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剪略过

一、朱梦蝶《船》

这首歌的风格可以定义为摇滚加电子,或者叫朋克舞曲,甚至是新浪潮,其实具体落实到音乐元素上面,最有特征的两点,也是决定音乐质量的关键,就是:1、摇滚化的节奏声部,2、电子织体

那么这首歌:节奏上很接近舞曲,律动规整,煽动性强。对律动层次有所拆分(比如贝斯的切分很给力),但又没有太细碎,不至于消解调强烈的推进感。电子的部分,音色选得不错,可爱、纯粹,Fill 设置得很好(之所不说演奏,是因为那个肯定是用 MIDI 琶音器生成的)。那么,动感、劲爆,可爱、时尚的音乐元素,合理配比在还不错的歌词旋律和声乐段中,再考虑到主唱的脸和身材,是首好歌也是个好 show。

我扫了一眼她们的豆瓣小站,朱梦蝶,或者说荷尔蒙小姐乐队,尽管歌曲风格略显先锋,只要维持着目前的创作水准(应该不难,她们都出身川音受过系统音乐训练),她们的商业价值会很高(演出会很好看票房会非常好)。内啥,后海大鲨鱼你们再不出新专辑,地盘就要被抢走了啊。

二、崔楠《懦弱》

好歌。这首歌开始有点欺骗性,让我误以为是移植到了键盘上的那种情怀民谣,但很快就排除了。判断依据就是他的乐段结构。(前两天我刚在微博重新发了之间写的简短介绍文《流行歌曲的结构》,还真应景啊)一般流行歌曲的乐段都会由四个乐句组成,从而保持结构的工整对仗。而四个乐句,又往往对应着「起承转合」的结构,即在一个乐段里,同样能呈现出情绪呈示、发展、变化、小结这样一个周期。但崔楠一个乐段只写了三句,而且是个很明显的「起承转不合」:第一句陈述第二句累加第三句抬手就是一鞭,结果没有那「啪」的一声,就进入下一阶段了,搞得人痒痒的。从和声上可能体现得更明显(和声我只标记大类,为了突出重点,那些和声细节例如 Maj7 我就不写了):

当初是他执意背上行囊(I)独自地走向远方(IV)

为了逃避父亲的责骂(I)还有母亲失落的眼神(IV)

离开家乡(IIIm)来到这里(VIm),被人轻视(IIIm)被人冷落(VIm)

然后他就这样进入下一段了。手边有琴的,可以试试随便在后面配上一句比如:可我从来没有(IIm)怀疑过自己(V),是不是就很流畅很舒服也很酒吧很流浪了?

一句之差,云泥之别。这就叫颠覆写作习惯,这就叫打破听觉惯性。

当然,反复过几遍主歌后,稍微用主题(也就是歌名)总结一下前文然后承上启下,引出了积蓄已久终于爆发的副歌(有没有感觉和许钧的《自己》很像?徐徐铺陈的压抑主歌X3 + 终于喷发的爆裂副歌X3 + 安静片段收尾)。也是很好的写法,不多展开了。

前面是五位川音学生的乐队,后面又接了一位川音老师,就顺便聊两句川音。流行乐坛中的川音前辈比如何训田、郭亮老师等自不必多说,四川音乐学院是九大音乐学院中相当重视流行音乐的,2001年就把诸多流行音乐专业集合起来组建成了二级学院。川音对流行音乐的重视,也直接造就了选秀年代川音选手的大放异彩(李宇春、何洁、谭维维、王铮亮、魏晨等)。反观我母校,唉……小众音乐不该画地为牢,古典音乐也不该画地为牢。能考上中央院的孩子都受过良好的训练掌握了极高的技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喜欢、也一定适合那部分最能与这些技巧相匹配的音乐。为学生们多保留一些可能性吧。

