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说,如将朱棣升格为“世祖”的麻烦不亚于又一场大礼议。

具体原因或在朱厚熜自己撰写的《明堂或问》中找到线索:

问曰:太宗功兼创守,将何以报之哉?

答曰:我太宗当皇祖初定之中,又值建文所坏复兴起之,便是再创一般。今同太祖百世不迁此,乃报崇之正。然称号太宗未免无异于列圣,当以祖字列之,庶见其宜也,此人情之真焉。夫何谓古以祖有功而宗有德,令概以宗尊之,太宗所谓有功者焉可同宗称之,此当别之者也云。

前情是,大礼议已进入第三阶段战役“称宗祔庙”。朱厚熜为了给他爹兴献帝称宗、配享(希望在明堂由其父配祭昊天上帝),在已经建了“世庙”的前提下,希望给他爹太庙中硬生生挤一个位置,然后以正牌本生父的皇帝身份,剥夺唐代以来太宗配享昊天上帝的资格。

明代太庙在嘉靖九年前为九庙之数。庙内神主居中为远祖德祖(嘉靖九年后就迁走了),然后是太祖、太宗、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共九庙。

如果要遵循庙数,则嘉靖帝要面临的问题是:亲尽远祖必须要毁庙,然后神主迁到宗庙后面的“祧庙”去。于是,朱厚熜于嘉靖九年先祧迁了德祖,以方便给他爹腾位置。

但由于无论是合庙祭祀(和孝宗挤一个位置)还是分庙祭祀(世庙要毁庙和孝宗一庙两室),兴献帝都无法拥有单间,朱厚熜都不乐意。所以他爹的庙次一直没有定。

嘉靖十七年,有退休官员丰某上书投机,请求皇帝用称宗和明堂礼尊崇生父。瞌睡递枕头。这就给朱厚熜找到了折腾的理由。

在不能质疑当时称为太宗的朱棣的配享资格情况下,必须要不断抬高朱棣的法统地位,使之拥有比宗更有具说服力的功劳和法统上的正当性。“当皇祖初定之中+便是再创一般+报崇之正”,无不显示朱棣的改天换地的再造之功和承接朱元璋的纯正法统。添砖加瓦的同时,必不会再去撼动朱棣的实质“大宗”地位。

需知,从朱棣生前及死后仁、宣、英、宪、孝官方口径一致认定,朱棣是高皇帝和高皇后的嫡子,在朱标殁后,太祖所遗诸子中居长。(关于朱棣生母是否是高皇后,当时无疑,但明末流言纷起,“言之凿凿”,见《南京太常寺志》《三垣笔记》等说为碽妃,不过仅以牌位论,且是否诚如亲见,证据性不强,备此存疑)。

我怀疑,世字虽原意为世代祭祀,但“统绪改换”之义恐怕在明代官方意识形态中,已经慢慢浸润为一种不是解释的解释了。汉世宗(武帝)、唐代宗(避李世民讳)、周世宗、元世祖,这些皇帝的上位经历,让世字多少都隐含统绪流转的意思。如果朱棣称世祖,则不得不重回本非大宗(朱标—朱允炆是嫡长)由小宗入嗣的争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朱厚熜没精力也不愿意横生枝节。谥法曰: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在明代官方意识形态下,朱棣是“拨乱反正”的君主,将朱棣定为成祖,则庶几完美。

同时,“世”字是美谥,对于朱厚熜而言,也有私心,希望将来为自己独享。他曾就其父享世庙之誉而无世庙之实说:“而‘世’之一字,来世或用加宗号。今加於考庙,又不得‘世宗’之称,徒拥虚名。」(这一点,他确实做到了)。当然,他在议礼上的连番折腾,也不会改变他是小宗入嗣大宗的既定事实,这是宗法社会的基础。世宗的世字,那个被不断质疑却又在实践中被一个个皇帝加固的统绪流转的含义,对一生追求名正言顺的朱厚熜而言,倒也是贴切的很。

更新:

关于明代正德朝后到底是「七庙」还是「九庙」的问题,系统解释下。(正德朝前七庙情况 @张建平 同学指正甚详,尤其是对德祖情况的说明,表示感谢+认同。)

简而言之,因为「七庙」并非以「庙」而论,而是以「世」来论。

隆庆六年穆宗驾崩,讨论到祧谁的问题时,礼科给事中陆树德有一段著名的议论:

