老的寺院挤得水泄不通。

天刀文士有哪些笛谱_天刀一级西陵谱没有了_笛谱天刀

刀梯顶端的女东巴

寺院中央刀杆场上竖起两根20余米高的红花树杆,四周用扎满小彩旗的绳子拉紧固定,顶端两面红旗迎风招展。杆子上下插有36把明晃晃、寒气逼人的锋利钢刀 ,刀刃向上,作为向上攀登的横档。钢刀间距36厘米,杆间宽34厘米。杆脚留着安放两口犁铧的位置,供表演者下刀杆后趟犁行走。表演者赤着脚爬上锋利的刀杆,下来后要从烧红冒烟的犁铧上踏过,这叫“上刀山下火海”。今天的表演者是三男二女五个中年人,他们是金兰村的东巴。据说只有东巴才身怀这种绝技。

中午12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在笛子伴奏下,表演准时开始。五个东巴头戴东巴帽,身穿红马褂,腰系红带子,先跳一曲东巴舞,旋即进入正殿烧香拜佛,诵经念咒,每人喝下一碗白酒便开始绝技表演。第一个东巴手持长剑从大殿出来舞一番东巴剑术,他把剑舞得风响,铮铮有声,击在石上,火星四溅。他把剑尖顶在肚腹上猛刺,又将剑柄抵地,剑尖抵腹支撑着身体凌空旋转一周,长剑弯成一张弓,他却安然无恙,让观众看个真切。

在人们的掌声喝彩声中,只见他弃剑纵身一跃,“飞”上刀杆,双手把着刀口,赤足踏在锋刃上,一档一档地依次而上,沉着稳健,灵巧勇敢地顺着刀梯往上攀登,在顶端两面红旗间耍起倒立、横空飞旋的杂技动作,犹如雄鹰展翅,又似鹤立云霄,惊心动魄,精彩壮观。

笛谱天刀_天刀一级西陵谱没有了_天刀文士有哪些笛谱

上完“刀山”过“火海”

他从刀杆上逐档下到杆脚,此时老东巴已把烧红炽烫的两口犁铧摆放在前面,撒上一把香面,只见浓烟乍起,火焰升腾,表演者行若无事地从火红的犁铧上踩过。舞剑、上刀杆、过红犁全套表演一气呵成,轻松自如,却又惊险无比,扣人心弦。数千观众目瞪口呆,屏住呼吸。随即暴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表演一个接一个,五个东巴每人如是表演三巡。真是惊心动魄,大饱眼福。河口村主任杨文生脱口送上一联:“笛声响彻金兰地,凌燕飞上刀杆天。”

笛谱天刀_天刀一级西陵谱没有了_天刀文士有哪些笛谱

女东巴从“刀山”上下来从容趟过“火海”

东巴表演“上刀山下火海”之后,村民们携手随着笛声跳起欢快的“啊海油”,接着进行了精彩的荡秋千表演。至14时30分,刀杆节活动落下帷幕,激情沸涌的人们如痴如迷,留连往返。

金兰村史称“革早郎”,清一色的彝族支系乡谈人(自称“倮”),全村185户865人,姓氏也单纯得只有杨、罗、李三姓。他们世世代代与汉人相邻,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服饰等早已汉化了,又为何保留下东巴和刀杆节的习俗呢?对此,我们采访了村民小组长李良和几位村民,他们无不遗憾地摇摇头:不清楚。他们说,据老辈们讲他们是世居的土著民族,在这里生活了好几千年了。这刀杆节早在大理国(宋代)时候就传下来,一直流传至今。每年八月十五都在天子寺过刀杆节。“上刀杆过火海”不是人人都会的,只有东巴才掌握这门绝技。金兰村现有东巴20来个,其中年轻的有八九个。前几年大理州旅游局请去表演,最近有两个在丽江表演这一绝技。这与傈僳族的刀杆节有同工异曲之妙,而金兰村是世居的彝族支系乡谈人(自称“倮”)。打跳的曲调“阿海油”又与彝族支系他留人的无二,上刀杆又只有东巴才行……看来金兰人的民族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也影射出众多历史之谜,这都有待于人们去探讨、发掘。