三、王健《小礼物》

感人的歌,感人的词。

小孩子常常能表现出纯粹的善意,有时也会显露出纯粹的恶意,很可能他们都是无意的,但在那个被孤立、被冷落甚至是被嘲笑的孩子心中,这种无意的伤害是最粗暴最剧烈的。我能想象身体残缺的痛苦,但我更惊异于他能够仍然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与善意。他一定拥有很多来自亲人的爱,还有,音乐。他才能够找到如此柔软而温暖的角度,来审视生活的不公。

但,那歌里还是会有掩盖不住的伤感和无奈——

记得 小时候的我其实有几个好朋友

可是 他们不玩机器人也不会打篮球

因为 这几个小家伙的名字叫做音符

慢慢的我 喜欢了这种生活

精彩得让人愈发伤感,但精彩得会给人以力量和信念。

我有一位忠实读者,从我刚开始写乐评(《我歌》第二季)时他就经常转发评论我的文章。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一位视力残障者。或许是因为视力不佳的缘故,他格外地热爱音乐(小宝,我知道你在看我的文章,就不爱特你了)。这首《小礼物》,我猜你应该会喜欢。

四、黎子明《夜不眠》

一首在半文言歌词和一堆转音包装下的流行歌。和声调式很口水,为了和口水拉开距离,在旋律写作上很用力。倒是不那么口水了,但旋律线条很凌乱,尤其是「浮现清冷的湖畔」开始一直到「万物的音律合奏起一曲夜不眠」这一段,姑且算作「主歌2」吧,太贫。句中旋律本来就在频繁折返,三句都在摸进(而且只平移了二度),把这段谱子写出来的结果就是满篇的 67671717,56567676,12123232,念咒啊。副歌的旋律线条其实是和「主歌1」一样的,只是压缩了长度提升了音区。也没切分出新的律动变化,情绪都是虚高的,没有推出真正的波澜。

词大家都懂,念两句就能发现问题在哪,我就不多说了。总体看是首匠气挺重的歌。

五、潘云安《冷色系》

不错的歌。很内秀,乍一听流畅顺耳,但稍一留神就能发现其中的奥妙和精致:节奏。这歌是 12/8(可以视为两个 6/8 加起来),那么亮点就在于 12/8 和 3/4 的互切。

笛谱流行歌曲_笛谱流行音乐_笛谱流行歌曲100首

这两种拍子,虽然每小节的最重排是重合的,但次一级重音确是错位的(例如图中黄圈处)。这两种律动层次同时存在,演唱,或者说整个音乐,都可以在两层律动中随时相互切换,非常精妙。

其他方面都不错,旋律和声都还算中上水准,歌也算OK。

六、杨明毅《一位老人》

勇于尝试把本地区的音乐融入进流行音乐中,创作态度值得表扬,实际效果差强人意。问题出现在传统音乐的元素取舍上,以及和流行化风格的对接上。这首歌的原生态民歌段落和弹唱民谣段落没有融合在一起,相对孤立而分裂。

具体表现在:

1、律动。民歌段在《一位老人》里是当副歌段来用的。上来的「原生态呈示」,和流行化主歌进入后,速度有变化没关系,但主歌的速度起来以后(很流行化的吉他分解和弦),一进副歌速度又降下来了,歌曲就完全不连贯了,律动感被彻底打断,观众需要跟着音乐重新构建内心速度。这么重要的线索断掉以后,主副歌段落间最紧密的联系就打破了,累积起来的情绪也就没有了。

2、配器。不知道为什么这首歌使用了单吉他弹唱而没有乐队配合。当然有可能是因为作曲者都乐队化的音乐形态没有想象(导致没有预留其他声部的接口),而在音乐总监也没想到特别合适的乐队呈现方式,所以就变成了单吉他弹唱了。如果有其他乐器做掩护,音乐就会呈现得更完整丰富,也能让相对割裂的段落连接得更平滑一些。

