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意思的问题。

先说观点,如果这个问题问的是历史,那我认为,至少清朝之前,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是笛。

首先,高赞答案提到的笛膜,这根本就不是问题。

笛膜虽然是现在竹笛的标配,但并不是必备。

不是有笛膜笛子才能发声,贴笛膜是为了给笛子添加泛音和表现力,让笛子声音更响亮透彻。

没有笛膜一样能吹,就是声音闷一些,比如我手上这两支就是不需要贴笛膜的竹笛。

笛子听心普_听笛声的心情说说_听心笛子独奏视频

不需要贴笛膜的竹笛

而且,从时间线上看,笛膜这种东西,也要远远晚于笛子出现。

我国出土的最早的乐器就是笛子,出自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制作于距今7800年~9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听笛声的心情说说_笛子听心普_听心笛子独奏视频

贾湖骨笛,保存于河南博物院

这笛子明显是没有地方也不需要贴笛膜的。

我国古文献中最早有关笛膜的记录,则出自唐代。

“唐之七星管,古之长笛也。一定之调,合钟磬之均,各有短长,应律吕之度。盖其状如篪而长,其数盈寻而七窍,横以吹之。旁一窍幪以竹膜而为助声。唐刘系所作也,用之雅乐。”

—— 宋陈旸《乐书》

贴笛膜是我国竹笛的特色,但笛子也不是我们国家特有,我们现在看到的音乐会长笛,之所以叫木管乐器,是因为古时候它们确实是木质的。

笛子听心普_听笛声的心情说说_听心笛子独奏视频

早期长笛,于牛津大学乐器博物馆

不看材质的话,无论长相还是发声方式跟我们的竹笛都一模一样,除了不用贴笛膜。

——————20220614补充——————

不仅如此,古时还有贴膜的箫。同样在《乐书》中,还有这样的记载:

“箫管之制,六孔,旁一孔加竹膜焉。”

————————————————————

这当然不是一篇讨论笛膜的回答,我得出开头那个结论的方式是,把所有我能找到的有关笛和箫的古诗都翻了一遍,看看这两种乐器都与什么意象联系在一起。

先从箫讲起。

相对笛而言,有关箫的诗词较少,描写箫的诗词通常是这样的: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游山西村》【宋】陆游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秋风辞》【汉】刘彻

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解语花·上元》【宋】周邦彦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同崔邠登鹳雀楼》【唐】李益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宋】元好问

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宋】俞国宝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湖上》【宋】徐元杰

【凤箫】这里需要修订,凤箫,实际上确定指的是排箫。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鹊桥仙·七夕》【宋】苏轼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宋】苏轼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折桂令·问秦淮》【清】孔尚任

雾冷笙箫,风轻环佩,玉锁无人掣。《念奴娇·插天翠柳》【宋】朱敦儒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木兰花·晚妆初了明肌雪》【南唐】李煜

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宋】高观国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绮怀》【清】黄景仁

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汉宫曲》【唐】徐凝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过垂虹》【宋】姜夔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江上吟》【唐】李白

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欹湖》【唐】王维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宋】李清照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长安古意》【唐】卢照邻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向此留。《午枕》【宋】王安石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忆秦娥·箫声咽》【唐】李白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本事诗十首·选二》【近代】苏曼殊

我能找到的这一些,朋友们读读看,有没有种感觉,当箫这种乐器出现的时候,基本都是在伤别、怀古、或是各种卿卿我我?