讲到刀杆节活动的由来。他们说,“这刀杆节早在大理国(宋代)时候就传下来,形成传统习俗 ,一直流传至今。每年八月十五都在天子寺过刀杆节。”这与傈僳族的刀杆节的表现形式相同,却比傈僳族的刀杆节活动早几百年,而且由来和活动时间各异。

经考证,金兰村刀杆节的来历,涉及永胜高氏二十四祖高方助段思平建立大理国的事实。由于永胜史书漏记,以致民间误传较多,有必要补轶。据云南志、大理志、鹤庆志、姚安志、《南诏野史》等古籍载明,高方为善巨郡郡守,于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助段思平开创大理国。次年国主段思平封董伽罗为相国,高方为岳侯,并分封善巨、巨桥(昆明)等云南八府四郡为高氏世袭领地。

五代(南诏后期),政权频繁更替,短短三十多年间,出现了四个朝代。先是南诏宰相郑买嗣推翻南诏(902年),建立大长和国。后唐明宗天成三年即南诏悼康元年(928年),剑川节度使杨干贞杀死大长和国第三代王郑隆亶,立清平官赵善政,建立大天兴国。仅十个月,杨干贞废赵善政自立国号,称大义宁国。时任通海节度使的段思平是南诏清平官段忠国(即段俭魏,郑买嗣旧臣)6世孙,对杨干贞的反叛不满。杨干贞为保住王位,遂追杀段思平。段思平躲在秀山郡舅父爨判家中。时郑买嗣旧臣高方为善巨郡太守,高方是在南诏诸蛮部和府郡中最有军事实力和才干的郡守。高方也对杨干贞的弄权反叛不满,加之平素与段思平交往甚好,也欲推翻杨干贞,遂派心腹家将至通海招段思平来善巨郡议事。段思平和军师董伽罗、弟弟段思良在沿途农人、牧民掩护下,来到善巨郡,与高方会合,商定大政方略,再去到洱海地区活动。随后,他们三人又到滇东北活动,积极争取滇东黑爨、松爨37部蛮。37部蛮答应借兵给段思平,并约定在石城(今曲靖城)会盟。

后晋高帝天福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938年1月24日),在高方、董伽罗的全力支持协助下,段思平率领他在通海地区的武装和东爨37部蛮的士兵10万余人到达洱海地区,与洱海地区反杨干贞的武装力量配合,推翻杨干贞,建立大理国。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后,赦免东爨37部粮税及差役,又逐步赦免了有罪而无子孙的奴隶,从而解放了生产力,巩固了政权,开创了太平盛世。

当年段思平来到善巨郡时曾在革早郎(今程海西南角河口金兰村)等地住过,后来他当了皇帝。当年段思平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地方夷民为了纪念这一开国皇帝开创的太平盛世,一般都建有天子寺,每年正月初三初四在天子寺举行太平盛会刀杆节活动。如永北镇新营村(旧名老鼠塘)的彝族支系支里人(自称“倮”),就曾有刀杆节活动的传统习惯,直至上世五十年代才终止。而金兰村村民(乡谈人)每年春节和中秋节都在村后山天子寺举行刀杆节活动,再后来就统一在中秋节举行。这一习俗刀杆节活动,就这样一直延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而傈僳族的刀杆节习俗的由来和活动时间,与彝族支系乡谈人、支里人(自称“倮”)的刀杆节习俗,各自都有缘起之由,是大同小异。

据了解,傈僳族刀杆节习俗的由来是源于一个传说。相传,明代外族入侵云南边疆,朝廷派出兵部尚书王骥带兵前往御敌。王骥到达滇西北后,依靠当地傈僳人民团结战斗,很快地驱逐了入侵者。王尚书在任期间,体察边民的疾苦,积极帮助傈僳族人民发展生产,使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受到傈僳族人民的爱戴。后来,王尚书遭奸臣的诬告,被调回朝廷。二月初八,王骥奉旨回京,在途中被奸臣用毒酒害死(一说在京城的洗尘宴上,被奸臣用毒酒害死)。当这个不幸的消息传到傈僳山寨时,气得人们摩拳擦掌,为了给王尚书报仇,傈僳族人民决定将王尚书遇害的二月初八,定为操练武功的日子。简言之,傈僳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反抗外族入侵的人物及在战斗中牺牲的人,决定将这一天作为“刀杆节”,由此沿袭,于是代代相传,形成刀杆节,逐渐形成一种传统的体育活动。

