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概在2012年左右初次接触George Gao(高韶青)的音乐。

当时看CCTV的民族器乐电视大赛,发现二胡组参赛选手们拉的曲目自己之前都没听说过。令我印象深刻的曲目有刘文金的《火——彩衣姑娘》和高韶青的《二胡随想曲第二号——蒙风》《二胡随想曲第三号——炫动》。作为一个早已考完十级但深深感觉自己还是Too young的小朋友,我尝试着搜索了高的两首曲子(恕我直言,我并不很喜爱刘文金的作曲风格,楼上莫见怪),结果意外发现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我从此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二胡演奏家都局限于旧曲目和旧形式的曲目,至少高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尝试将二胡和现代音乐结合起来。他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近十年来二胡的表现力大大提升,与他大有关系。他不再是刚出道时的那个将《卡门主题幻想曲》拉得惊世骇俗的年轻人,而是实实在在的大家——能够自己演奏自己的曲目、自己拥有自己的团队。

之后疯狂购买高的书,在网上订了一本五线谱版的作品集(现在很多新曲目只有五线谱版,而且五线谱在表现复杂音乐时确实优于简谱),其中就有《蒙风》和《炫动》。鉴于自己的不孚众望的五线谱水平,我采用了“找到一个基准音后只看相对音高,实在不行就在下面标注简谱”的愚蠢方法,终于学会了这两首曲目。在初二的学校器乐大赛中,自己拉了半首《蒙风》(有时长限制),结果效果并不好,后面只能补拉一首《葡萄熟了》(周维曲),勉强进了下一轮。说实话,我的《蒙风》拉得并不差,可能评委老师之前没接触过这种风格的音乐吧,他们觉得我拉得不准……#%*&*%# 由此可见高的影响力确实有限,或者说至少有许多人不认可这种音乐风格。

等到上了高中,被迫放弃了二胡,但还是抽空听了一场高的演奏会。当年流行《二胡随想曲第五号——纳西》,曲谱还没公开(曲目刚首演没多久),演奏会上毫无疑问有这首,但究竟是高还是陆轶文(超优秀的青年二胡演奏家,后来发现竟然是我老乡-_-!)拉的现在记不得了。总之这是一场很成功的演奏会,结束后我还偷偷溜去后台和高见了一面,他当然不认识我,但我还是热情地和他唠了下家常。他告诉我他已经不在加拿大生活了。

这两年没怎么关注二胡的发展,自己也一年多没碰二胡了。以后有时间还是想学一学高的《纳西》和王建民的《第四二胡狂想曲》,还想移植几首小提琴曲拉着玩(总之目标很远大,工作很繁重)。

说一说《纳西》的曲风吧。注意,这里的“纳西”主要是“容纳西方”之意,因此曲中各种音乐素材杂糅便不足为奇。高对于二胡技巧的钻研和创新主要体现在运用双弦、变调和琶音上,这点也在曲中得以体现。曲目开头即为华彩乐段,中部是抒情的行板,在演奏中适时插入的泛音段落和双弦会带来独特的听觉体验,最后的急板则使热闹欢腾的气氛逐渐增强、得到升华,最终戛然而止。

附上高的主要作品:

《二胡随想曲第一号——思乡》(最初的试水之作)

《二胡随想曲第二号——蒙风》(蒙古风格)

《二胡随想曲第三号——炫动》(现代化音乐语言)

《二胡随想曲第四号——戈壁》(西北风格)

《二胡随想曲第五号——纳西》(纳西+混搭)

另外,他曾移植萨拉萨蒂(Pablo de Sarasate)的《卡门主题幻想曲》(Carmen Fantasy, Op.25)。

谢谢。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