箫这种乐器确实也自带阴柔的气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古人说它的声音像是凤凰的叫声,这也是这些诗词中常提到“凤箫”的原因。(此处需修订,古时“凤箫”指的是排箫,更适合此处之意的应该是“龙笛凤箫”。如李白诗句:“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更符合此处论证)

不过这并非我找到的全部关于箫的诗词,还有三句,非常符合“大侠”的气质,只是这三句都出自同一人之手。

这三句诗词是这样的: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漫感》【清】龚自珍

沉思十五年中事,才也纵横,泪也纵横,双负箫心与剑名。《丑奴儿令·沉思十五年中事》【清】龚自珍

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湘月·天风吹我》【清】龚自珍

至少在我能找到的诗词中,把箫和剑联系在一起,唯独龚自珍这一份。

不过这几句品一品还是非常有武侠那味道的,不知道近现代武侠小说作者如果写到大侠吹箫,其源头是否都是龚自珍这几句。

那笛子呢?

关于笛子的诗词可比箫多多了,其中不乏也有一些送别、怀古、文艺小清新的类型,例如: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暗香·旧时月色》【宋】姜夔

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唐】刘昚虚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村晚》【宋】雷震

……

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搜搜看。

我想讲的重点是,在这样一类诗句中,只有笛子,没有箫。

这类诗叫做边塞诗。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塞下曲六首·其一》【唐】李白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从军北征》【唐】李益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从军行》【唐】陈羽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关山月》【宋】陆游

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洗兵马》【唐】杜甫

【羌笛】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从军行七首》【唐】王昌龄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古意》【唐】李颀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二首·其一》【唐】王之涣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唐】刘禹锡

之所以把羌笛单独拿出来,是因为严谨些讲,羌笛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竹笛。(这里需要修订,羌笛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竹笛,但是古诗里的羌笛,基本可以认定就是普通意义上的竹笛。具体原因可以看本文末尾那篇文章)

它长这样:

听心笛子独奏视频_听笛声的心情说说_笛子听心普

羌笛

这是一种有簧片的双管竖吹乐器,与双簧管类似。

竖吹,没有笛膜,叫做羌笛,却没有叫羌箫。

我不知是否跟笛和萧这两个词所要表达的意象有关。

到这里,结论很明显了。

你看,在古代,谁在吹箫,谁在听箫?

文人雅士,痴男怨女,牧童老僧,迁客骚人。

谁在吹笛,谁在听笛?

边关将士,戍卒征夫。

什么时候关于箫的诗词多?

大多数是宋,其中至少一半还是南宋。

什么时候关于笛的诗词多?

是唐!唐!还是,TMD,巨唐!

我列出来的那些边塞诗中,唯一不出自唐代的,是惦记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

笛和箫,哪个更血性?哪个更男儿?

所以,无论小说里怎么写,不管电视怎么拍,单从笛和箫这两种乐器的意象上看,真实的古代大侠,吹的一定是笛子。

——————————20220614补充——————————

最后,补充一下评论区 @代齐 的疑问,关于古诗词中“笛”和“箫”名实的问题。

我以为这问题很简单,结果一查,发现了一个惊天巨坑。

整理下来,古时笛箫的称呼大致如下图:

笛子听心普_听笛声的心情说说_听心笛子独奏视频

笛箫之辩

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考证和思路我写在了另一个问题里:

这篇文章中,需要修订的地方有以下几处:

唐诗中,提到“羌笛”的时候,并不是“羌笛”,而就是今之意义上的“横笛”。

宋之前,提到“笛”的时候,有时可能指的是箫,但在军旅和边塞诗中,笛就是今天的“横笛”。

宋及宋之前,提到“箫”的时候,可能是指箫,也可能是指排箫。当提到“凤箫”时,一定指排箫。

苏轼及苏轼之后,可按照我们今之意义上的笛箫之分理解。

另外, @代齐 与 @咸谷 提到的“贾湖骨笛”是笛,是箫,还是龠。

这个,真要细究,……应该“龠”最为合适。

刘正国老师的这篇文章正好把我们三个的称呼全都写出来了:(筹可等同于箫)

笛子听心普_听笛声的心情说说_听心笛子独奏视频

[1]刘正国. 笛乎筹乎龠乎——为贾湖遗址出土的骨质斜吹乐管考名[J]. 音乐研究, 1996(3):11.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