经查,明朝兵部尚书王骥(1378年-1460年5月30日 ),正统六年(1441年)至正统十三年(1448年)间,任总督军务,三次征讨麓川,因功封靖远伯,与威宁伯王越、新建伯王守仁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官。其后被弹劾以劳师费财,赖权宦王振庇护才得免罪。后率军平定湖广等地的苗人叛乱,获赐世券。景泰八年(1457年),因参与“夺门之变”,获授兵部尚书,并加号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光禄大夫。数月后,请老告退。天顺四年(1460年),王骥去世,享年八十三岁。

这与民间流传王骥“被奸臣害死”,显然民间流传与史实有差异。传说往往取信于人,傈僳族“刀杆节”的习俗已延续了数百年,成了云南全省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丽江永胜县、大理州漾濞县、楚雄、保山、普洱等州市县,以及四川省凉山州和攀枝花各县都过的传统节日。

而今,“刀山敢上,火海敢闯”,是傈僳族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表现,傈僳族人民的一张文化名片,传承着民族文化的光芒。这一古老而又奇特的“刀杆节”,已被有关部门正式定为傈僳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境内僳僳族的传统“刀杆节”是每年正月十五日。2006年5月20日,傈僳族刀杆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综上所述,可知彝族支系“倮”(这里且只讲金兰村)与傈僳族对同一刀杆节称谓相同,内涵大同小异,但相交之下,有几点相同,有几点不同。

一是寓意相同:“刀杆节”表演惊心动魄的上刀山,下火海仪式,民族特色浓郁,神秘而原生态的宗教信仰中,弥漫着一股深沉,厚重而又震撼心灵的爱国主义和大无畏精神,人们将自己的爱国主义和大无畏精神文化融入自己民族节日,以及信仰体系。二是场地、刀杆形式一样:会场中央,矗立着二根约20余米长的粗大木杆,木杆上绑有36 把锋利的长刀,刀口向上,银光闪闪,形成一架高得让人生畏的刀梯。三是祈祷形式一样,就在人们敬畏担忧之时,上刀杆必不可少的祭祀开始了,几个穿着红衣裳,头戴红包头,光着脚的勇士,健步来到刀杆下,跪在一幅古代武将画像前,然后双手举酒杯过头,口中念念有词,接着将酒一饮而尽。然后,他们纵身跃起,轻盈敏捷地爬上刀杆,双手握住刀口,双脚踩着刀刃,鱼贯而上。最先爬上顶端的人,还要作高难度倒立动作,燃放鞭炮。几千名观众仰首观望,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声。

不同之处:一是源流不同。金兰村的刀杆节,源于大理国开创者;傈僳族的刀杆节,则源于明朝兵部尚书王骥的传说。二是活动场地和时间不同。金兰村刀杆节是每年的中秋节,在天子寺举行;傈僳族刀杆节是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有的则正月十五,在会场举行。三是对上刀杆表演者的称谓不同。金兰村刀杆节表演者是“东巴”,傈僳族表演者是“香通”。

天刀文士有哪些笛谱_天刀一级西陵谱没有了_笛谱天刀

爬完“刀山”下来过“火海”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本文原载2001年10月10日《永胜报》。后经考证,于2010年10月18日,刀杆节来历作了补述修订)

END

笛谱天刀_天刀文士有哪些笛谱_天刀一级西陵谱没有了

【作者简介】简良开,字安毫,笔名简谱。从小凉山走出的汉子,山的风韵,山的气质。1944年8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在部队服役八年,转业后一直在永胜县委宣传部供职,本土学者,长期从事融媒体事业。一生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致力笔耕,无私奉献。主要作品有:《带伤的玉麒麟》《神秘的他留人》《从永胜到韶山——毛泽东祖先事》《边屯之光——毛泽东祖先足迹》《激越沧阳——简良开文选》等。是边屯文化、毛氏文化和他留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人。随后多次荣获省市县优秀成果奖。现为中国城市文化研究中心高级创作研究员、云南省社科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丽江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丽江边屯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