「古者以一世为一庙,非以一君为一世,故晋之庙十一室而六世,唐之庙十一室而九世。宋自太祖上追四祖至徽宗,始定为九世十一室之制,以太祖、太宗同为一世故也。其后徽宗祔以与哲宗同一世,高宗祔以与钦宗同一世,皆无所祧,及光宗升祔,增为九世十二室。(指仁宗被祧后)今自宣宗至穆宗凡六世,上合二祖仅八世,准以宋制,可以无祧,但于寝殿左右各增一室,则尊祖敬宗,并行不悖矣。」

不过这段议论后,皇帝决议仍把宣宗给祧了(就是这么不赏脸=·=)

需要说明的是,明代太庙在嘉靖九年前为九庙之数。庙内神主居中为德祖(也就是朱元璋的祖爷爷朱百六,在孝宗朝预备祧远亲三祖时被认为“视周后稷,不可祧”),然后是太祖(万世不迁,嘉靖九年迁德祖于祧庙,太祖居中直到明末),太宗(靖难后,朱允炆的建文年号被革除,本人自然无法入庙;朱标早逝,建文朝上庙号兴宗,靖难后也被革除,复称懿文太子。朱棣去世后上庙号太宗,也即之后的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共九庙。这其实不符合七庙的规制,这在孝宗朝就引发过很深的讨论。“时九庙已备,议者咸谓德、懿、熙、仁四庙,宜以次奉祧。”根据礼部的建议和吏部官员的观点,“今请并祧德、懿、熙三祖,自仁祖下为七庙,异时祧尽”才是正途。不过弘治朝最后只祧了懿祖,长留了德祖,熙仁二祖等新朝异代而祧。

在嘉靖九年后的一长段时间里,明朝太庙内的神主数量是奇怪的“八个”,这是一个特例。嘉靖十年到嘉靖十七年的格局是:太庙(太祖、太宗(文祖世室)、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世庙(睿宗)并祧庙四主(德祖、懿祖、熙祖、仁祖)。嘉靖二十九年到嘉靖四十五年的格局是:太庙(太祖、成祖、宣宗、英宗、宪宗、孝宗、睿宗、武宗,方皇后)、并祧庙五主(德祖、懿祖、熙祖、仁祖、仁宗)。

等嘉靖帝(世宗)初步搞定大礼议,在嘉靖十七年把太宗升格为成祖,把他爹升格为睿宗并祔庙。要注意,在嘉靖帝在世时,睿宗和孝宗是属于两庙两世。那时大臣对睿宗和孝宗谁也不敢说是一世一庙。只能按两庙算。嘉靖帝自己曾对这次调整说:“既无昭穆,亦无世次,只序伦理。”从嘉靖二十九年祧仁宗到四十五年嘉靖帝去世前,嘉靖朝的太庙,经历了从武宗入庙、德祖迁庙,到太宗升祖、睿宗祔庙再到仁宗被祧、方后占位,其结局是“八庙无世一后”:太祖(1),成祖(2),宣宗(3)、英宗(4)、宪宗(5)、孝宗(6)、睿宗(7)、武宗(8),方皇后(9)

等嘉靖帝驾崩成为世宗入庙(隆庆朝并没有祧宣宗,到万历朝才祧),人走茶凉,则朝廷又将孝宗和睿宗视为一世(俩人是一父亲兄弟),同理,又将武宗和世宗视为一世(从陆议中即可得出,隆庆朝已将武宗、世宗这对堂兄弟作为一世),这样才出现了符合七庙规格的“九庙七世”:太祖(1),成祖(2),宣宗(3)、英宗(4)、宪宗(5)、孝宗+睿宗(6)、武宗+世宗(7)

明世宗后直到明亡,「按世不按庙」也成为明太庙的常规。

附:万历朝《大明会典·今太庙总图》详细展现了当时太庙寝殿(主殿)供奉的九庙七世,即太祖(1),成祖(2),英宗(3)、宪宗(4)、孝宗+睿宗(5)、武宗+世宗(6)、穆宗(7)。仁宗和宣宗已经进入了祧庙。(注意:陆树德的议论是在穆宗刚刚殡天,在这张图之前,穆宗那时还没有祔庙。)

祖笛谱_祖笛谱_祖笛谱

这是我在知乎的首答。荒径野渡,观者寥寥。感谢大家洗尘翻牌。关于明清两朝故事的正经回答,欢迎继续戳: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