此外还有个讲述视角的问题。这歌其实描绘了两个人的对话,「我」和「老人」,虽然用了普通话和方言来拉开差距,但在歌曲尾段中「我静静地看着眼前的老人,一阵风吹散我所有的疲惫」之后马上接上了「我一根大烟袋绝对有味」,还是有些角色错乱的。可以在行文上稍微淡化一下主格,避免听众产生疑惑。

七、钱俊、张毅《你眼中》

这是首流行金属(Pop Metal)歌曲,九十年代后期在北京特别流行,我们都叫它「流麦(māi)」。虽然歌词很阳光很鸡汤,但只要失真吉他给力,鼓和贝斯死磕,照样能噪起来。

那么具体到这哥儿俩,只能说玩得挺花哨。有深喉有嘶吼有甩头,连吉他点弦都上了,但抽离掉这些形式,作品本身还是力度不够,听着挺热闹听完让人记不住。此外,唱到后面音准问题越来越大。

八、褚乔《晚安》

褚乔是我看《好声音》第一季里颇喜欢的选手,要不是淘汰赛早早碰见吴莫愁还能走得更远些。

这歌写得中规中矩,挺完整,算是英式风格很浓的流行摇滚。所有的铺垫都在主歌完成,进入副歌后就是彻底的抒情,同时还紧扣歌名(也是 Hook,不过还不成句)。褚乔的演唱也为作品增色不少。

——————————

说说我参加研讨会和录像的经过吧。

2月6号下午,我受邀参加了灿星举办的《中国好歌曲》节目研讨会。主办方邀请了诸多音乐界、电视界以及文化界的前辈、大师、大佬们共聚一堂,就《好歌曲》今年增加的极限原创环节,以及真人秀节目与当前小众音乐圈的相互影响进行讨论。议题有两个:一、如何推广优秀的小众音乐;二、第二季《中国好歌曲》「限时命题极限创作」赛制的意义与局限。

专家们依次发言,我也表明了我的观点。就赛制(议题二)我讲了三点:

1、24小时极限创作这个赛制本身是没问题的。像音乐学院考作曲,三小时就要写一首歌曲,连旋律带钢琴伴奏。24小时只写词曲加简单伴奏(不需要编曲)是绰绰有余的(实际上刘欢组录完后剩下三个组都把时间限制缩短位12小时,但对于学员仍然很充足)

2、《中国好歌曲》是个选拔唱作人的节目,而具备在一定时间内的命题创作能力,本身就是作为唱作人的基本要求。梦想强音(好声音好歌曲选手的经纪公司,与灿星同属星空传媒旗下)是个企业,签选手是要赚钱的。签完才发现选手一年只能憋出一首歌,公司岂不是亏本了。

3、学员的歌曲都经过了无数遍的推敲斟酌,在音乐表达已经是很完整高校,没有太多的改进空间了。如果再像上一季让导师对其重新编曲,反而会效果不好。改成限时创作,写出新歌再编曲再演唱,节目会更好看。

关于小众音乐(议题一)的看法(只列观点,细节就不展开了):

1、《中国好歌曲》是中国最大、最具知名度、最有社会影响力的原创音乐平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原创音乐的发展。

2、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会的传媒体系在不断发展,而通过这个传媒体系所传播的内容也会逐渐变化。网络会把现实中那些口味非常小众的爱好者们聚集起来,让原本很小的「小众」集合成一个相当大的群体,从而成为不那么小众的「小众」。以后用户的选择会越来越多元(会体现在各种内容产品上比如电影、视频、段子、小说、漫画,当然也包括音乐),那么原本在传统媒体工具中被边缘化的所谓的「小众音乐」,以后的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这是历史的趋势。

————

2月9号、10号,我又受邀去嘉兴看了两场《好歌曲》录像,分别是蔡健雅组和羽泉组的五进二。至此本季《好歌曲》除了年后的一场决赛,已经全部录制完毕了。按理说盲选结束后我应该对后面进程有所展望,但我已经知道了很多结果,所以我就不再预测了。稍后我会选出盲选阶段我最喜欢的十首歌与各位分享。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